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曉卿和他的稻來,如何製造《風味人間》?

曾帶領紀錄片出圈的導演陳曉卿和稻來傳媒打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將食物哲學推向了更加國際化、歷史化、人類學的範疇,再次收獲高口碑和點擊量。《風味人間》的再度爆紅證明,唯有對創作的堅守和對觀眾的照看兼顧,才能獲得走俏的能源。

文 | 喜力

數年前,中國紀錄片總扮演著悲情的壯士角色,有深度、有思想、有故事,卻總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歡。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紀錄片完成了輕盈的蛻變。導演陳曉卿成為了“網紅”,解說詞成為了一種流行文體,解說人聲與音樂成為了開胃神器。

然而,一次成功不難,難的是持續成功。褪去舌尖光環的陳曉卿,推出了《風味人間》,這一次他有更大的野心,從描述中國食物,到展現人間風味。野心的背後,不能隻依靠個人的努力,而是專業紀錄片團隊的整體運作。陳曉卿的底氣,就來源於他的團隊“稻來”。

紀錄片出圈、流量擔當:

美食紀錄片與陳曉卿的互相成就

每一個影片的導演,都希望隔著螢幕的觀眾可以在自己講述的故事裡,被牽動著萬千思緒與情感。誰會想到,當觀眾已經吃的很飽,卻因為看到了一部紀錄片,就又產生了打開手機點外賣的衝動。

如果說曾經的紀錄片是高冷的、小眾的、曲高和寡的、甚至窮困潦倒的,那麽陳曉卿則是帶領紀錄片出圈的領軍者。

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他讓紀錄片成為了流量擔當,成為了美食業爭相使用的流行宣傳語。他的名字,可能是許多中國觀眾記住的第一個紀錄片導演。也因為陳曉卿,紀錄片三個字不再沉重,變得輕盈又親近。

舌尖系列已經不足以支撐陳曉卿的食物世界觀。不急不緩,他又推出了《風味人間》。而網友們,又一次被這部紀錄片“饞哭了”。截至目前,已經有五萬餘人在豆瓣打出了9.1的高分,騰訊影片8.6億次點擊量,都在向世界宣告,紀錄片界的流量王和口碑王,又回來了。

紀錄片並不是一個人的成果,其背後是團隊集體的智慧和努力。近年來,許多觀眾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風味人間》與陳曉卿之間畫上了等號。但是他卻不斷地強調團隊的重要性。

“一部紀錄片的問世,是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風味人間》有我工作的痕跡,我也只是為它服務而已。紀錄片是一個團隊創作的產品,不單純是個人作品。

陳曉卿在2017年發起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稻來傳媒的團隊構成有很強的平衡感,拍攝時的團隊以男性為主,日常策劃、運營的團隊以女性居多。有資歷很深的創作老手,也有90後、95後的年輕人。團隊的結構讓稻來既具備專業感,又不失活力。

匠心+創新+上新:

《風味人間》帶給紀錄片業的新風味

食物與人的關係亦近亦遠,可以是單純的裹腹之物,可以是垂涎欲滴的欲望召喚,還可以牽動感情與文化。優秀的紀錄片是深入淺出的,表層展示著萬千眾生的多姿,內層卻又醞釀著深沉的思考,讓觀眾可進可退,可深可淺。

可對於創作人員來說,平衡二者則是十足的難事。做到膚淺的娛樂不難,完成嚴肅的探討也不難,難的是二者恰好的平衡。

“對主創人員來說,他們確實需要有大量的學術積累,細致的田野調查,但是,最後給觀眾的,只能是精彩的故事、神奇的視覺呈現和高科技的視覺體驗。”陳曉卿如此介紹稻來團隊在紀錄片拍攝方面的努力。

紀錄片在製作層面考慮觀眾感受,並不是一味媚俗。陳曉卿透露,國外紀錄片製作機構會非常細致地揣摩觀眾心理,並且研究的非常仔細。例如什麽樣的資訊到達率最高,什麽樣的剪輯適合哪個年齡段的人。在稻來團隊眼中,觀眾愛看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風味人間》裡,捕捉了許多食物和文化的背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工業化和現代化取代古老文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許多的傳統和習俗在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消失。而用影像記錄人類多樣化生存的樣本,是紀錄片人的責任和榮幸。

驅動稻來團隊創作的,不僅是商業利益,還有在紀錄片的決勝時刻下,用影像留住世界的衝動。

《風味人間》拍攝的一些場景,到今天已經不複存在。因為禁火,馮玉興夫婦只能在淺山采集冷筍;產出人間美味的蟹塘,因為太湖要為上海輸送淡水資源,也已經拆除。

這些再不複來的變化,不過也就發生在一年之間。稻來團隊,以食物為契機,以影像作媒介,記錄著民間和原生力量為生活做出的努力,也彌補著因為快速前進、無暇回頭的社會留下的遺憾。

這些努力,也回饋著紀錄片。因為它們的存在,《風味人間》中飽含著我們似曾相識,卻並不熟悉的習慣。如若只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呈現食物,只能刺激一時的念想,成為一個簡單的介紹名片。

《風味人間》建立了食物和生活之間的關聯,從每一個食物的形態,都可以讀出人們在進化過程中,同所在環境搏鬥所在的努力和智慧。

《風味人間》還展現出食物的層次,有些是為人們提供溫飽和能量,有些則能夠慰藉心靈。這需要製作團隊以更加哲學的視角,平和而全面地看待食物,看待食物與人的關係。

《風味人間》內容的層次感,並非單純來自於製作人員的個人感悟,而是背靠著強大的學術團隊,這也是紀錄片中最為關鍵的調查性和田野感。紀錄片人的使命就是挖掘,向深、向廣挖掘,之後再舉重若輕地講述給觀眾。

稻來傳媒尋找了不同方面的專家。第一類是有關農業地理、中國飲食史等學術方面的專家。影片中有一段關於魚生發展歷程的解說詞,只有二十餘字,製作團隊向俞為潔教授請教,後者為稻來回復了一封四千余字的《魚膾的初步考證》。

在速食與膚淺成為流行的年代,為寥寥數語仔細斟酌需要的不僅是耐心,更是對於專業的敬畏。正是如此厚重的細節疊加,才造就了有一部良心製作。

第二類是科學顧問團隊。對於許多越是生活中平凡無奇的細節,我們越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例如,人們看到炙烤物,便會被喚起食欲,是由於食物加熱後發生美拉德反應呈現出誘人的焦糖色。羊肉的口感是由脂肪含量決定的。從1%到7%,風味隨著脂肪量增加而遞增。但是如果超過7%,則又顯得肥膩。

其實這個科學原理,最後在影片中呈現為“肥腴的脂肪下,肉質極為細嫩”如此簡單一句解說詞。在對於大多數觀眾無關緊要的細節處雕琢,在稻來團隊眼裡並沒有多崇高,而是基本的工作。

第三類是美食顧問團隊。他們會幫助節目組進行食物的選擇,並傳達更為豐富的食物價值觀。例如沈巨集非老師一句“山川依舊,風味不改”,決定了《風味人間》的敘述方向。

國際上成功的紀錄片,無一例外都具備兩項特點,豐富的內容體驗和全新的視覺感受。視覺感受的基礎需要依靠拍攝技術的革新,很多成功的紀錄片也是特定攝影技術的試驗場。

《風味人間》不再是像傳統美食紀錄片一樣隻展現菜肴的美感,而是伸向食物內部,探索美味產生的微觀真相。

比如,吃螃蟹一定要蘸醋汁,但是為什麽這樣的搭配是好吃的呢?《風味人間》的鏡頭捕捉到當橙汁中的酸性物質接近蟹肉時,蟹肉的肉質纖維會瞬間張開。對於“口感”這一主觀體驗的詞匯,給予了視覺強化和科學解釋,又一次擊中了觀眾的“饞”,美味的光環被又一次加重。

而呈現出這一切的源頭,是稻來團隊對於“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的探索,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由於這一類攝影技術失敗率非常高,團隊經常用半個月的時間隻完成了一個鏡頭。但是,團隊卻未糾結於性價比,當“顯微攝影”把奇妙的世界展現到眼前時,一切的努力和失敗便是值得。

還有一些有趣的鏡頭應用,在講述中國鐵鍋對於食物的加熱原理時,通過熱成像技術拍攝翻炒米飯的過程,展現著炊具與食物之間的奇妙互動。

儘管《風味人間》定位於網絡播出,小屏是主流傳播管道。稻來團隊依然用很高的視聽標準進行呈現,甚至做了影院版本和全景聲。例如切饅頭片的聲音,上面是軟的,下面是焦的,音效就要做到完全的還原,用聽覺感受到刀落下時一瞬間的觸感。

通常,當作品與商業掛鉤的時候,或多或少有了犧牲創作的意味。團隊和平台會努力地揣測觀眾的喜好,通過正在流行的劇目,判斷可能吸引利益與眼球的元素。然而結果,普遍一塌糊塗。

陳曉卿和稻來團隊的創作,並未受到太多的商業綁架,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顛覆商業規則的示範者。

《舌尖上的中國》將美食節目上升到文化範疇,既滿足了創作者的表達欲,又博得了滿堂彩。《風味人間》推出之前,團隊也有對於紀錄片是能再續輝煌,亦或是無人叫好的猜測。但是,團隊堅持了創作初心,將食物哲學推向了更加國際化、歷史化、人類學的範疇。

作為播出平台,騰訊影片顯示出極大的魄力。在諸多影片網站布局紀錄片收效甚微的情形下,騰訊影片迎難而上,向優質紀錄片傾斜傳播資源,相繼推出了多部出圈爆款。

《風味人間》的再度爆紅證明,簡單的商業元素絕對不是觀眾獲得滿足的源泉,唯有對創作的堅守和對觀眾照看兼顧,才能獲得走俏的能源。

除了展現出高品質的影片,《風味人間》還表現出極強的衍生商業影響力。每當影片中展現出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店時,彈幕便會高呼這家店鋪要火。從電商上搜索,《風味人間》同款禿黃油產品價位和銷量迅速爆炸。

《風味人間》還聯合故宮文化中心一起推出了“風味之箸”,顯示出它已經不止停留在作品層面,而成為了一個有商業價值的IP。

從作品到IP、從美食到世界、

從小眾到商業:稻來的紀錄片壯志版圖

陳曉卿用《風味人間》的成功,證明了自己並不是因為一部影片偶然走紅的浮躁者,而是有品質根基和專業態度的實力派。出手即成,也證明了稻來傳媒將紀錄片的商業價值提升到新的層次。

稻來傳媒從單一作品展示向持續IP輸出邁進。目前稻來已經開始《風味人間2》的準備工作,將會延續一貫的食物價值觀,但會探索更加高效和輕盈的製作方式。

《風味人間》是稻來的開始,但絕不是野心的終點。陳曉卿通過美食類紀錄片這一現成的通道,讓稻來團隊被觀眾接受和認可。

除此之外,稻來還製作了社會紀實類紀錄片中國版《紀實72小時》,歷史類短片《生活在古代》,談話類紀錄片《風味實驗室》,未來,還將向自然類紀錄片進軍,形成多類型紀錄片的傳播矩陣,讓紀錄片真正全方位出圈。

紀錄片市場很多時候耽誤在,它習慣於給人的高冷形象。過於個人化的表達,將大多數的人都拒之門外。稻來團隊希望製作給更多人看的紀錄片,個人的審美和趣味固然重要,但需要在觀眾的最大公約數面前做出妥協,巧妙的尋找各種不同需求的平衡點。

這其中蘊含著稻來團隊,作為紀錄片生產的新興力量,對選題的執著熱愛、對對象的細致考察、對拍攝的認真審美、對價值的深刻理解、對觀眾的服務照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