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一般的省會城市真沒必要讀國際學校:就是“特供”的坑

在一般的省會城市,花大價錢讀國際學校是給自己找罪受,還是省重點的學區房最穩妥。

“在很多情況下,國際學校的名號只不過是向坐在星巴克裡一邊嘬拿鐵一邊跟朋友炫耀 ‘小凱文’ 上小區裡最好學校的家長收取高出天際的學費的一個借口,” Reddit 上海板上有人說,“這迎合了中國中產想要展示優越性的普遍需求。”

無從得知說這話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但它得到的讚同是最多的。

當向身邊的幾個家長詢問會不會讓孩子上國際學校以及為什麽會選擇國際學校時,超過一半的人都只會提到英語、留學和學費貴這三個關鍵詞,而像 IB 、A-level 和 AP 等國際課程,還有選擇進入國際學校的時機及途徑等等則基本上一問三不知,更不用提如何判斷一所學校是合格的國際學校以及教師是否符合規定了。

像 “讀國際學校,去上海” 中的那幾個做足了選校工作、陪伴孩子讀書的家長並不多,而即使是他們,也有的是在入門之後再慢慢摸索。現實中多數情況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 “當我們在討論國際學校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在討論什麽”。

根據新學說的統計,2018 是民辦國際學校首次在數量上超過外籍子女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總和的一年,這兩者分別代表了國際學校在我國發展的起始和普及階段,如今佔了超過一半份額、約有 426 所的民辦國際學校則成為新的主流。

民辦國際學校的蓬勃發展得益於鼓勵民辦學校的政策利好和中產崛起帶來的旺盛消費能力。華創證券估計我國國際學校行業規模為 560 億元,而整體空間則有 3300 億,還處於供小於需的狀態。

一所合格民辦國際學校最少也應當具備辦學許可、學術機構的官方認證和與規模相對應的教師資源,新學說所統計的 426 所學校是符合這個最低標準的。穩定輸出優質教育的學校當然不能止於這三個條件。

然而在現實中,即使是辦學初具備了良好的條件很多學校也會慢慢退化。

法制日報在去年的 “國際學校調查” 一文中稱,國際學校的課程項目在考核通過後,通常不會在管理和運營上受到考核機構的過問。

一個自稱在蘇州一家與英國某大學合作辦學的國際學校上學的學生就吐槽說學校從 2016 年的 “課程 OK、設施不錯、老師很好” 的狀態,因為將要在 2020 年與英方結束合作而突然急轉直下,外籍教師離開、不懂英語的中方管理層接手、教學場地嚴重縮水、要求提前預繳每學期約 7000 多美元學費以及隨意更換課程等等。

以從業者的角度來看,這種隻將認證當作招生工具,在後續運營上難以為繼的例子並不少見。某愛爾蘭外教就在同行間分享說,很難確定他所在的學校 ”貪掉了多少錢,但肯定的是家長沒有得到與學費相符的價值“。

很多國際學校在教學方式上之落後,使一些有心想要成為優秀教師的外教不得不放棄相對較高的工資選擇離開,“…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離開。他們意識留下來太久會使自己困在這裡,回英國之後就當不了老師了“。

外籍子女、公辦國際部和頂級民辦國際學校用國籍、戶口和高昂學費構成了極高的準入門檻並吸引了最好的教育資源。外籍子女學校自不必說,相當於完全照搬外國學校的運營模式,在招生、教學、管理和評估上完全接軌國際,雖然價格遠高於國外同行,但橫向對比之下至少也算是中規中矩。

少數頂級民辦則充分利用了經濟和教育水準發達的優勢,通過多年精細化運營累計很好的口碑和校友等資源,形成生源 - 品牌 - 成績 - 資金的良性循環。但這種民辦資源只存在於少數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且隨著國際教育和低齡留學逐漸被接受,明星民辦的入學門檻已經不輸於優秀公辦。

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民辦學校就很難說擁有符合其平均 10 多萬一年報價的資格了,其是在二三線城市旺盛發展的新興市場,這部分學校同時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也是行業弊病的高發區。

新學說統計,我國民辦學校分布目前仍以一線城市為主,但未來發展主力將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比如上面所說的蘇州,以及杭州和成都等地。江蘇地區國際學校數量已經僅次於廣東和上海,以 90 所的數量位居第三。

然而在二三線城市,家長對國際教育的認知不如北上廣同齡人那樣成熟(其實北上廣的家長也很難說有充分的認識)。逐漸 “貴” 族化的收費標準使學校成為了搖錢樹,法制日報的評論說:“學校的真正目的從培養學生變成了賺錢”。很多情況下,這些學校舉辦者的心態與一家民營企業無異 — 利潤至上。

收費標準不一、教學品質不一,權責不清是主要現象。拿上面的蘇州學校來說,學生在出現問題後就向英國授權方發去了郵件質問,得到的回答卻是要他耐心等待,“我們正在調查中,但是出問題的是中方,取證和處理起來難度都很大”。

從另一方面來說,主辦方在辦學過程中的態度也很成問題。新浪教育轉載的一篇美國校長談國際學校留不住外教的文章裡,這名校長就談到中國校方的人事工作人員自身水準不夠,連基本的英語溝通都很難做到,進而無法吸引更好的外籍教師和判斷教師水準。

很多外教則吐槽學校的課程太過簡單,“我聽很多同行說,上課就是看看電影做做遊戲”,一個深圳外教在 Reddit 上說,另一個人則表示 “很多初中生畢業後都無法做到基本對話”。Reddit 外籍教師板塊上對比在亞洲各國教授語言的優劣時,去中國的好處之一甚至就包含了 “課程簡單,自由支配的時間夠多”。

當然,也是有不少負責的外教評論此舉不妥,但好外教被外籍子女學校和優秀民辦收割之後永遠處於不夠的狀態。

“1000 個來加你的,總有 100 個值得接受好友請求的,最終可能有 10 個能發簡歷與自我介紹影片的,4 個可以面試的,2 個可以發 offer 的,1 個不會因為簽證的問題而不能入職的......”, 知乎上一個專做外教的中介說。

一邊是想做外教的外國人很多,另一邊又是能做外教的外國人遠遠不夠。在試行的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中,“外國語言教學人員” 原則上應:

從事其母語國的母語教學,並取得大學學士及以上學位且具有 2 年以上語言教育工作經歷。取得教育類、語言類或師范類學士及以上學位的,或取得所在國教師資格證書或取得符合要求的國際語言教學證書的,可免除工作經歷要求。

一個合格教師至少在證件上應該具備上述要求和一張工作簽證。但是現實總是和理想有差距的,《監察日報》今年的一篇文章就揭露了目前外籍教師市場中偽造檔案和無證上崗等的亂象。

主管外國人就業的外國專家局有個統計,2017 年 40 萬外籍教育從業者,超過 20 萬人為非法執業的 “黑外教”。不過,這 20 萬黑外教分散於各式學校和無數培訓機構中,具體分布和流動情況很難量化。

對 “黑” 的定義也很寬泛,擁有完整的教學知識體系,但是沒能持有工作簽的就可以被認為是黑外教。留學生通過在培訓機構兼職賺取外快是很常見的事,有些外國人則通過旅遊簽先進入中國執教,再邊教邊補。而另一方面,隱形的黑外教危害更大,但也更難被察覺,去年北京匯佳國際學校就查出一位有性侵青少年歷史的加拿大外教。更早一點,北京德威英國國際也曾有一名教師涉嫌騷擾學生。

黑外教得以進入國內施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中介的功勞的。這已經形成一個頗具規模,有固定流程的行業,一般來說除了保護檔案偽造和無證上崗,一些無良的中間人還會幫助沒有就業資格的外教進行工作經歷的包裝和身份造假來賺取利潤。

此類新聞屢上報端,四月份時,北京通州就開庭審理了一起辦理假資質認證的案件,嫌疑人通過 PS 的方式為外國人偽造我國大使館的學歷認證檔案(要求規定外國人需要在我國駐其文憑取得國使館認證學歷);在江蘇東台市,當地民警也查獲過留學生在培訓機構違法教學的案例。

但相對於高額的利潤來說,違法的成本並不算高。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規定,外國人非法就業罰款再五千元至兩萬元之間,介紹外國人非法就業的,每人次出發也就五千元;總額不超過五萬,部門上限則是十萬;非法聘用的則處以一萬每人,上限十萬的處罰。

從外教的角度來看,由於存在如上述應聘人員水準不行以及有效招聘管道等問題,很多優秀的從業者也有進不了或者進來之後發現被坑的困擾。

由於學校自有 HR 招聘水準的嚴重不足,很多外教便通過中介來尋找工作機會,而中介出於利益最大化通過隻做出對自己本身有利的選擇,例如隱瞞真實工資、把外教派往偏遠地區或者不提供檔案方面的幫助等等。

“有些中介向學校報價 13000 卻隻給我 9000 元,” 一個外教在網上說。另一個人則表示 “明確了隻去海南這種沒有霧霾的地方,最後面試時卻發現是在太原。”

加上大部分學校管理欠缺的原因,絕大多數民辦國際學校都存在外教水準差不符合國際課程要求、人員流失嚴重導致教學方案多變甚至乾脆出現沒有外國人的國際學校以及極端情況出現有犯罪前科的外國人混入等。

2015 年界面的 “黑外教” 的深圳樣本中,紐西蘭外教就向學校舉報自己的同僚 “工作不負責,能力不足,經常遲到......有的中午在外面喝酒後醉醺醺地回到教室繼續上課”。而在 Reddit 上,也有人告誡尋找機會的人 “不要像有些白癡一樣,只顧著瘋狂,最後丟了工作”。

根據新學說的預測,民辦學校將在二三線城市迅速起步,但是 “辦學品質和口碑雙豐收” 的學校還要在未來才能看到。在目前有效監管缺失,行業透明度不高,市場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下,這些地區的國際學校在教學上很長時間內將無法趕超優秀公立學校。

對於非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來說,花上十多萬一年供小孩讀掛羊頭賣狗肉的國際學校的成本並不低於當地優秀公辦的一套學區房。

以杭州來說,像現在流行的那樣供一個小孩從小學開始讀國際學校到高中畢業,按照 10 萬一年的保底學費算需要 120 萬元左右。如果選擇學軍小學校區的馬塍路 35 號一套 40 多方的老破小也只需要 300 萬左右,除了能上教學品質有所保障的老牌公辦以外,多年後轉手還可能小賺一筆。這筆投資的回報相對於貿貿然趕潮流去報一個國際學校來說顯然是更穩定的。

像所有為新中產打造的消費產品一樣,國際學校也是一個 “特供” 的坑。對於有心有力研究的家長來說,低齡化留學和多語言教育興起的趨勢下,國際學校是一個銜接中外的過渡期中性價比很高的選擇。但大部分只是向開頭那名網友說的那樣隻注重 “范” 而不在乎 “裡”,就很容易掉入這個坑中,無法實現對高考的彎道超車不說,更有可能使下一代錯過學習黃金期而後悔莫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