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課程,中小學國際學校如何轉向本土化

主打國際辦學特色的國際學校,在中小學階段可能無法再繼續使用國際教材和課程。7月8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使用境外教材。

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學校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三科必須使用國家通編教材,其他學科教材在國家公布的用書目錄中使用。“義務教育學校”不僅指公辦中小學,也將招收中國學生、主打國際教育的民辦國際學校納入管理範疇。

此次頒布的政策,或將直接影響初中及小學階段的國際學校。2018《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的國際學校共計821所,增速達到12%,創近年新高,其中民辦國際學校達到了426所。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區市場部負責人應蓓華向界面教育表示,國內不少國際學校引進了牛津原版教材。“國際學校與其他中小學的英語學科教學需求不同,因此選用的學習資源和教材也不同。”應蓓華表示,國際學校通常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所以更傾向於選擇使用英語進行教學的學科類教學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等科目教材。

在政策端,國際學校使用來自境外的課程及教材一直受到一定限制。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界面教育,2016年,全國展開了面向國際學校的整頓行動,境外教材、境外課程是需要整改的問題之一。熊丙奇表示:“此次整頓明確提出,國際學校不能完全使用境外課程、教材,取代中國的義務教育課程,但允許國際學校在中國義務教育課程基礎上,適當引進和補充國際課程。”

2018年9月,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排查,堅決糾正和清理境外課程教材替代國家課程教材,或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等違規違法行為。當月,教育部在《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4253號(教育類413號)提案答覆的函》中表示,在近年來對國際學校開設課程、引進境外教材和師資等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尤其是教材的規範引進等作出明確規範。

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也表示,“要嚴把大中小學教材政治關、質量關。”

“教材使用面大、影響深遠,加強政治把關非常重要。”陳寶生表示,教育部將在今年重點實現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完成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編審,並要頒布中小學、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材管理及選用境外教材管理辦法,壓實各級責任,確保政治方向正確。

從“拿來主義”開始的國際教育,將面臨本土化的挑戰。

國際教育行業從業者胡靖告訴界面教育,多個省市已經在近年頒布了審核中小學校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課程的規定。為了兼顧國際教育與國內義務教育政策,目前大多數民辦國際學校實行“雙軌制”辦學,同時展開境外課程和境內課程。

“這一次的方案比過去的政策更加嚴厲,雙軌制的做法已經不能再繼續了。”胡靖告訴界面教育,不少中小學國際學校已經以本土化的融合課程為主,此次政策頒布,將對例如IB、AP、A-level等課程本土化提出更高要求。而境外的教育資源,或將更適合引入在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等領域。

熊丙奇表示,如果中小學階段的國際學校無法使用境外教材、境外課程,那麽義務階段的國際學校,難以將“國際”繼續作為辦學特色。“如果完全不能使用國際教材、課程,那麽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際學校,實際就是民辦學校。”熊丙奇告訴界面教育,中小學國際學校的辦學模式、辦學特色將發生轉變,而這類學校的未來發展仍然取決於此次政策的具體實施細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