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拳的獨特的訓練方法太極推手:沾黏,聽勁,走勁,化勁,拿勁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獨特的訓練方法。架子開始著熟,身法要求漸能把握,由外而內尋求松沉,就須學推手。推手是驗證架子是否練得正確,找出自身毛病(丟頂)所在,再回到架子上改善不足之處。能反覆的在推手及走架兩方面追求,才能有好的進步。在推手時,不應以勝敗為目的。勝者應思考是次得勝是否全依太極拳的道理去做?敗者亦要思考自已為何會敗?那裡出了問題?學拳,我們應時常本著〔寧循理求真,不逆理爭勝〕的精神。


練架子有一段日子,往往都有良好的感覺。覺得自己很松,拳打得很好。可是一推手,身體處處僵硬,練架子時松的感覺不知跑到那裡。可知,沒有經過壓力下的松只是假像。真的松要在推手時壓力下將身法要求一樣一樣的練好,才能慢慢的學會把幾十年用力的習慣抑製,走向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方向。這是換勁。這段路漫長而艱辛,要有恆心,堅強信念及努力才能有成。

拳式只是工具,走架是練功,推手是驗證。練拳不練推手是永遠進不了太極拳的大門,更不要談太極拳在國術體用的問題了。在中國國術之中,只有太極拳主張不用力打人。這種論據,與日常用力的習慣相反。在一般人眼中,是天方夜談,不可能的事。太極拳流傳已超過數百年,有這種論據,自當有其道理。用力是我們發出能量慣常方法,難道除了用力,便沒有其它發出能量的方法?要找出真諦,只能隨太極拳的練習方式去體驗。

推手除了能增進身法的水準,另一個目的是練勁。常見學習太極拳有年者,仍未能分辯勁與力。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實不可不分析瞭然,否則學者只會跟太極拳背道而馳,永遠進不了太極拳的門。力是要經過骨發,往往陷於肩背而不能發;勁則經筋,皮膚及肌肉發放,可達於四肢。力為有形;勁則無形;力方而勁圓;力澀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此力與勁之不同也。陽勁以剛勝;陰勁以柔勝。如大風過處,百草俱偃,此為少林拳中之上乘功夫。太極拳亦然,全尚柔勁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則巧勁愈小愈促。太極勁以松空為主,能松空便能圓活,勁由柔轉巧,由巧至神妙。雖雲太極拳至大成時,僅尚意不尚勁。然初學者,升階有級,入室由門,必須從勁著手。拳經雲:〔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而階及神明〕。因此懂勁是習太極拳的一個大目標。

既然勁之理解是如此重要,特將太極拳之勁撮其大要,分析述明以供學者研究。

沾黏勁

即不丟之勁,為太極拳最需要的基本內勁,由推手培養出來。初練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兩支木棍。漸復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膚,漸生感覺。有感覺,始可沾黏。有沾黏,始可將敵吸住,為我所製。

練推手時,切忌.爭勝。要適心體認,自己的手上的勁只可透進對方皮膚、肌肉最後到骨膜。勁一到骨便會與對方的力相,變成鬥牛。全身要放鬆,手敷在對方身上,有如手錶戴在手上,與對方同步而動。全是從人,不丟不頂,剛到好處。要留心借用地心吸力對身體產生的沉與飄的能量。

練習此勁至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之氣,如漆似膠,一遇敵手,即不丟離。非但兩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藝愈高者,氣愈厚,而面積愈大。但此氣不能見,只能自覺,或具有同樣功夫者,互相感覺耳。故藝高之人,於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黏圓圈面積大小也。

聽勁

此聽乃周身皮膚感覺之聽,非用耳之聽也。聽勁首要心靜,先將已身呆力俗氣拋棄,放鬆全身關節,斂氣凝神去聽,彼方挨我皮毛,我用意進入其骨髓,以權衡對方來勁之大小及方向。同時亦能察覺對方身體頂及丟的地方,逢僵必打,逢丟必采。打不是用力,是用重量放於對方僵處。采是將重心往外移,再使重量隨地心吸力往下墮,全是用意,不是用力。要練到隨手拿來,分毫不差。

要練到周身皮膚都靈敏,先要全身放鬆,要放鬆,先要中正安舒,要中正,先要做好身法十要 (武式太極拳論—郝月如) ,做好身法先要全神貫注,要神注先要心靜。走架練功時,常問自己,有否跟隨此練功方法去練。按此法練習,會產生一種特別感覺。自已能放鬆身體某一部份,即能看見他人該部份是否僵。自已愈松,眼與聽勁便愈靈,不自覺的便會朝著〔我獨知人,人不知我〕的方向走去。

走勁

練習推手,聽勁進步,與此同時,其它與勁有關之技巧亦會與時並進。走勁,即不頂的之勁。對方來勁,有高,低,左,右,長,短,原無一定標準。先要聽來勁之勢,若不懂勢,如何能走?走者,走避人之重力,而不與之相抗之謂也。搭手時,一覺對方有重意,即變為虛。如遇偏重,以偏鬆應之。如遇雙重,以偏沉應之。卸去其力,隨彼力的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對方處處落空,毫不得力。

走勁之樞紐,全在腰腿。腰腿無功,亦屬徒然。學者不可不知焉。

化勁

化勁由黏勁與走勁而成,不丟不頂,隨感隨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相濟不離。化之要點,全在我順人背。若能到此境界,則彼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化勁非以手或肩化之,全用腰腿。若用肩或手,是謂硬撥,非真太極拳之化勁也。須能順人之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快慢相合,沾而化之。直來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使彼勁路變更方向,在乎隨機應用。但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使人不知己之勁路,直至對方勢背為止,是謂真化也。

勁不可化盡;化盡則己之沾黏勁易斷,而去勢隨之遠矣。又不能化之過後;過後則勢背,不能前進。至於化敵之發勁,須挨敵勁將出未出,將至而未至之頃,隨勢而化,勿太早或過遲。太早未到,無有所化,過遲已著,時機已過。至於化圈之大小,藝愈高者圈愈小,反之則愈大。

藝高者後化即前進;其上身似往後化退,但下步同時已前進矣。陰陽雙濟也。反之初學者泰半以退步為後化,實不知此乃逃避而非真化也。

拿勁

走勁與化勁屬於捨己從人,而拿勁則進一步至從人而由己,使對方受我控制。我手沾上對方身體,便須靜心感聽對方的動靜。一聽到勁動,即用意轉到其勁源後,加強引其勁往前,同時自身須在其勁端旁邊流轉,不阻礙其勁前進,繼而令其產生背勢。此引導使之前的方法便是〔履〕勁。此全是用意履對方的勁,不是履對方的身體。對方勁一被引出便難以收回。如強行收勁,只會產生更大的時間,太空差,不能抵擋任何攻擊。推手時,不用去找對方的勁,會自動送上門。如不能聽到對方的勁,要再放鬆自已每個關節,靜心再聽。如仍未能聽出勁源,對方功夫是明顯比自已高,應虛心向其請教。

上述沾黏,聽勁,走勁,化勁,拿勁在推手中,一下子便全都要用上。這裡的解述只可令學者明白推手過程中的內函。但這只能說一個大概,因為在推手時程況有不同的變化,而自己亦會隨變化而作出調整。這不是一加一等如二的程式,學者要有開放的思維去學習。推手是練習人體神經反射的有效方法。要提高自己的靈敏度及身手的應變,先要在練習時放鬆自己,愈松愈好。加上不停的實踐,神經,手,身,意的協調度便會提高,直至用之不必費心機的神明皆段。

初學者先要在推手中推敲及學習上述諸勁,再追求發勁的方法。到此階段,需有明師帶引口授,方易領會。否則又易走回用力的老路。上文所述,只是往懂勁方向走的最初目標。須知練太極拳進至內動時,很多地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因文字與語言都有其限制,不能徹底的述清楚。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目標達到,不可留戀,速要更新目標,才可愈練愈精,更上一層樓。

參考數據:陳炎林先生1943年著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