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味人間:一場美食的尋根之旅

如果問熱愛美食的觀眾,有沒有一個人的名字,從沒有讓自己失望過?

那這個名字一定是:陳曉卿。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季之後,闊別四年的陳曉卿這一次與騰訊影片一起帶著《風味人間》重回觀眾的視野,一出手,就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味蕾的雙重享受。

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依舊能讓人看到咂嘴咂舌,我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美味的強烈衝擊。

生長在阿爾泰山南麓的阿勒泰大尾羊,長年逐水草而居。長途遷徙使得大尾羊的肉質十分緊實,低溫的環境又它讓積累了大量綿密的油脂。

這樣的羊肉肥瘦相宜、汁水豐盈、沒有腥膻味兒,哪怕是用最簡單的清水燉煮,依舊能享受極致鮮美的味覺體驗。

遊牧民族吃肉,總帶著大快朵頤的暢快。馬肉馬腸也是如此。

肥瘦相間的馬肋排裁切成條,混合好香料塞進馬腸當中,風乾一個月後才能品嚐。馬腸采擷過時間與氣候的風味,最後醞釀出了獨一無二的美味。

相比之下,平原地區的吃食,就顯得精細了許多。

河洛平原的傳統食物碾轉,本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當地人果腹的食物。但是青麥製成的碾轉味道清甜、入口韌勁兒十足,如今已經成了大家要費大力氣才能嘗到的新鮮玩意兒。

泛青的麥粒經過脫殼過篩,最終在石碾上研磨成適口的條狀,無論是涼拌還是炒製,都能在裡面吃到獨特的清香。

哪怕同樣是吃肉,山海兩端的追求也是截然不同的。遊牧民族吃的是厚酒肥肉,沿海人民吃的是精細鮮美。

在中國台灣,一條旗魚也能拆分開來,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吃法。旗魚皮富含膠原蛋白,當地人最喜歡將它加入醬油米酒爆炒,再配上當地特有的九層塔提香,一道台灣風味十足的三杯旗魚皮就做好了。

山海之間的不同風味,是地域帶來的差異,迥異的風土、多樣的風貌、成就了不同的環境之下生長的特定美食。

而當我們咽下口水,仔細回味山海之間的相逢際遇,我們又能夠發現一些美食之間的奇妙緣分。

在中國長江流域,由於氣候潮濕、貯藏不便,所以家家戶戶都有做火腿的習俗。

做火腿,最重要的就是耐心。上好的豬後腿洗淨抹鹽,醃漬入味,然後置於通風處靜靜發酵、反覆晾曬,要等上好幾個月才能吃到正宗的火腿。

而這樣的製作方法,在西班牙也非常常見。當鏡頭掃過西班牙當地的火腿加工廠,熟悉的工序和整齊懸掛的火腿,瞬間會讓人覺得仿佛穿越到了中國金華。

雖然兩地對火腿的食用方法不盡相同,但是極其相似的醃漬方法,同樣依賴時間的陳存留香,使得東西方的火腿擁有了遙遠的相似性。

同樣存在巧妙緣分的,還有東西方對土豆的處理。

甘肅特產的洋芋攪團,吃的就是土豆的韌性。土豆經過木錘反覆敲打,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自己的筋性,口感柔韌勁道,是當地人最喜愛的日常美食。

等到了法國,土豆泥有了更加“洋氣”的吃法——加奶酪。

其實這道奶酪土豆泥的特點與洋芋攪團並沒有太大不同。隻不過洋芋攪團是通過反覆捶打激發出土豆本身的韌性,而法國人則是在土豆泥裡加入奶酪,讓它的口感更加的柔韌。

地域造就了差異,也成就了東西方之間默契的不謀而合。不過說到底,還是我們中國人在吃上更具巧思。

就拿讓外國人頭疼不已的大閘蟹來說吧。雖然在大閘蟹巨大的商業價值面前,他們也開始了養殖捕撈,但是卻依舊不知道要如何對這個外殼堅硬、構造複雜的家夥下嘴。

每年九月,荷蘭的艾瑟爾湖畔,Simon父子三人都會開始捕撈這個頗受華人青睞的美食,但他們依舊不能理解我們的狂熱。

可到了中國人這裡,從蟹殼到蟹腳再到膏黃,根據食客的喜好,我們可以烹製出各種各樣的美食。

尤其是司機們取蟹肉的瞬間,行雲流水,精準得仿佛在對大閘蟹進行一場“外科手術”。

清蒸大閘蟹、禿黃油拌飯、烘烤的酥皮蟹...美味面前,我們總能迸發出無窮的想象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大閘蟹,也在這個過程裡被激發出了各種可能。

如果僅僅是展現美味與奇妙,其實大可不必像陳曉卿這樣“大費周章”。

為了拍這一部《風味人間》,陳曉卿帶著團隊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跑遍了全球六大洲20多個地區。

從法國到西班牙、從越南到摩洛哥、從秘魯到埃塞俄比亞,世界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們的腳步。

紀錄片的鏡頭總是克制又理性,要想窺得陳曉卿的美食觀,還需聽聽他自己的講述。

陳曉卿曾經說過:“好吃的食物是有根的”。在騰訊影片的《風味實驗室》裡,他用兩個自己身上的小故事講出他對美食“根”的理解。

他說,自己有好多曾經愛吃的食物,去過原產地以後就再也不會吃了。從前陳曉卿在北京的時候就很愛吃桂林米粉,結果去過桂林以後,發現“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兒”。

還有自己曾在奉節吃過一碗面,面館很簡單,一棵大榕樹、一口圓水井,非常好吃。後來三峽水庫建設,這家面店搬到了新城,明明還是原來人,但是面的口味卻發生了很微妙的變化。

“好多東西離開一個地方,它就不是那個味了”。

正是因為有著對美食的這份尊重和嚴謹,才使得陳曉卿帶領團隊跑遍六大洲、二十地,跋山涉水,只為找到最地道的美味。

所以我們看到,為了找到冷箭竹筍,節目組跟著采筍的夫婦在四川的瓦屋山一找就是兩個星期,只為給大家還原地道的美味。

為了一碗蘑菇拌面,節目組可以專程跑到西北的塔卡拉瑪乾沙漠,跟隨當地人一起尋找巴楚菇,從采擷記錄到出鍋,讓觀眾完整的體驗到美食的誕生。

生活裡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雖然餐桌上充滿了反季節食物和溫室栽培的蔬菜,甚至是空運而來的搬家食物,但味道都不及天生地養的當地好吃。

我們也會為了吃到最正宗的火鍋跑去重慶。我們也會為了品嚐最地道的肉夾饃跑到西安。旅行路上穿梭來往的,不止是發現世界的眼睛,還有來往人間的饞蟲~

吃好的食物,就是吃它生長的那片山水。這也是《風味人間》的第一集名為《山海之間》的用意。

而在美食的尋根之旅上,我們也總能發現一些美食以外的風土人情。食物確實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能量補充和口舌之歡的享受,更多的,它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通道。

就像只有阿勒泰山腳下的羊才叫大尾羊,而你去找尋這種美味的過程裡,也發現了一個你從沒切身體會過的新疆。

《風味人間》的大費周章,細微到食物裡的微觀世界、廣博到美食的全球視野,最終無非就是一個目的,在大千世界和纖毫之間,找到美食的根,找到生活的根。

體驗風味、感受人間,準備好和陳曉卿一起,在《風味人間》裡發現更大的世界了麽?

每周日晚21:15,騰訊影片等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