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觀眾看完饞到點外賣,豆瓣評分9.4,網友:它才配叫舌尖3

最近氣象轉涼了~就在小懂預備要貼秋膘的當口,被安利了一個超級“美味”的“下飯紀錄片”——《風味人間》。

看完這個紀錄片,小懂想說:這個才應該叫《舌尖3》,看完整季小懂估計又要胖10斤了~

《風味人間》採用了陳曉卿導演、李立巨集解說、阿鯤作曲的舌尖系列原班人馬。當然了,這個原班人馬指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原班人馬。

《舌尖上的中國》剛播的時候,曾經風靡一時,豆瓣評分達到9.3分,獲得無數觀眾的喜愛。

到了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國》仍由陳曉卿導演。但因為主題從主要講食物,變成了主要講文化,豆瓣評分略有下降,變成了8.4分。

當時的網友還曾調侃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表示第二季“先去找故事,順便請主人公做了菜······把下酒的小料當做拿手菜,能不壞事嗎?”

然而,讓大家沒想到的是,舌尖系列的第三季表現更差。換了導演之後的第三季,豆瓣評分跌至3.7,被網友一通大罵。

這個時候,大家討論的重點已經不是講美食還是講故事的問題了,而是完全不能理解它的講述方式和表達內容,甚至連它輸出的觀點和態度都反感至極。

網友紛紛覺得,這一季真的不好看,因為看著沒有一點想吃的欲望,也不講食物的製作過程,內容太走馬觀花。

當時很多網友都認為《舌尖3》的失敗是換了製作團隊的鍋。所以,當看到《風味人間》是由舌尖系列一二部的導演陳曉卿拍的時,不少人都自發表示了期待。

而這次陳曉卿導演推出的《風味人間》,果然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又重回了《舌尖》系列前兩部的水準。

恢復水準要素一:美食本身的力量

這部《風味人間》恢復水準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它重拾了對美食的追求。從片頭開始,就讓彈幕出現了一片“餓了啊餓了啊······”“這節目把我看的啥都想吃”“口水都看出來了”······之類的評論。

前方高能預警!!

引起大家哀嚎的片頭是這樣的——

每一個都拍得看起來超好吃有沒有???!!!

除了片頭展示到的食物外,第一期的內容也介紹了非常多的美食。

比如用當年出生的羔羊做成的手抓肉——

再比如用卵石烤肉的內部——

用奶桶密閉增壓——

做成綿密濃烈,余香滿口的奶桶肉——

以及用馬肉做成的馬肉闊爾扎克——

安徽的火腿——

用火腿做成的各色菜肴——

用標準的製作工藝製作出來的西班牙火腿——

洋芋攪團——

蟹皮酥——

禿黃油拌飯——

三杯旗魚皮——

吸溜······不能再列舉了,,小懂的口水要把辦公室淹了。。。

說起講美食,《風味人間》也不是單純的美食展示,它通過講獲取食材——

養殖食材——

處理食材——

切割食材——

烹飪美食——

已經人們品嚐美食後的表情和感受——

來展示美食從大自然到上人們飯桌的全過程。

也從中國講到外國——

展示同一種食材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製作做法。

吸取了《舌尖二》和《舌尖三》的教訓後,《風味人間》回歸了《舌尖一》的純粹,緊密圍繞著美食展開敘述,沒有那麽多旁枝末節的內容了。

有網友說,只有真正愛吃的人才能拍出食物的精髓。

看過《圓桌派》裡陳曉卿導演為了美食不要命的經歷,小懂覺得,他應該是真正懂美食、愛美食的人,由他執導的《風味人間》應該也錯不了了。

恢復水準要素二:食物背後的力量

而《風味人間》的吸引力,除了食物本身之外,還來自尋覓食物和製作食物背後隱藏的精神、感情和文化。

這些情節不是這部片子的主體部分,也沒有搶走美食本身的風頭,而是穿插在探尋美食的過程中,隱含在美食追求者和製作者的生活裡。

比如讓不少觀眾大呼:“太刺激了,我腳趾都抓緊了”的“叉魚”部分。

捕魚的工作產生了鏢魚手這個職業,而片子裡的這個小夥子就是鏢魚手中的一個。

他們鏢魚要在六七級的大風浪中,站在船頭進行。

船頭的海浪有這麽大,隨著船的顛簸,人連站立都不容易。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以及旗魚不多的困難下,主人公最後還是勇敢地出手——

然後捕獲了一隻超大的旗魚——

緊促的音樂,配著驚濤駭浪的擊打聲,看到這段的時候,不少觀眾都在彈幕裡表示:“好緊張”。小懂看這段也一直揪著心。

雖然看起來這段故事只是在展示捕魚的過程,但在商業捕撈衝擊,鏢魚船受冷落的情況下,

這個年輕的鏢魚手以此作為夢想,在風浪裡堅守自己信念的樣子,是非常動人的。

而他與海浪搏鬥,與大海對峙的勇氣,也讓不少觀眾受到鼓舞和感動。

但這種緊張刺激堪比大片的情節還是少數,在《風味人間》張弛有度的節奏中,被展示更多的,還是美食相關者們平實動人的生活場景。

像毛勒提別克四歲的小外孫在牧場抓羊——

放牧的人們為了牛羊生存而不得不進行的遷徙——

老人教孫女怎麽檢驗麥子的成熟度,告訴她食材到什麽程度最好——

爺爺用舂打著土豆泥,小孫子則蹲在一邊安靜地看著——

人們製作美食的態度、品嚐美食的感受——

食物傳遞著的人們對於大自然的依賴和敬畏——

食物中包含的代際傳遞的情感溫度——

沒有特意凸顯,但都在一幀一幀的畫面,和一道一道的風味美食裡自然流露了出來。

除此之外,這部片子裡對食物的展示,其實也是對文化的展示。

它介紹了中國人愛吃主食,主食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飲食文化。

它也呈現了中國各地的風貌,以此展示地域的文化。

在這部片子裡,食物是最重要的主體,但食物背後傳遞的精神、隱藏的情感和代表的文化,則縈繞於其中,讓它給觀眾既帶來色彩和畫面的美感,也引發情緒和體驗的共鳴。

平衡好了美食展示與情感傳遞之間的關係,《風味人間》就已經規避了《舌尖3》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保證了起碼的水準。

但它還不只是複刻《舌尖》系列,它也有自己的創新點。

創新點一:技術手段

與舌尖系列的其他片子相比,《風味人間》採用了最新的拍攝技術。

比如超微觀攝影技術,能把鹽粒在肉上融化、水汽在肉上結冰用極其微觀的方式展示出來——

用了顯微攝影技術,把肉眼不可見的食物變化,以這樣的方式展現在饕客眼中——

另外,它也用到了CG特效再現技術——

MoCo攝影控制系統——

讓成片的可看性更高,講述也更清晰完整。

創新點二:中外結合

不少人看了第一集之後評價道,這部《風味人間》才配叫做《舌尖3》。

但也有細心的觀眾發現,《風味人間》已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這次該叫《舌尖上的全世界》了。

為了拍攝這個片子,攝製組跑了很多個國家,發掘了各種各樣的美食。

並且,將外國美食和中國美食進行對比展示。

比如安徽的火腿是要在太陽下晾曬才能製成的——

而西班牙的火腿則選擇在室內風乾——

中國的土豆通過憃製會成為洋芋攪團。

而法國的土豆則加入牛奶、奶酪等,則變成了瀑布土豆泥。

在這種放眼全球的對比,讓觀看者的視野不局限於中國,展示了更加多樣豐富的文化內容,也讓我們明白,在美食面前,全世界的文化都是存在共通性的,美食是世界的!

這樣大的格局和視野,其實於紀錄片本身而言是種進步,但也為它的製作帶來更多的難點和風險性。

迅速接納了這種改變的觀眾,會覺得這是《風味人間》的亮點,會讓它的文化展示更多元。

但也有看慣了《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的觀眾,對中國美食到外國的美食的銜接有點接受無能。

刨除這一點點爭議外,大部分的網友對這個紀錄片的評價都還不錯。昨天它才剛播出,今天在豆瓣上的評分就達到了9.4。

網友們看完第一集之後也紛紛說著:“多謝款待,下周見。”表示要一直追這個紀錄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片子還算是口碑不錯,廣受讚譽。

但隻播出一集還不能看出整體情況,播下去,它會保持水準還是草草be就看它之後的表現了。

小懂沒辦法預估它會不會一路狂飆封神,但小懂知道,,,追《風味人間》的朋友們肯定要一起長胖了。

畢竟網友們看完都是這個反應——

還有位正在減肥的網友,看完這個節目,點了七人份的外賣~

這樣的你,還怎麽可能減的了肥??

不過,小懂建議,即便長胖也不要壓抑自己的欲望,勇敢追片吧,畢竟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