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曉卿與他的美食

四年的時間,陳曉卿帶著《風味人間》回來了,當李立巨集的聲音響起的那一刻,似乎又被帶回到與《舌尖上的中國》初見的2012年。

那個時候,人們對於美食節目的概念還停留在央視播出的《天天飲食》,而拍攝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的想法,早在2002年就已出現在了陳曉卿的腦子裡。

隻不過當時,央視的節目大多數是在演播室錄製,知名的室外紀錄片也只有在CCTV1播出的《動物世界》等寥寥幾部。相比之下,美食紀錄片的科普性質不強,所以用了將近10年(2011年),項目才正式獲批通過。那一年,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成立,《舌尖》順理成章地成為陳曉卿第一次報題並通過的項目。

從高端食材松茸、火腿到煙火氣的主食饃饃、餃子,《舌尖》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讓人們感受到了美食應有的格局,用鏡頭語言勾勒出中國食材的印記。

陳曉卿常說:“最有味道的是食物背後的人的故事。”所以《舌尖》的食物都是有地域特色且流傳至今的平民美食。就像他自己一樣,“偏愛大隱於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東奔西走,只為吃口熱乎的。”

這句話出自《至味在人間》,是陳曉卿拍完《舌尖1》《舌尖2》後,以一個資深美食愛好者的身份記錄的十年飲啜筆記,書裡既有豆腐乾、螺螄粉、鹵煮、薺菜花等菜品的吃法,也有天南海北的手藝人是如何加工美食的,最重要的是陳曉卿闡釋了他對於美味的理解,“吃什麽、在哪裡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陳曉卿的微博堪比美食博主,在他的描述安利下總能引人口舌生津

這種人情味化在了《舌尖》裡。

紅燒肉各家各戶千變萬化。選了上好的帶皮五花肉,先用猛火炙燒肉皮,讓燉製時仍可保持勁韌的口感,最後炒糖色,加老抽,也可以借助紅曲米或豆腐乳,是節儉的母親給女兒子鈺補身體的美食。

對西安人來說,泡饃是最土生土長的主食,吃泡饃最講究的是掰饃,這不但是個進食的過程,還是個享受的過程,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狀不一的饃塊,再配以熬煮了十幾個小時的老湯,一碗看似豪爽簡單的羊肉泡饃,其實內在精致複雜。

將人、景、情、食物融進《舌尖》,食物的美味飄出了鏡頭,挑逗著人們的味蕾,躁動的心被撫平,延伸而來的鄉愁也勾起了傷感的毛邊。

味道的記憶會一直跟著人們左右,對於在外的人而言,懷念故鄉的食物,也是在懷念自己的成長,陳曉卿說“我一個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28年,一直找不到味覺上的歸屬感,但每每想到老家淮河岸邊的菜肴,還是難免食指大動。”《舌尖》中的人文關懷,總有一種質樸的珍惜態度貫穿其間,這或許就是初衷吧。

《舌尖》讓人們認識了陳曉卿,但《舌尖》只是他諸多優秀作品中的一個。畢業於中傳攝影專業的陳曉卿先後憑借《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獲得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婦女兒童題材獎”,1996年開始擔任歷史類紀錄片《朱德》《劉少奇》《百年中國》等作品的編導,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星光獎”中國廣播電視節目等獎項。

所以說陳曉卿不是因為自己愛吃而拍的好《舌尖》,而是他本身就足夠專業。或許也是印證了那句話“吃貨的眼中食物是有靈魂的。”陳曉卿深有感觸在表達時也更加真摯。

《舌尖2》結束後網友們跑到他的微博下催《舌尖3》,沒過多久卻等來了陳曉卿從央視離職的消息。

捨棄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陳曉卿不心痛麽?心痛是肯定的,但總比不上強迫自己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吃飯難受,於是,2017年陳曉卿帶著吃得來的一幫人換了一個地方吃飯,成立了稻來傳媒有限公司

沒有陳曉卿的《舌尖3》在2018年2月播出,期待了四年的觀眾興衝衝地去一飽眼福,卻被《舌尖3》中過多的廣告植入給打敗了,在豆瓣上打出了3.7分,六年前的《舌尖1》至今仍保持著9.3分的成績。

人們在盼望陳曉卿的回歸。

今年6月陳曉卿出任騰訊影片副總編輯,宣布了他上任後的第一部作品《風味人間》。10月28日《風味人間》在騰訊衛視上線後,一批粉絲聞風而來不禁喜極而泣,評價“原汁原味甚至更香”。

其實在很早以前的某次採訪中,陳曉卿透露過自己對於《舌尖1》《舌尖2》並不滿意,現在重獲自由的他似乎想彌補過去的遺憾,在《風味人間》第一集的“山海之間”中選擇的山珍是在《舌尖1》第一集出現的筍、火腿。

可以感受到《風味人間》這次將筍和火腿的故事講述的更加細膩,而且也告別了中國美食的局限,放眼世界搜羅人間美味。講了安徽南屏村的火腿,也看了西班牙火腿的製作工藝,兩種美食文化的碰撞,對於觀眾來說是最大的福利。

中國火腿

西班牙火腿

尤其是此次陳曉卿在拍攝技術上花了很大的心思,用“微觀攝影”展現食物“進化”的奇妙世界,觀眾可以看到肉在寒冷的空氣中綻放出朵朵冰晶的過程,也能看到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裡,隨處可見的洋芋,在被捶打到綿糯過程中產生氣泡,破碎的過程仿佛細胞的炸裂,讓人聯想到《食神》中的雞姐在捶打爆漿牛丸。

超微晶鏡頭下食材的變化

無論是“微觀攝影”還是“慢鏡頭”,都是陳曉卿用來表達食物美感的方式,技術變了,但人情味依舊。尤其從《舌尖2》的養蜂夫妻到《風味人間》的遊牧民族,陳曉卿對於人在遷徙過程中情感的刻畫依舊那麽細膩。

拍攝紀錄片是一件精致的事情,追求真實之外,需要用時間磨出細節,熒屏中出現的幾秒鐘,或許是攝製組用幾天甚至一年的時間得來的,將美食拍成紀錄片值得尊敬,尤其是在快節奏的市場中,美食往往成為一檔綜藝節目中的配角,難以展現更深層次的味道,對於創作者來說,往往守得住本心才能做出美味。

在網上看到了陳曉卿的一件趣事,說2008年汶川地震後的第5天,他負責給青川送給養,因為離全世界肥腸的故鄉江油很近,於是就到小飯館裡歇腳吃肥腸。一口肥腸入口,好吃得睜不開眼。

可是吃著吃著餘震來了,人們都往外跑,陳曉卿也跟著溜,心裡卻放不下這碗肥腸,於是又折回來淡定地吃完,找老闆結账時已找不著人。

有這種為美食不顧自己安危的精神,還怕拍不好一部紀錄片麽?

注:部分資訊來自虎嗅網、物道

文|夜光少女

--END--

【第一製片人服務影視創業者】

2013年6月創立,微信內創建最早、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影視商業圈平台

關注中國最具創造力的製片人

匯聚能夠引領中國電影未來成長的商業力量

中國影視人學習、創作、 交流、宣傳、交易的必要工具

傳遞影視人和商人們最新動向和資訊

組織國內外各種培訓、沙龍、論壇等行業分享

幫助影視人獲得更多資訊、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

公司、項目合作◇diyizhipianren

項目、影視宣傳合作◇ dyzpr816

我們在一起, 看看將來影視業是個什麽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