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9.4,超越《舌尖》的舔屏大作把我饞哭了

看到文章頭圖,你們應該大致知道:

今天我要說的,和“吃”緊密相連

周末知道它首播後,本來想養肥了再看。

但一不小心點開“播放”後,我的眼睛就盯著螢幕,根本移,不,開。

是的,一切,都是螢幕的錯!

可能你們都已經猜到我要說啥了——

《風味人間》

Once Upon a Bite

上線12小時,播放量破億

對一部劇而言,同樣的時間,完成這樣的流量簡直不要太簡單。

但別忘了,在紀錄片市場歷來小眾的中國,這個成績,已經是現象級。

不光線上流量強勁,《風味人間》的口碑,也在越來越多的好評聲中水漲船高

觀眾興奮地表示,那個擅長用鏡頭捕獲美食的陳曉卿,又回來了

除了總導演陳曉卿重出江湖外,和他一並回歸的,還有李立巨集。

二人此次憑借《舌尖1-2》的合作,早已積累下深厚的默契。

此次老李再度獻聲,無疑給《舌尖》的粉絲帶來雙重驚喜。

▲李立巨集

說到《舌尖》,自去年陳導從央視離職後,該系列最新作遭遇撲街差評,一度讓人們對這個由陳曉卿立起來的金字招牌大失所望。

這塊招牌有多吸金呢?

這麽說吧,央視紀錄頻道是2011年成立的,當時的廣告收益,從網上公布的數據來看,是3600萬。

僅僅用了兩年時間,這個頻道的收益就突破5億

顯然,《舌尖1》的播出可謂功不可沒。

遺憾的是,如此良好的勢頭,並未在第三部得到延續。

儘管最新季獲得了“國內首部冠名費破億”的美譽,但成片品質如何,看過的都懂。

說起來,《風味人間》算得上是陳曉卿第一部離開體制後的導演作品

今年早些時候,他曾以製片人身份,聯合騰訊推出過一部高仿版《紀實72小時》。

從成片來看,這部隻模仿到人家表面的作品並不成功。

不過等到我看完《風味人間》後,我發現此前對陳曉卿的擔憂是多慮了。

只要回歸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陳曉卿和他的團隊用事實證明:

國內最會拍食物的,非他們莫屬

在逛關於《風味人間》的短評時,能夠看到很多人形容它是《舌尖》的再版。

“真正的《舌尖3》”、“延續《舌尖》前兩季水準”,類似的評價有很多。

的確,從整體呈現的形式來看,無論是循循善誘的解說詞,還是對美食的拍攝,兩者都沒有什麽本質不同。

但,人終究是喜新厭舊的。

如果按照過去的思路來拍,再好的東西,如果一直重複,觀眾看了也會覺得沒創意。

所以,我接下來要說的,是《風味人間》相較《舌尖》系列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部分。

首先,最明顯的改變,在於《風味人間》開始嘗試把視野放眼國際

同樣的食材,通過不同國家的對比,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不同地域對於食物的理解差異。

比如在第一集中提到的火腿。

安徽製作火腿的方式,是用鹽醃製,並通過戶外暴曬,讓食物形成自然風乾。

而到了西班牙,當地人則選擇用戶內風乾的方式製作火腿。

室內醃製的好處,是讓肉質表層附著一層微生物,在其幫助下,火腿的香味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這和安徽人利用暴曬提升食物香味的辦法,殊途同歸。

為了表現這個製作過程的精妙之處,節目組還在拍攝環節中引入此前未曾用過的技術——微觀攝影。

這是我接下來想談到的第二個亮點,技術層面的突破

以往,人們收看美食節目,無外乎從兩個層面評判它的好壞。

第一個,也是最直觀的一個,來自對食物的視覺感受。

對於大部分同類節目來說,這個很好實現:

挑一個好點兒的鏡頭,選個合適的光照時間,後期畫面再調調色,都是套路。

難就難在第二點上。

即,觀眾看到這道美食的同時,能夠獲取什麽樣的資訊

就這點而言,《風味人間》實際上做得非常出色。

視覺上,它用了剛剛提到的攝影技術,讓觀眾直觀感受到不同製作工藝對食材的微觀影響。

除了在視覺上下功夫,《風味人間》在繼續保持高品質文本之餘,還不忘加入對環境的交代,以及對製作工藝背後的科學原理進行分析

怎麽樣,是不是感到節目的等級,瞬間就提上來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土豆都吃過吧?

一般人形容土豆的美味,簡單的“好吃”倆字兒,直接概括拉倒。

而《風味人間》不但告訴你它美味,還會告訴你它為什麽美味。

上面提到的這種帶啫喱狀的土豆,生長在土質疏松,且日照充足的高原環境。

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土豆,不但澱粉含量高,糯性也大。

寥寥數語,就將土豆背後蘊含的知識悉數道破。

這麽做的好處是,既滿足了一般觀眾對於食物視覺上的追求,也讓想了解美食背後奧秘的觀眾,形成更理性的認知。

視覺上爽過一把後,還能得到有趣的知識。

什麽叫寓教於樂?這就是啊!

在知識性和娛樂性的融合方面,經過《舌尖1-2》的歷練,《風味人間》無疑把之前總結下來的經驗發揮到最佳

除了照顧不同食客的觀賞口味,主創團隊還不忘將路人拉進坑。

怎麽讓此前毫不關注美食節目的觀眾愛上這個題材呢?

當然是插入帶有戲劇衝突的故事咯~

上面這張劇照,來自第一集最驚險,同樣也是最好看的部分。

它的攝製地點在寶島台灣,聚焦的是一對靠打旗魚為生的父子。

對於靠海吃飯的他們來說,能否捕到魚的關鍵,一是看船頭獵手的捕獵技術。

另一個,還得看黑潮的走向。

不了解啥叫黑潮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的注解:

不幸的是,在節目拍攝過程中,出現了黑潮外移的現象。

這意味著,父子二人必須航行到更遠的大海進行捕撈。

在變化莫測的深海中,這樣的出行無疑伴隨極大的不確定和危險性

等到好不容易來到預定海域吧,這魚又半天不出現。

對於和時間賽跑的主創而言,這樣漫無止盡的等待無疑是致命的。

為了讓旗魚出現,主創甚至被逼到和漁民一樣去廟裡祭拜,以求魚兒能順利出現。

心誠則靈,等到好不容易通過玄乎手段召來了旗魚,負責捕撈的哥們兒失手了……

沒辦法,水裡是人家的地盤,人要鬥過它,需要的可不只是技術,還有耐心。

儘管最終父子兩人以捕獲旗魚告終,然而過程的坎坷,才是導致這個片段被眾多觀眾銘記的原因。

紀錄片最難處理的部分,是它的不可預知和不可控。

就這點而言,這部歷時4年籌備的作品,無疑是在經歷重重阻礙後,才最終呈現了如此高品質的效果。

如此誠意,觀眾當然不會感受不到。

毫無疑問,今年最具觀賞性的國產紀錄片,應該當屬《風味人間》。

它華麗的表象下,掩蓋著豐富的人文邏輯和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即便對這些元素毫不在意的觀眾,也能從中找到一種純粹的膳食之美。

《風味人間》的每一幀鏡頭,都記錄下人類在飲食方面發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才能。

透過這項才能,觀眾見證了不同地域的飲食之道。

可以看到,文化差異並不會阻礙人們從食物中得到幸福感。

從這個意義上說,朝夕之食,讓我們獲得了某種形式上的統一,是為大同

這年頭,能夠靜下心來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不多了。

陳曉卿和他的小夥伴不但做到了,而且還能深入淺出,拍出飲食之外的哲學意味。

這都不去看,難道等著爛劇辣眼嗎?

近 期 熱 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