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雅軒太極拳精論評賞(三)

文|網路 編輯 | 禪音

雅翁特別提出抓幾個重要環節:松靜柔軟、行氣用意、穩靜安舒,對身樁、頭部、呼吸、用意,都作了專門說明。需要注意的是,「用意」他列了兩條,不知是抄錄者的錯誤或者是特彆強調,現分述如下:

松靜柔軟在練習的時候,周身關節和肌肉務須放鬆,不可留有絲毫的拘滯之力以自縛其身,須全身鬆軟到「柔曲百折若無骨」才對。

[評賞]人們在練習太極拳時特彆強調松,並以為松是太極拳最為獨特的東西。其實不然,通過放鬆讓身體變得柔軟的運動多的是,可以說人類的所有活動,不論體育運動也好,生產勞動也好,日常生活也好,都要求人們身心放鬆。尤其是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活動,如騎自行車、使用筷子等,都是最自然放鬆的狀態,熟能生巧,效用最好。另如瑜伽、體操、舞蹈、雜技、外家拳等等都有各自的放鬆要求。當然,太極拳對放鬆的要求更為極端更為徹底。太極拳的放鬆,主要是通過鬆弛肌肉,延伸關節,寧靜思想,最後達到整體的、內外一致的放鬆,從而讓自己回歸到嬰兒般柔軟順隨的狀態。

松與柔軟都不是太極拳的終始目的,它只是實現捨己從人我順人背的手段和結果。因此太極拳的松與其它運動或活動的松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區別之一是整體的松與局部的松;之二是太極拳特別注重心意的松(即內外均松)不僅是肢體的松;之三是太極拳的松是「輕鬆」,是絲毫不用拙力的松,體現出來的效果是「輕」。還需要特別指出的區別是,太極拳不需要超越身體極限的痛苦訓練過程,而是通過慢慢養練,不知不覺地從享受中獲得松的結果的。如果刻意追求松,反而不能松,正如越想睡著越睡不著覺一樣。

在這裡,雅翁是把松與靜並提的,而「靜」字是個大話題,另文闡述。

雅翁所謂「拘滯之力」,是指要逐漸把自己的紊亂的小肌肉群理順,隨時處於鬆弛狀態,正如那些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仔細看他們的肌肉群,在沒有發力的時候,就是處於非常鬆弛狀態的。有理由相信,如果長期堅持練習正確的太極拳,四肢將會變得秀挺健美,靈活有力。

「柔曲」句宜理解為「柔身百折若無骨」為好,將「柔曲」更正為「柔身」,這樣不容易失去中正。

行氣用意:須手勢貫以意識,雖松而不懈,以意氣貫注到每手每勢的動作上為準則。呼吸要自然深長,不可稍有勉強。一舉手,一動腳,都要有神氣的嚮往,並配合以呼吸的鼓盪,使動作隨著呼吸的鼓盪以開合,使呼吸順著動作的開合而吐納。

[評賞]這條最難,非口授身傳不易理解。「氣」與「意」的概念太複雜,它既是哲學概念,也是中醫學概念,同時也是古代修鍊者的修行概念,本人不敢妄解。

雅翁此處說的「行氣」,可以肯定不是呼吸之氣,但好像又與呼吸之氣相關連。如果弄不懂「氣」,就暫時不管它,記住孟子的話「氣以直養而無害」,即保持自然呼吸「不可稍有勉強」就行了。在初級階段沒有必要非要把「氣」這個概念弄個清楚明白。

至於「意」,那倒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因為,太極拳的特點或者說與其它運動的根本區別,就是「用意不用力」。雅翁提出「行氣用意」後又專項提出「用意」一條,可見其重要。

怎麼叫「用意」?雅翁已經明確指出,一舉手,一動腳,都要有意識的貫注、神氣的嚮往,簡單的講,這就叫用意。什麼叫松?什麼叫懈,這也是需要認真辨別的。竊以為貫注了意識的松,才是真松,就是不懈,如果說這樣還難以理解,那麼,什麼叫「行氣用意」呢,老論曰:「精神能提得起」、「全身意在精神」,就把它理解為精神罷。

穩靜安舒:練拳時,要先將身勢立穩、放鬆、頭部上頂、尾閭中正,摒除一切雜念,然後出動。一手一勢,穩穩靜靜,舒舒適適,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如抽絲掛線,綿綿不斷。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後,在身體方面有了適度的柔軟,在中氣方面增大了內部的力量,在腦力方面有了清醒的靈覺,以後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松沉的氣勢、靈覺的感應、以及柔軟而有彈性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階級神明」。

[評賞]這裡重點談「安舒」。雅翁提出來先將身勢立穩、放鬆、頭頂、中正,摒除雜念,就是為了獲得舒適的練拳方式。「穩穩靜靜、舒舒適適、滔滔不絕、綿綿不斷」,就是舒適的狀態。通過這種在舒適的狀態下的長期鍛煉,身體適度柔軟、中氣逐漸強大、頭腦愈宜清醒,照此方法繼續鍛煉,則「自然而然」的氣勢松沉、「自然而然」的感覺靈敏、「自然而然」的內勁充實,並由此而愈練愈精,階級神明。說起來真的令人難以置信,太極拳功夫,是在舒適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增進的,決不是因為「狠下功夫」,「汗流浹背」苦練成的。應該仔細玩味老論中「得來不覺費功夫」的話。換句話說,凡是費盡心力獲得的功夫,至少不是太極拳的純正功夫。

竊以為,太極拳是用哲學思想來指導,需要智慧來領悟,與其它外家國術的訓練方法有著本質區別的內家拳。學習太極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得法,最後還要用功。現在人們普遍都把太極拳當成外家拳來練了,整天「勞其筋骨,苦其皮肉」。之所以如此,是以為勤奮苦練就能成功,殊不知太極拳的用功不是要衝破生理極限的苦練,而是依靠自身的領悟和感覺。如果太極拳像外家功夫一樣苦練,吃苦受累卻收效甚微甚慢,又何苦非要練太極拳呢,不如直接學習其它運動或練其它功夫,效果還快速顯著得多。

筆者認為,凡是以外家拳的方法如強調刻苦訓練、講求手法技巧、片面追求功夫等思維習慣來練太極拳,可以獲得功夫,但難以稱之為純正的太極拳功夫。所以,只有用內家拳的思想方法來練習太極拳才是學拳正道。

身樁: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後突,脊樑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聳肩。

[評賞]注意「身樁」這個概念。現代體育運動鍛煉的是外部肌肉,主要以四肢為主,即使鍛煉身樁,也是以鍛煉胸肌、腹肌為主要目的。如何鍛煉內臟器官,現代體育沒有準確的說法,只是認為通過有氧運動就會提高心肺功能。北京厚樸堂主徐文兵先生認為現代健身房應該更名為健體房,因為它只是健體,不是健身,這一字之差,道出了中國內功與現代體育的本質差別。因為中國傳統的內功養生術注重的是「養身」,手腳的鍛煉並不重要。這個觀念反映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就有了「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的至理名言。

四肢是身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對於身樁來說,它就落在次要的位置上。雅翁把身形四肢百骸的要求精簡到只是「身樁」,這就是他提出的抓大體的做法。而身樁的重點在胯,老論指出「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所謂腰腿求之,可理解為腰腿之間求之,腰腿之間為何,胯也。凡不能松胯,則立腳不穩,上下不隨,周身不暢,必然手自舞之,足自蹈之,全身板結,不能整體協調。要知道腰、胯、肩是人身體的三大關節,首先要把這三大關節鬆開,才能逐步做到全身各個關節乃至細小關節的放鬆。身樁各部位,腰的板滯人們容易感覺,肩的聳結也較易明白,但胯的阻澀卻最難發現。所以習練太極拳應首重胯關節的鬆弛和膝關節的暢達。雅翁提出胯,而他對胯的要求也很簡單,「不前出,不後突,坐正」就行了,沒有更多的複雜要求或奇奇怪怪的說法。儘管簡單,卻是沒有難度的高難要求,需要細心體悟的喲。

「尾閭中正神貫頂」,脊樑是尾閭與頭頂的連接處,若脊樑不直,則難貫上頂。脊樑拔直。這也是沒有難度的高難要求,但它是立身中正的起碼條件。

肩宜空,肘宜垂。注意,雅翁沒有用傳統的「沉肩墜肘」的說法,對肩提出的是「空」!肩如何空?首先要明白一般所說的肩,是把肩膀混為一體的。肩與膀應該是兩個部位,「空」是指肩與膀之間的間隙,間隙越大,則越空,在運動時,肩與膀不要有絲毫牽扯。若架肘聳肩,身體與手成為板塊,牽一指即動全身矣。竊以為,肩要穩,膀要墜,肘要垂。把肩與膀脫節斷開,把小臂與大臂在肘處脫節斷開,把腕部脫節斷開,直至每一手指都脫節斷開,就是空了。

頭部:頭宜虛靈著上頂,下顎含垂,舌宜自然舒適的附於上顎,不要用舌尖用力去頂上顎為宜,否則神意不舒,唾液不生。太極拳以自然為原則,作到大自然,大舒適,心神泰然之後,口中方有唾液回甜。

[評賞]能否有唾液滋生回甜,是檢驗太極拳練後是否心神泰然的重要標準。從雅翁拳照看,虛靈上頂之勢明顯,但下鄂含垂似乎不是每勢都做到,還是當以自然順勢為準,不必刻意。筆者也曾聽到重慶太極拳大家喻銘心先生說,雅翁曾經為他調整過身勢,其中就是將其下鄂內收含垂,這一動作的修正,使他終身受益。舌附上鄂,這是氣功家普遍使用的方法,不可用舌尖用力去頂,微微觸及即可。

雅翁在此處提到「以自然為原則」,要求作到大自然、大舒適,這是完全符合中國理論原典的最高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後。法自然就成為了傳統中國學術的最高審美標準,太極拳也不例外。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太極拳所說的自然,非客體的河流山川的大自然,是指行為動作不預設目的,順隨規律,毫不做作,使手若行雲,腳如流水的自然。另是指太極拳的各項技法要求,既要合乎道(老子哲學思想之道),又要合乎理(古典拳論之理),更要合乎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自然,如走路、吃飯、一些手工勞作等「習慣成自然」的自然。要把練拳時的心境與這些動作時的心境相比較,如果心境一致就是自然,否則就是不自然,那就需要慢慢調理自己身心,使自己的拳式動作慢慢做到自然而然,所謂「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指此。更重要的是心態要自然,如果抱著我開始練拳了的想法去練拳,反而就不容易自然。而那些抱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甚而「報仇雪恨」的目的去練拳,就更與太極拳的本質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所以金庸說:「存著一個「練到上乘境界」的念頭去練拳,也就不能達到這境界罷。」

另外,有些太極拳大師為保持名譽或者財利,往往兼習雜門功夫以顯示自己的功夫,這在心性上就更不自然,與太極拳的道也離得更遠了。

請注意,雅翁再次提到舒適,而且是「大舒適」,為什麼要舒適,前節已經敘述,學習者切不可隨意放過。

呼吸:在初學時,隻宜找呼吸舒適、自然深長即可。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動作,這是練太極拳很要緊的一件事。必俟動作純熟,養成習慣,雖在不注意之中,也能作到身心安舒,然後再逐漸地試探著以呼吸去配合動作,才能配合恰當,身心舒適。

[評賞]幾乎每一個初學者在學習了很短的時間後就提出要學習呼吸法,總認為呼吸是中國傳統內功的訣竅,老師也以呼吸法而神之秘之,學習者也對呼吸法想之望之,以為掌握了呼吸法就掌握了太極拳的鑰匙。其實孟子「氣以直養而無害」已經把呼吸的方法說透了,但人們還是不相信那有這樣簡單!但是,雅翁在這裡說,隻宜找呼吸舒適(又是舒適)、自然深長(又是自然),並把「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動作」是練太極拳「很要緊的事」。雅翁這樣明白的教導,那些神秘呼吸法、想學呼吸法的同志,該清醒吧。

用意:太極拳一再強調「要用意,不要用力」,又說「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所以入手功夫,就是要把意識貫注到每一個動作上去。後來到了最高境界,則是完全以鍛煉神經的清醒靈感為目的。

[評賞]雅翁在此處再次提到「用意」,而且反覆說「太極拳一再強調要用意,不要用力」,指出「有力則笨」。那麼,怎麼叫不用力呢?那就是要逐步做到一絲一毫的力都不要用。不要理解為只是不用大力,可以用合適的力,這種打折扣的說法都不符合雅翁原意。雅翁把大松大軟作為太極拳的練功方向,是他對太極拳學理論的重大貢獻。竊以為凡是能引起用力的觀念都是錯的,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這兩條金科玉律中的含、拔、沉、墜,都容易引起用力的概念,需要留意。

至於怎樣才叫不用力呢,講的人真無法解答,問的人以後也覺得問得糊塗。竊以為,在搞不清楚的現階段,隻注意這幾個方向的力就行了:腳下不要有壓力,手上不要有橫力,全身有懸掛之力,不要有慣性力。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投稿郵箱:viptaiji@126.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