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教育關鍵詞·學前教育新規 重拳下的普惠服務

學前教育領域的2018年,是行業趨向政策嚴格的一年。多位從業者對該行業的年度回顧中,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匯是“回歸教育本質”。

距離“紅黃藍虐童”事件整整一年,今年11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乾意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仍是短板”——國務院檔案的第一句,擊中國民痛處。

政策更多地照顧到民生。“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政策的邏輯是,幼教事業將成為一項普惠性公共服務。這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是好消息。

而對於資本市場則是利空。意見第24條中提到,“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稚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稚園資產。”內容直指民辦教育資產證券化和資本化。“24條”一時成為業內人人談論的熱點名詞。

一枚重磅炸彈投下來,A股、港股、美股,多家經營幼稚園的上市公司受到波及。當日,美股上市的紅黃藍開盤後跌幅近60%,包含學前教育資產的博實樂下跌26.48%,次日開盤國內A股上市的威創教育開盤即跌停,隨後群興玩具正在設立進程中的彩紅蝸牛幼稚園並購基金就此收手······一時間,人心惶惶。

在此之前,幼教行業、民辦幼稚園資產正成為眾多資本瞄準的一塊“肥肉”。 人們對優質早幼教服務巨大的剛性需求對應著巨大的市場,收購、投資······大量短線資本進入幼稚園行業,盲目抬高了幼稚園資產的估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教育行業是剛需,有穩定的現金流,所以巨額資本虎視眈眈地盯著教育蛋糕,如不設防,教育一旦被資本綁架,其公平性、公正性就不複存在。“警惕資本對教育的侵入和傷害是必須的。”

短線資本最終目的是獲得利益,而政策限制的,正是過度逐利行為。“辦幼稚園不是辦企業。”在教育部11月28日舉行的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薑瑾說道。這讓幼教資產整合的遇冷成為必然。

但硬幣另一面,政策將引導社會資金理性地投資。薑瑾在會上說道,希望通過抑製非理性的、快速擴張的衝動,讓更多有教育情懷和理想的人來投資學前教育。與此不謀而合,新東方教育文化產業基金管理合夥人趙征認為,規範出來是個好事,“這樣才能讓靠譜的人來做事,真正優質的公司就會跑出來。”

政策的門緩緩關上,想繼續留在遊戲裡的參與者們,正在積極尋找辦法與規則相洽。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巫慧 校對 李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