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年曾差點破產,瑞幸真的復活了嗎?

據Tech星球報導,截至2021年5月31日,瑞幸咖啡在中國擁有3949家自營店、1175家加盟店。而在今年5月和6月,瑞幸連續實現整體盈利,盈利金額在數千萬元左右。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相信的消息。畢竟,一年前財務造假的余波還在,大眾對瑞幸咖啡的印象還停留在“18個月上市,13個月退市,用三年時間走完別的公司一生”。

靠瘋狂燒錢補貼把攤子做大,又因為持續虧損和財務造假樓塌了,隨之而來的罰款、退市,人們本以為瑞幸會就此倒下,沒想到硬是撐了過來,還悄悄盈利了。

讓人好奇的是,瑞幸是怎麽活過來的?在目前群雄逐鹿的咖啡市場,還能東山再起嗎?

文 |徐晴

編輯 |趙磊

運營 |月彌

悄悄活了過來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瑞幸咖啡有了“復活”的跡象。

先是一款叫做生椰拿鐵的單品出圈。這款用厚椰乳代替了牛奶的產品,5月在瑞幸咖啡的小程序上線後就頻頻顯示“售罄”。前一陣子,“生椰拿鐵”成了熱議話題,在微博上閱讀量超過了6000萬,各大社交平台上,總會有人說“生椰拿鐵yyds(永遠的神)”,然後催貨,問什麽時候才能買到;小紅書上,舉著生椰拿鐵的照片到處都是,瑞幸的小鹿標誌一度成了網紅;還有美妝博主專門設計“生椰拿鐵妝”,錄製了詳細的教學視頻。

這款單品還帶火了厚椰乳的廠商菲諾。在菲諾的天貓旗艦店,一款專門為“Diy生椰拿鐵”生產的小包裝椰乳一個月賣出了2萬多件;而“瑞幸同款”大包裝的椰乳一個月賣了6萬多件。評論區裡,不少人表示“終於實現了生椰拿鐵自由”。

瑞幸的代言人也在變化,從最初的湯唯、張震、劉昊然,變成了更貼近年輕人的利路修。今年5月,“拒絕營業”的利路修在創造營節目中人氣高漲,瑞幸咖啡瞄準這個時機“玩梗”,請來了這位“冰咖推薦官”。海報中,利路修面無表情,兩手交疊呈“達咩”姿勢舉著兩杯咖啡,文案是“利路修老師也上班啦”。而針對生椰拿鐵斷貨,瑞幸派利路修“去海南摘椰子”,拍攝了“生椰拿鐵,永不下班”的豎屏視頻,引來不少轉發點讚。

生椰拿鐵爆火不是一個偶然,瑞幸在背後付出了不少努力。

2021年上半年,瑞幸推出了約50款新品,包括生椰拿鐵、厚乳拿鐵、楊梅瑞納冰、紅唇車厘子瑞納冰等等。每日人物走訪了朝陽區的八家瑞幸咖啡,一位店長表示,入夏以來,每周都會出一款新品。因為推新品的速度過快,員工每周要在“瑞幸大學”app上培訓3-5個小時學習新品做法。跟作者聊天時,她還用餘光看著店裡的員工,有新單子進來,她朝著店員問:“會做嗎?”店員沒說話,她擦了擦手,扭頭戴上手套自己去製作。

三裡屯附近門市的店員則說:“因為新品特別受歡迎,單量大,現在基本一天能賣出去200甚至300多杯。”在三裡屯的另外兩家門市,到了下午4、5點左右,冰塊已經用完,無法制作加冰塊的咖啡或是瑞納冰等產品。每當有客人進來,店長都要解釋:“只能做常溫的,做不了冰的。”店長解釋:“單量比以前大,製冰機功率不夠了。”

每日人物分別在中午11:00-2:00和下午3:00-7:00在8家門市觀察訂單數量,在20分鐘的時間裡,8家店的訂單數量集中在7-13單左右,瑞納冰系列產品和生椰拿鐵的點單頻率較高。

人們對瑞幸的熱捧化成了一組好看的數據。

根據瑞幸2020年年報,瑞幸負債為8.92億元,相比2019年的37.21億元,負債減少28.3億。今年2月,一封透露瑞幸咖啡運營狀況的內部信被媒體披露,信中稱:2020年,瑞幸咖啡共推出了77款全新現製飲品,門市總數達到近4800家,注冊用戶近1億,現製飲品銷量超過3億杯。

在這種情況下,連被瑞幸坑慘了的投資方都不計前嫌再次投出了橄欖枝。今年4月,瑞幸獲得總計2.5億美元融資,老朋友大鉦資本領投,愉悅資本跟投。

食品分析師朱丹蓬曾接觸瑞幸咖啡高層及供應商,他告訴每日人物:“瑞幸账上現在有80、90億左右的現金。瑞幸不缺錢,也不缺投資。”

他看好瑞幸的前景。“瑞幸解決了新生代對於咖啡需求的兩個痛點,一是把咖啡價格降下來,把咖啡平民化,另外是讓咖啡進入快消時代,降低了時間成本。”作為國內首家實現盈利的咖啡品牌,“瑞幸甚至有希望重新上市”。

▲ 會分層的生椰拿鐵是瑞幸今年最火爆的單品之一。圖 / 視覺中國

差一步就萬劫不複

2020年4月自爆財務造假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瑞幸的未來都是一片陰霾。

2020年1月,久謙谘詢等機構在投入1400名兼職、92名全職員工,潛伏到門市或微信群裡監控11260小時後,得出了一份89頁、3萬多字的做空報告,由知名沽空機構渾水公司公布,指出瑞幸咖啡在經營數據等方面存在造假和欺詐行為。

面對這份專業調查,原本瑞幸矢口否認,但到了4月初,瑞幸咖啡主動公布了一份文件,稱公司COO劉劍及其部分員工從2019年第二季度起從事不當行為,偽造交易相關的銷售額約為22億元。這個數字幾乎與瑞幸2019年前三季度的主營業務收入相當。自爆之後,瑞幸咖啡股價暴跌超80%,350億市值瞬間蒸發。

一個月後,瑞幸收到了納斯達克的退市通知。董事長陸正耀迅速表態:不等最終調查結果就要求退市,“出乎意料,感到失望”。同時,他“堅信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是成立的”,一旦退市,將會傾盡全力維持門市運營。

6月中旬,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流程延遲等原因,瑞幸沒能及時公開2019財年年度報表,第二次收到了納斯達克的書面通知,退市成了定局。十幾天后,瑞幸官方發布“退市”聲明,停牌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瑞幸的股價斷崖式暴跌,連帶著不少中概股跟著一起跌。

股市一片綠油油,投資人緘默,股民失落,從前的熱鬧一去不複返。

回想2019年,瑞幸快速擴張,在國內,每一天就有4家瑞幸門市開業。數量龐大的大額優惠券被灑向市場,3折甚至免費喝咖啡吸引了上千萬用戶,那一年,6、7塊錢就能喝一杯帶奶蓋的瑞幸咖啡,而據瑞幸某門市員工透露,當時店裡80%以上的訂單都是免費的。

依靠燒錢,瑞幸刷新了中國企業上市的記錄。僅僅18個月,瑞幸成功IPO上市,融資6.95億美元,市值42億美金。新聞圖片裡,陸正耀高舉拳頭站在納斯達克交易所,笑容十分燦爛,非常標準地露出了八顆牙齒。

只不過,退市來得更快。13個月後,瑞幸再次創下退市速度的記錄,但這次代表著冤罪殺機。

退市之後,瑞幸的日子並不好過。除了面臨美國投資者集體訴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的困境,瑞幸咖啡退市還觸發了違約條款,債權人紛紛起訴,要求瑞幸破產清算。

外患總是連帶著內憂。瑞幸走上了“優化門市”的道路,截至2020年11月底,瑞幸咖啡門市數從4507家減少至3898家,同時小鹿茶的門市數量也在減少。

接著是劇烈的人事變動。因為財務造假與瑞幸咖啡退市,董事長陸正耀被稱為“老賴”。這位一手創立了“神州系”和瑞幸咖啡的商業巨鱷從神壇跌落,接連被限制高消費,執行標的共計超過21.35億。他曾經的“戰友”、大鉦資本的黎輝,和從神州系帶來的親信郭謹一都選擇了與他割席。陸正耀出局,郭謹一接替了他原本的位置。

今年1月,陸正耀試圖“逼宮”,發聯名信指控郭謹一涉嫌貪腐,希望罷免郭謹一的職務。他在信中寫道:“由於現任董事長和CEO郭謹一的無德無能,公司已經到了存亡的邊緣。”在這封聯名信的末尾,附有7位副總裁、多位總監和分公司經理,共計24個鮮紅而清晰的手印。

但郭謹一沒有被查出貪腐問題,他反過來給了陸正耀重重一擊:公司將與“舊勢力徹底切割”,公司現在經營穩定,收入向好,是一些“造假出局人”萬萬想不到和不想看到的。鬧劇以陸正耀失敗告終,但陸正耀還是從瑞幸帶走了大批舊部,換了一條賽道繼續創業。

▲ 在納斯達克上市僅13個月後,瑞幸就開始發生劇變。圖 / 視覺中國

補貼來的用戶救了瑞幸

在資本市場上,瑞幸跟著陸正耀一起沉寂。一位店員回憶,在2019年,還經常有區域經理帶著公司高層和投資人來巡店,到2020年,只剩下了區域經理還時不時過來。在咖啡賽道投融資火熱的2021年,瑞幸一直沒什麽消息,唯一的一次融資還是老朋友給錢,主要拿來還債。

但在用戶端,瑞幸卻意外地依舊受到追捧。

自媒體“半佛仙人”曾發布視頻,講述瑞幸如何“割美國韭菜”,在他的形容中,瑞幸儼然成了“騙美國投資人的錢補貼中國用戶的國貨之光”,這樣的說法廣為流傳,財務造假剛剛被曝出時,許多普通人還為瑞幸打抱不平。

股票暴跌的第二天,瑞幸線下門市訂單卻暴漲。大量消費者湧向瑞幸,生怕“明天就倒閉了,再也喝不到這麽便宜的咖啡”。瑞幸門市和外賣爆單,App、小程序一度崩潰,有店員回憶,“收據的列印紙都沒了”。

一位在三裡屯附近上班的年輕白領表示,“瑞幸咖啡雖然被說是‘刷鍋水’,但它畢竟是咖啡,我買咖啡是為了什麽,提神、便宜,就這兩個要求,味道反而是其次”。瑞幸某種程度上開辟出了一個新群體,他們原本不會在星巴克買咖啡,更不用說現磨精品咖啡,喝咖啡不是消遣,只是工作所需,他們習慣的方式是“直接打包帶走,而不是在星巴克辦公”。

這些燒錢燒出來的用戶支撐著瑞幸尋求自救道路。

去年年中,瑞幸咖啡在廈門的一次會議中表示,全國4000多家門市照常營業,3萬多名員工按時到崗。多位瑞幸店員向每日人物證實,為了留住員工,瑞幸的工資始終正常發放。從去年開始,北京地區店員的薪資達到了6000-7000元左右,每月依據訂單量、培訓時長等考核標準,可以拿到900-1000元或更多的獎金,而店長的薪資基本在1萬元以上。一位店員說:“這個水準基本跟星巴克差不多,比其他咖啡品牌給得多。”

財務造假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找到了解決辦法。去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表示,瑞幸咖啡同意支付1.8億美元達成和解。瑞幸加速了債務和資本重組的進程,兩個月後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到了3月,已經和主要債權人達成了重組協議。4月,與大鉦資本和愉悅資本的融資協議達成,這筆融資主要用於海外債務重組計劃、履行和解協議。5月,債務重組完成。

瑞幸手腳麻利,債務重組的同時沒耽誤產品運營。生椰拿鐵等爆款提高了營收,瑞幸優惠券的面額也有所調整。有不少瑞幸用戶表示,雖然瑞幸依然比星巴克便宜很多,但現在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十塊錢一杯瑞納冰”,現在下單,大多數單品的價格都超過了13元。

瑞幸還瞄準了直播和私域流量。除了視頻號在工作日固定時間直播,一邊直播一邊發優惠券,主播還會與觀眾聊天互動。據統計,每場直播的平均觀看人數都在10萬以上。

一位副店長告訴每日人物,店裡有粉絲群,前台寫著“掃碼領4.8折優惠券”的牌子上是微信群聊的二維碼,群裡“首席福利官”會根據時段自動推送優惠信息,8:30有早餐優惠,12:00有午餐優惠,14:00有下午茶優惠等等。

雖然“沒什麽大用”“優惠力度跟小程序上差不了太多”,但有媒體報導,早在去年,瑞幸的私域用戶就超過了180萬人,其中110萬用戶加入了9100多個福利群,進群後月消費頻次提升30%,帶來了每天3.5萬杯的訂單增量。

雖然債務問題、人事問題等逐一解決,但瑞幸能活過來,主要還是靠著擴張培養出來的用戶並沒有選擇拋棄瑞幸,他們給了瑞幸喘息的時間。據Tech星球報導,截至2021年5月31日,瑞幸咖啡在中國擁有3949家自營店、1175家加盟店。而在今年5月和6月,瑞幸連續實現整體盈利,盈利金額在數千萬元左右。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瑞幸不得不謹慎起來。

每日人物在8家門市與店長或店員聊起瑞幸,每個人都十分警覺,表示“總部有要求不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採訪,閑聊也不行”。其中一位店員專門給店長打了電話,告知“有人來調研情況”。

瑞幸的銷售數據被封裝在了一個密閉的系統裡。一位店長說:“那個事情(財務造假)之後,我們都看不到每天的銷量了,客人線上點單,我們這裡出個號,做完客人來自提,掃一下碼就拿走了。我們啥都看不到。連每天訂多少貨都是系統自己訂的,它可能是根據每天的銷售數據自動選擇訂貨量。”

除此之外,每日人物發現,在下午5:00左右,一家瑞幸門市的點單碼是607,被問到是否是今天的銷量,店員解釋,總部更換了單號的規則,2019年還是從0開始計數,但從去年開始變為隨機抽取一個數字後在此基礎上繼續計數。因此,“你看這個號碼也沒什麽意義,啥都看不出來。”

擴張計劃似乎也趨於保守。據《華夏時報》報導,內鬥事件後,瑞幸更新了管理層和戰略方向,戰略重點也從快速擴張轉變為針對性擴張。本來,瑞幸計劃2021年之前開到1萬家店,後來的策略是保證2020年底門市數不變。而此前瑞幸咖啡臨時清算人發布的報告中,預計開店數量也給了一個大的範圍:至2023年開設4800-6900家直營店。

此前栽的跟頭,讓瑞幸得到了深刻的教訓,開始求穩而不是求快。

▲ 東莞,“打工人”們在上班前來瑞幸打包咖啡。圖 / 視覺中國

跟新消費不搭邊,瑞幸還能講故事嗎?

在瑞幸忙於內鬥、債務訴訟和自救的這一年,咖啡市場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眾多的入局者讓這個賽道裡有了不少新故事。

有傳聞稱,在沒見面的情況下,喜茶老闆聶雲宸就領投了一家精品咖啡Seesaw。據證券時報報導,光是7月22日到29日的7天裡,Seesaw、MStand、SECRE時萃這3家初創咖啡就拿到了億元級規模融資。而今年以來,咖啡賽道的融資多達十幾起,包括Manner、永璞咖啡、三頓半等。其中最受矚目的Manner咖啡,估值從1億美元暴漲到30億美元,單店估值達到了1500多萬美金,是星巴克單店估值的3倍以上。

根據《2017-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國咖啡消費量每年增長15%-20%,遠高於全球2%的平均增速。到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超過2171億元。

這個情景不免讓人感到熟悉,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

互聯網時代,所有的傳統生意都可以重新做一遍。在互聯網發展勢頭最快、熱錢最多的前幾年,中國式創業公司的常用打法,是先講一個好故事,然後燒錢、擴張、培養用戶,快速融資然後上市。在外賣、共享單車、長租公寓、社區團購、瑞幸咖啡中都有這種打法的影子。

現在卻換了一種玩法,對產品主導型創業公司來說,讓自己跨進“新消費”大門,只要在行銷上花功夫,有了話題度和國民度,進入Z世代的圈層,就能講出好聽的故事,以高估值拿到大量融資。

咖啡市場一片熱鬧,甚至有投資人表示,“咖啡是消費品領域唯一可以再誕生茅台體量公司的賽道”。但是在這條火熱的賽道上,低調的瑞幸仿佛成了“邊緣人”。

嚴格意義上講,瑞幸並不具備新消費的靈魂。新消費的本質是消費升級,年輕的消費群體帶來多樣化的需求,而供應端的成熟和多種行銷渠道讓新品牌可以迅速成長,消費品從品質到精致,從大眾到個性,最終得到特定消費人群的認可。

可以看到,單杯售價在20-30元之間的喜茶、奈雪的茶紛紛在大商場裡開店,從裝潢到包裝到口味十分體面,口味也不差;鍾薛高的普通冰淇淋可以賣到十幾塊一隻,但包裝精美,話題性強,適合發朋友圈;泡泡瑪特的性價比也未見得高出來多少,但總會有人為潮流和拆盲盒的“滿足感”買單。簡言之,新消費不只要產品過關,還要靠場景、IP、理念等品牌溢價來賺錢。

瑞幸沒有足夠有趣,性價比收割不了Z世代。利路修或許是一種全新嘗試,但現在,大多數的瑞幸用戶依然是辦公大樓裡的白領群體。包括Manner咖啡,實際上也是小店模式、高坪效、閱聽人是白領階層。從某種程度上看,Manner也在走一部分瑞幸的老路。

那麽,瑞幸連續兩個月盈利,是不是可以證明當初的故事講得通?答案似乎也不是肯定的。

瑞幸受到用戶的歡迎,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咖啡奶茶化”。在國內,咖啡這種陌生而苦澀的味道很難被大眾接受。瑞幸的解決策略,是用大量的糖漿、牛奶、奶蓋、椰乳等中和咖啡的苦,既保留了咖啡提神的效果,又有了介於咖啡和奶茶之間的溫和口感。包括星巴克,最重要的單品也是兌了牛奶的拿鐵咖啡。瑞幸的半隻腳在咖啡賽道,另外半隻腳在奶茶賽道。

正因如此,有投資人對瑞幸望而卻步。琮碧秋實投資人徐輝認為:“在中國我們一定是看好奶茶遠遠大於咖啡的,所以我們一定不會去投Manner,那些品類即使有機會大概也不會投。咖啡不是中國原生的文化,這一點是挺要命的。”

更嚴峻的考試即將到來。夏天是飲品的旺季,不管什麽東西,放進冰箱、加上冰塊就能賣出去。但夏天很快要過去了,到了冬天,瑞幸還能延續目前的大好形勢嗎?

▲ 圖 / 韓劇《穿透屋頂的high kick》 截圖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