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首播 9.4,史上最“討人厭”的國產片來了

中國人愛吃,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

而所有愛吃的人,應該都不會錯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美食紀錄片屆的「聖經」。

畢竟,總導演陳曉卿,就是一塊美食界的金字招牌,愛吃、會吃、懂吃。

離了他的《舌尖 3》,口碑撲街,讓期待了四年的吃貨們大失所望,紛紛呼喚陳老師回來主持大局。

雖然,讓他帶著團隊重回《舌尖》是不可能的了。

但還好,就在上周,老饕陳曉卿,終於攜手自己籌備了一年的新作重新歸來。

而且一出手,就非同凡響——

風味人間

不得不說,陳曉卿太過分了。

一檔「美食紀錄片」,竟然定檔在晚上 21:15 分播出。

是不是很殘忍?

但總導演陳曉卿+配音李立巨集+配樂阿鯤,這組創造了《舌尖 1、2》的金牌搭檔,還是讓無數「吃貨」爭相守在電腦前受虐。

短短 3 小時,播放量就突破了 1 億。

而且不僅是播放量爆表,口碑更是節節高升。

上線第一天,就在豆瓣上獲得了 9.3 的高分,之後更是不降反升,成功超過前兩部《舌尖》,達到 9.4 分。

反超的原因,可不是《舌尖》已經過時。

而是《風味人間》,實在是太厲害了。

開頭的風景航拍,差點讓人以為自己點進了《地球動脈》。

綿延的山巒、豐茂的梯田、冰封的雪原。

每一幀自然風光,都可以單獨截下來作為攝影大片。

但可別以為這違背了「美食」這個主題,畢竟《風味人間》,就是從這一幕幕的自然風光裡,探尋到了這些美食的源委。

第一集,名為《山海之間》。

這趟旅程,就從新疆的阿爾泰深山開始。

遊牧民族的高明之處,就是在於會用最便捷的方式,造出最原始的美味。

夏季,是用清水煮一隻鮮嫩的羔羊,油脂豐沛,濃香清甜。

冬季,用馬肋排灌一根馬腸,經過低溫煙熏,就是哈薩克族待客的上品。

一口奶鍋大火燒旺,幾顆卵石內部炙烤,就算在零下 20 多度的時候,也能吃到最好的烤羊肉。

沒有什麽香料調味,沒有什麽精心設計。

這個走在路上的民族,就用最「野」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而這樣同樣野性的食物,也不僅僅只存在於山間。

遠在南海的台灣成功港,還有人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捕獲海洋裡的美食。

秋冬的寒冷,六七級的大風浪,在被海浪打得顛簸的船頭,手舉一杆鏢槍,與一條大魚鬥智鬥勇。

這場面,是不是很像《老人與海》?

成功港最年輕的鏢手盧昱易,就是這樣和父親用「最凶猛」的方式,捕獲著旗魚。

我的夢想就是站上鏢台當一個標手,燃燒自己的小宇宙,好像整個海平面都是我的。

這樣熱血的台詞,配上他鏢魚時如特技一般的動作,光是看著就覺得:生猛。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無論什麽,都阻擋不了中國人追逐美食的腳步。

但如果這種對比僅局限在國內,《風味人間》也就不會受到如此追捧了。

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所依賴的食材。

而對於相同的食材,不同的處理方式,才營造出了不同的特色。

就像皖南要在烈日下曝曬的火腿,西班牙則要在窖室內風乾。

我們更在意它烹飪過後的鹹香。

澆汁,頓煮,切絲,蒸熟,一口一鮮爽,一口一肥糯。

而西班牙則追求生鮮原味。

生火腿被切成薄薄的一小片,切片師抖一抖手腕,刀間一挑,便成為了一場儀式感滿滿的盛宴。

有時,面對同一樣食材,即便身處歐亞大陸的兩端,人們也會來一次不謀而合。

法國人將牛奶、奶酪加進土豆泥裡,做成可以拉伸到半人高,韌性十足的阿力高。

而黃土高原上的洋芋攪團,則不用加入其他食材,只是反覆的捶打,就塑造了普通土豆泥無法比肩的韌糯口感。

毫無聯繫的創造方法,卻不約而同地追求同一種風味。

島主覺得,這是《風味人生》展現了一種神奇。

製作組走過六大洲,橫跨二十多個國家,不僅是尋找獵奇的美食。

他們還抱著探究的心態,在思考食物。

就像這次的《山海之間》,就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人文風光裡,展現著人們如何用美味詮釋著生活。

用微距相機,去探尋食物在環境裡的變化。

馬肉在寒冷的戶外,表面瞬間凝結出一層霜花。

鹽粒結晶在火腿的表面收縮繃緊,慢慢融化。

土豆在一次次的捶打之下,變得粘稠到可以鼓出氣泡。

用最當地的食物,去詮釋那裡的傳統和原始。

所謂傳統,就是最早保留下來的,讓人能銘記延續的美味來源。

所謂原始,就是依山尋便去冷筍,傍湖便去育蟹苗的古老規則。

好吃的食物,有根。

上次島主看陳曉卿在另一個節目《風味實驗室》裡說起一個事:

從前他最愛吃北京的桂林米粉。

但自從他真正去了桂林,回來之後,就再也沒有吃過北京的桂林米粉。

滿臉惋惜,滿臉懊惱。

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離了道地的做法,離了原始的口味,一種食物,就變了感覺。

《風味人間》給了我們一把鑰匙。

食物不再僅僅是食物,它毫無保留的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地域的文化與生活。

或許清貧,或許富裕,無論是隻身行走在薄霧蒙蒙的山澗,還是迎著落日驅趕羊群歸家。

但其中不斷傳承的東西從未改變,就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尊敬。

同時,這把鑰匙也讓我們因食物,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

沒去過河南孟津的麥田,就很難理解,為什麽他們願意耗上一下午的時間,就為了吃一碗現磨的輾轉。

沒去過無錫太湖的水田,就難以得知,為了能夠得到一碗鮮香四溢的禿黃油,他們究竟要花多少心思去養殖大閘蟹。

環球同此涼熱,邊界逐漸模糊。

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風土,依舊定時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以古老的方式,靜默的力量,幫助我們在日趨雷同的日常生活裡,辨認對方,看清自己。

山川依舊,風味不改。

也許,這些原始傳統,需要漫長等待的食物,已經慢慢在這個愈來愈快節奏的社會中脫節。

鮮少有人,會願意耐心等待食材自然生長;

也很少有人,會花上一天半天去炮製一道小食。

但感謝有《風味人間》,記錄了這些遠離快捷喧囂,而存活下悠遠綿長的美好。

也許有一天,島主也會因為這部紀錄片,踏上「食與遠方」的征程。

不囿於晝夜與愛,只在山川湖海裡,找到一家道地的廚房。

品嚐品嚐這人間,留下的自在風味。

?

島主

90 後天蠍座

熱愛電影、傾聽生活的文藝青年

這片簡直折磨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