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十大捶斟解下,有降龍伏虎之氣勢!

六、打虎勢斟解

打虎勢分左打虎勢和右打虎勢,僅是左式右式而已,用法並無二殊。此式是太極拳術中以退為進的最猛烈殺著之一,因其勢兩臂圓環飽滿,兩拳相盪相合,如武松打虎,又似羅漢伏虎,法相莊嚴,虎虎生威,故名。《太極指掌捶手解》一文說:「如其用者……打,捶也。」所以打虎勢之「打」也可作「捶」解。當然,這裡的「捶」作動詞用,就是以「捶」擊「虎」。打虎勢一名「披身伏虎」。楊澄甫的南宗傳人曾昭然認為:舊名披身伏虎,實不可解,以其動作象形言,應改為「左右披紳縛虎」。然未被世人所接受。今88式及孫式沿用「披身伏虎」,武式簡作「伏虎勢」,陳式名「打虎勢」,又名「獸頭勢」或「護心捶」。第二路有「伏虎」,與楊式「打虎勢」對照,較第一路「獸頭勢」更為近似。吳式則無此勢。

據傳「打虎勢及雙峰貫耳二式,在舊太極中無此二目,此楊班候先生所增加」(見吳圖南著《太極拳》一書,1957年再版自序,商務印書館出版)。若此說成立,說明此二式非楊祿禪所留傳。在卞人傑《國技概論》(1936年正中書局)所輯《陳氏世傳太極拳譜》中亦無此二式,這說明《陳式太極拳》一書中的「獸頭勢」(又名打虎勢),也可能系後人所增益而成。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左右打虎勢威武,下采上打披身退。」說明左右打虎勢的正統用法是下扼住敵腕後沉采,上以拳擊敵頭或背的以退為進,退後復進的兇猛殺著。《體用大全訣》則說:「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說的是該勢的另一種著法,往上打敵的胸部,往下可以打軟肋。而曾昭然則說:「有不知其作用而始終握兩拳上下擊者,非。」即是說握兩拳上下擊人是不正確的。說明同一拳勢,各人的理解也是有差異的。曾昭然又說:「此式,澄甫師早年教人,兩掌牽動時皆覆掌,至兩拳在胸前相對時兩虎口相對,晚年教人,兩掌變陰陽掌,兩拳虎口異向。余嘗詢其故,承答前後用意全同。所以用陰陽掌者,示只須一手采拿而已;所以使兩虎口異向者,只須一手采拿且勢較順而已。」(曾昭然著《太極拳全書》友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可見楊澄甫晚年定型的打虎勢,是採用後者的。(圖六1、圖六2、圖六3)

圖六1 左打虎式定式

圖六2 右打虎式定式

圖六3 右打虎式定式正面

七、雙峰貫耳斟解

「雙峰貫耳」,貫者,摜也,喻兩臂成鉗狀,兩拳虎口相合摜擊敵雙耳,形如雙峰雄峙,飛貫敵耳,故名。亦有拳家認為,兩手握拳後,各指掌間的關節形成凸陷,一如起伏連綿的山峰,而兩拳食指掌指間的關節如「奇峰突起」,則為「雙峰」。雙峰夾擊敵雙耳,是為雙峰貫耳。雙峰貫耳,一作「雙風貫耳」,因其勢如狂風驟雨貫耳而得名。

如前打虎勢的斟解所述,據傳「打虎勢及雙峰貫耳二式,在舊太極中無此二目,為楊班侯先生所加」。如李亦畬傳抄的《各

勢白話歌》裡就無雙峰貫耳勢。楊家藏本《十三勢名目》,實即楊氏太極拳譜,該譜系楊氏早期拳譜,至少是楊班侯、楊健侯時代的,甚至可能是楊祿禪定的楊氏初期譜子,亦無「打虎」和「雙峰(風)貫耳」勢。疑「雙峰貫耳」勢系由外家拳「武鬆脫銬」所衍變,該勢擬武松遭人陷害,頭及雙手鎖上木枷後,在飛雲渡以兩拳自上而下分擊右膝脫銬後,以兩拳貫擊敵耳而得名。此勢招式兇猛狠毒,著著致人性命,系班侯成名之拳,習者慎用之。

《太極拳體用全決》說:「雙峰貫耳雙環捶,疊而後摜步要追。」簡潔明了地說明了雙峰貫耳的經典用法是以雙拳環摜敵耳,步驟是,先以兩手背疊住敵兩腕,然後摜擊,摜擊時要上下相隨,手到、身到、腳到、一到俱到。兩拳勾摜,也要用整體的勁,即襠勁下沉,骶骨堅實有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通達於脊,貫於兩拳,總須完整一氣,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發勁沉著松凈,專註一方。步趨身擁,身既略有進攻之意,亦有對拔之勢,才能得勢得力。《全體大用訣》說:「雙峰貫耳著法靈。」著者,招也。說明此勢看似兇猛,然而用法變化多樣,是一種非常靈巧和實用的招式。與敵對陣者應不拘陳規,靈活多變地使用此勢,獲得出奇不意的製勝效果。如傅(鍾文)沈(壽)兩導師,就常以掌代拳,疊而後摜,以雙掌拍擊敵雙耳。與之對陣,「吃了耳光」,還不知怎麼回事。當然拍擊是輕輕的,僅以示「警告」而已。(圖七1、圖七2)

圖七1

雙峰貫耳疊勁

圖七2

雙峰貫耳定式

八、上步七星斟解

上步七星,上步後兩拳交錯,下步成右虛步,從側面看,其頭、手、肘、肩、胯、膝、腳七個出擊點的位置,其形勢布排恰似北斗星座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故名。所以《各勢白話歌》說:「上步就排七星拳。」上步七星在拳術上通稱「七星勢」,亦有簡稱「七星捶」或「七星拳」的。而太極楊、陳、吳、武、孫五大門派皆稱「上步七星」,惟吳、孫兩式用掌而不用拳,故無「七星拳」「七星捶」之說。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上步七星防上打,掤架之下直拳馳。」《全體大用訣》說:「上步七星架上勢」。說明上步七星的主要作用和十字手類同,都是以封掤防禦為主,攻防結合的式子。所有手法都由十字手衍變而來。然而兩拳仍有主次之分,左拳以 掤架為主,右拳與左拳交叉結成十字,輔以掤架,同時直擊敵胸。十字封掤,似掤如打,連架帶打,且掤且打,即此之謂。

上步七星兩拳的向前封掤,兩肩不可因兩拳的交叉而上聳或鎖住,亦不可揚肘,兩臂呈弧形交叉曲蓄而圓滿,兩手合拳離胸不可過近、過遠、過高、過低,兩拳眼必須斜向裡上。這是因為上步七星的主要用法是,敵用右手自上劈下,我以兩拳交叉朝前上掤住。如拳眼向上或向裡,前者無掤勁,後者造成抬肘,既不能松肩沉肘,掤勁亦自然不足。兩手合拳過近、過低頭部易受攻擊,因敵之攻手及我頭部;過遠則兩臂伸直,掤勁不足,起不了掤的作用;過高則兩脅側門、胸腹正門洞開,暴露於敵,易受攻擊。

此外,兩手握拳時機要恰到好處,不能太早,在兩臂即將交叉時才能成拳,使之符合「去時撒手,著人成拳」的原則,(附註:拳諺說:「去時撒手,著人成拳。」即是說拳要在擊到位、剛擊到人的瞬間,才能團握成拳,這樣出勁出拳威猛有力,才能充分發揮拳的作用。所以太極拳凡握拳的動作,如栽捶等十大捶,「拳」必須有逐步形成的過程,慢慢攥攏,待擊人到位時,團握成拳。)兩拳交叉向前上掤時,要有且掤且打之意,右腳有前踢之意。勁起於足,發於腿,主於腰,斂於脊,佈於膊,貫注於兩拳。節節貫串,動短、意遠而勁長,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上步七星式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決不可有前俯後仰;虛實要分清,應以左腿支撐身體的重量,不可用右足掌分擔;腰要沉,襠要圓而虛,要裹襠、吊襠,不可夾襠(尖襠)、盪襠。兩胯根撐開,兩膝微呈裡扣之意,襠自然能圓。會陰虛虛上提,不使其有下盪之意,襠自然能虛。襠的虛圓,能使髖骨的骨節撐開,並使髖骨周圍的韌帶撐足撐開,因而增加了伸縮旋轉的靈活性及活動範圍,使下盤輕靈而旋轉無滯,並加強了腿部的承受能力以及彈性的弓勁,從而在技術上達到太極拳名家「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但依著何處,便以何處擊之」的境界。

上步七星之「七星」除了頭不可亂動亂用外,手可以擊,肘可以頂,肩可以靠,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腳可以踢。所以凡交手,必須眼顧「七星」,對敵之「七星」嚴加防範,以免為敵所乘。

戚繼光《拳經》第五式「七星拳」訣日:「七星拳手足相顧,挨步逼上下提籠,饒君手快腳如風,我自有攪沖劈重。」此訣其實也是對太極拳上步七星勢的最好斟解。(圖八1、圖八2) (待續)

圖八1

上步七星定式

圖八2

上步七星正面

九、彎弓射虎斟解

彎弓射虎勢,兩臂圓撐,兩手握拳,左手握正拳,右手握反拳,呈反手開弓狀,酷似獵手彎弓射虎,故名。武式除「彎弓射虎」外另外「雙抱捶」,孫式作「雙撞捶」,陳式無此勢。

《全體大用訣》說:「彎弓射虎挑打胸」,說明了本勢的用法,如敵以右手攻擊,我用左臂將其挑起,同時進步以右拳直擊敵胸。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彎弓射虎如發矢,沉勁蓄氣雙拳使」。《各勢白話歌》說:「彎弓射虎項朝前。」又說「懷抱雙捶誰敢進,走遍天下無人攔。」則說明了彎弓射虎的威力及使著時的注意事項。即「項朝前」「沉勁蓄氣」及兩拳相合。項者頸也,項朝前則項順,則眼平視;眼平則心平,則氣順。正如傅鍾文老師所說:「雖說眼為平視,眼神隨兩拳轉換,但實際上眼應略向前上遠視,因為『虎在山坡上呀』。這樣精神才提得起,形象神情皆更合彎弓射虎。」此乃經驗之談。《太極拳體用全訣》又說:「拳打四角合內動,連環捶擊誰爭鋒。」說明自轉身擺蓮轉接彎弓射虎,要注意做到拳打四角。即自西北(偏北)打至西南(偏南),再打至東南,最終打至東北斜方,眼神隨拳轉換。起承轉合,心牽意連,綿綿不斷,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動則一動俱動,到則一齊都到,上下協調相隨,齊起齊止。則彎弓射虎中藏生氣成渾元,上下隨合妙無窮矣。(圖九1、圖九2、圖九3)

圖九1

彎弓射虎定式

圖九2

彎弓射虎正面

圖九3

彎弓射虎正面

十、白蛇吐芯斟解

「白蛇吐芯」芯者舌也。此勢與撇身捶基本相同,惟撇身捶右拳在白蛇吐芯中變為右掌。拳掌兼用,掌拳互變,環轉成圓,勁起於足,發於腿,主於腰,斂於脊,佈於膊,運之於掌,貫之於指。在身法的配合下,兩臂迴環,如常山之蛇,相吸相系,以意牽之,以形連之,如影隨形;隨心之動,兩掌連環,伸縮吞吐,反側陰陽,上下翻飛,展蹙穿插,即化即打,柔活迅捷。姿勢、動作、形象、用意,極似蛇之吐芯,故名。

先賢在對《太極拳體用全書》的眉批中說:「前者為撇身捶,今者勢同,所差者拳掌之分,自應名撇身掌,何言白蛇吐芯之言哉。況拳勢之命名,非象形則象意,今此式形即不同,意亦不象,如何亦說白蛇吐芯哉。」傅鍾文老師亦曾聞有此說,不以為然,傅沈(壽)兩專家均認為,此勢形也似,象也似,法亦似,神意皆似,白蛇吐芯極其貼切。其勢之體用,拳變掌後,先以沉勁用右掌背撇擊敵臉部,此謂「迎面鐵扇」,並暗用采勁將敵手疊住,左掌繼施連環撲擊,右掌復以左手掩護,從左腕上穿出,掌心朝上,以指尖取穿敵雙瞳或喉部。翻飛吞吐,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卷舒有的矢,俯仰有著落,掌心之形雖凹,而其意則凸,皆因「白蛇」「吐芯」,其吐勁也,勁達於四梢,形於手指而貫注於指尖。《全體大用訣》說:「翻身白蛇吐芯變,採住敵手取雙瞳。」《太極拳體用全訣》說:「轉身白蛇吐芯烈,一撇二撲三穿擊;叉喉取瞳任爾為,吞吐插穿敵膽裂。」除了肯定「白蛇吐芯」的術名意義外,也說明此勢在技擊上是一種點穴穿刺的毒著。習練者輕易不要試著,以免誤傷。

此勢以撇身捶所用之勁為筋鬥勁,皆因其兩臂隨身法運作似翻筋鬥耳。故撇身捶有「筋鬥捶」之稱,而白蛇吐芯則無相應的筋鬥掌名,這是因為此勢是拳掌互變的關係,而歸入「復捶」之系列,而形成五「復捶」。(圖十1、圖十2、圖十3、圖十4、圖十5)

圖十1

白蛇吐芯之捶

圖十2

白蛇吐芯之撇

圖十3

白蛇吐芯之撲

圖十4

白蛇吐芯之穿

圖十5

白蛇吐芯之吐

綜上所述,太極拳之捶實有十捶之多,所佔的比重是很重的。有人說太極拳重掌不重「捶」,顯然是一種誤解。太極拳歷來重視捶,非但重視「曲捶」,而且重視「直拳」。這是太極拳的技擊性所需要,所決定的,筆者不惜重墨斟解太極拳十大捶,目的就是消除拳家對於太極拳的誤解,以引起大家對於太極拳的熱愛和重視。如能得到拳友的認同和欣賞,則是作者懇摯的願望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