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版:直腸癌規範化診療指南

直腸癌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導致發生的原因可歸納為:

① 環境因素:

飲食習慣、腸道細菌、化學致癌物質、土壤中缺鉬和硒。

② 內在因素:

基因變異、腺瘤、血吸蟲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① 有便血、便頻、大便帶粘液、腹痛等腸道癥狀的人;

② 大腸癌高發區的中、老年人;

③ 大腸腺瘤患者;

④ 有大腸癌病史者;

⑤ 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

⑥ 家族性大腸腺瘤病患者;

⑦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⑧ Crohn 病患者;

⑨ 有盆腔放射治療史者。

直腸癌的診治流程:

直腸癌主要表現為直腸刺激癥狀:便頻、裡急後重、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等。大便表面帶血和/或粘液,嚴重時有膿血便 。根據臨床表現出現的頻度,直腸癌臨床表現依次以便血、便頻及大便變形多見。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腸刺激癥狀、大便變形等癥狀均應行直腸指診。檢查時動作要輕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無腫物觸及,腫瘤距肛門距離、大小、硬度、活動度、粘膜是否光滑、有無壓痛及與周圍組織關係、是否侵犯骶前組織。如果腫瘤位於前壁,男性必須明確與攝護腺關係,女性患者需做陰道指診,查明是否侵犯陰道後壁。指診檢查完畢應觀察指套有無血跡。

直腸癌的輔助檢查

① 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是診斷直腸癌最安全、有效的檢查方法。內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灶,並取活體組織做病理診斷。

② X線檢查

③ B 型超聲波檢查

④ CT 掃描檢查

⑤ 胸部 X 射線攝影檢查

⑥ 盆腔 MRI 檢查

⑦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血型,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血糖,電解質,血清病毒指標檢測,腫瘤標誌物檢查(CEA 和 CA19-9)。

⑧ 心電圖檢查

直腸癌的診斷

年齡在40歲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現者應列為高危人群:

①Ⅰ級親屬有直腸癌病史者;

②有癌症史或腸道腺瘤或息肉史者;

③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

④以下五種表現中具有 2 項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史及精神創傷史。

對此高危人群行腸鏡檢查明確診斷。

對有便血、便頻、便細、粘液便等癥狀的患者予以高度警惕 ,必須進一步檢查,排除直腸癌的可能性。通過直腸指診、內鏡檢查及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在臨床中對於擬診內痔、息肉、腸炎及慢性痢疾的患者,應常規行直腸指診,除外直腸癌後,方可按以上疾病治療。

直腸癌的治療

1.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應證

  • 全身狀態和各臟器功能可耐受手術。

  • 腫瘤局限於腸壁或侵犯周圍臟器,但可整塊切除,區域淋巴結能完整清掃。

  • 已有遠處轉移(如肝轉移、卵巢轉移、肺轉移等) ,但可全部切除,酌情同期或分期切除轉移灶。

  • 廣泛侵襲或遠處轉移,但伴有梗阻、大出血、穿孔等癥狀應選擇姑息性手術,為下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手術治療禁忌證

  • 全身狀態和各臟器功能不能耐受手術和麻醉。

  • 廣泛遠處轉移和外侵,無法完整切除,無梗阻、穿孔、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

手術治療方法的選擇

直腸癌局部切除手術,需嚴格把握以下手術指征

①腫瘤侵犯腸周徑<30%;

②腫瘤大小<3cm;

③切緣陰性(距離腫瘤>3mm);

④腫瘤活動,不固定;

⑤腫瘤距肛緣 8cm 以內;

⑥僅適用於 T1N0M0 腫瘤;

⑦內鏡下切除的息肉,伴癌浸潤,或病理學不確定;

⑧無血管淋巴管浸潤(LVI)或神經浸潤;

⑨高-中分化 ;

⑩治療前影像學檢查無淋巴結腫大的證據。

經腹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 )為中低位直腸癌手術的標準術式,是指在直視下銳性解剖盆筋膜臟層和壁層間的特定間隙,完整切除臟層筋膜內的全部組織,包括直腸系膜內的血管淋巴管結構、脂肪組織和直腸系膜筋膜,保留自主神經功能。切除腫瘤下緣以下 4~5cm 的直腸系膜或達盆膈,下段直腸癌(距離肛緣小於 5cm)切除腫瘤遠端腸管至少 2cm。

轉移灶的處理

① 肝轉移

完整切除必需考慮腫瘤範圍和解剖學上的可行性。切除後剩餘肝臟必須能夠維持足夠功能。達不到 R0 切除的減瘤手術不做推薦,無肝外不可切除病灶。不可切除的病灶經化療後需重新評價切除可行性。當所有已知病灶均可作消融處理時方可考慮應用消融技術。全身化療無效或化療期間肝轉移進展 ,可行肝動脈灌注化療及化療栓塞術治療,不應常規應用。當原發灶必須能根治性切除或已得到根治性切除時,某些患者可考慮多次切除。

② 肺轉移

完整切除必須考慮腫瘤範圍和解剖部位,肺切除後必須能夠維持足夠功能。有肺外可切除病灶並不妨礙肺轉移瘤的切除。當原發灶必須能根治性切除或已得到完整切除時,某些患者可考慮多次切除。

2.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主要用於可手術直腸癌患者的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的綜合治療,以及晚期直腸癌的姑息減症治療。

直腸癌放射治療原則

①採用 5-氟尿嘧啶基礎之上的同步放化療;

②放療可採用三維適形放療或常規照射技術;

③術後輔助治療病例在術後 4 周,身體基本恢復後進行;

④術前放化療病例應在明確病理診斷後進行。

直腸癌分期治療模式

①I 期(T1-2N0M0)單純性根治手術,如果經肛切除術後,為 T1 存在高風險因素(分化差、脈管淋巴管受侵、切緣陽性)或 T2 病例應給予術後同步放化療;

②II、III 期(T3-4N0M0,T1-4N1-2M0)的標準治療為術前同步放化療或術後同步放化療;

③T4 或 N2 病例術前同步放化療對提高手術切除率和局部控制率更有優勢,低位直腸癌通過術前同步放化療能提高保肛率;

④IV 期(T1-4N0-2M1),可手術切除的晚期直腸癌(局限於肝或肺的轉移灶以及盆腔原發灶可手術切除),如果病理分期為 T1-4N1-2M1,建議術後輔助化療後行盆腔同步放化療;

⑤術後局部複發可再次手術切除病例,如果再分期為 II、III期(T3-4N0M0,T1-4N1-2M0),且既往未曾接受放療,建議術後同步放化療。不能手術切除的、複發後無法手術切除的、或高齡、合併嚴重併發症無法手術的直腸癌,進行同步放化療,緩解癥狀 ,提高生存質量並延長生存時間,部分病例轉為手術切除;

⑥如果術中發現腫瘤無法手術切除或無法手術切凈時,可考慮術後同步放化療;

⑦骨或其他部位轉移灶引起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時,如果病人身體狀況允許,可考慮局部放療以減輕病人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3. 輔助化療

輔助化療的適應症

II 及 III 期直腸癌術後均推薦輔助化療。

輔助化療方案

  • 5-FU/CF;

  • 卡培他濱單葯;

  • 奧沙利鉑+5-FU/CF;

  • 奧沙利鉑+卡培他濱;

不推薦伊立替康作為直腸癌術後的輔助治療。

輔助化療的時間

目前推薦直腸癌術後輔助化療的時間為 6 個月。

轉移性直腸癌的全身化療

化療可以延長轉移性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並可使部分無法手術切除的轉移灶轉變為可手術切除。

直腸癌化療最常用的藥物包括氟尿嘧啶類化合物(5-氟尿嘧啶和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類藥物往往與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組成聯合方案應用。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治療轉移性直腸癌的療效相近,與氟尿嘧啶聯合的有效率 30%-50%。但兩者的不良反應不同,奧沙利鉑的劑量限制性毒性是外周神經毒性,而伊立替康的劑量限制性毒性是遲發性腹瀉和中性粒細胞減少。

  • 對於一般狀況良好(ECOG 0-1)的患者,一線化療可選擇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二線化療可選擇一線未用過的藥物。

  • 對於 ECOG 評分為 2 的患者,可採用 5-FU 或卡培他濱單葯化療。

  • 對於一般情況較差(ECOG 評分≥3)者可給與最佳支持治療(BSC),包括緩解疼痛、營養支持等。

隨訪

對治療後的直腸癌病人進行定期複查和隨訪。術後前 2 年內每 3 個月複查 1 次,以後每 6 個月 1 次,至 5 年;5 年之後每年 1次,並進行詳細問診和體格檢查,肝臟 B 超及 CEA 等腫瘤標誌物檢測。高危複發病人可考慮每年 1次胸腹盆增強 CT 檢查(共 3年) 。

術後 1 年內行腸鏡檢查,若無異常,每 3 年時再複查 1 次;如果術前因腫瘤梗阻無法行全結腸鏡檢查,術後 3~6 個月內行腸鏡檢查。低位前切除者 5 年內每 6 個月進行 1 次直腸鏡檢查。

以上內容摘選自:國家衛健委2019年2月份發布的《直腸癌診療指南(試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