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風起 鮁魚肥

秋風起 鮁魚肥

鮁魚,大連人再熟悉不過的一種好吃又便宜的魚,科學地定義它,就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鱸形目、鮁科、馬鮫魚屬。

網上有很多問“鮁魚是不是馬鮫魚”的問題,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也糾結了好久,最後看到這個清晰的概念,才使自己的心也豁然開朗,因為,我們餐桌上最常食用的那種鮁魚,就是馬鮫魚,只不過,在它還小的時候,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燕鮁。

鮁魚的傳說

小燕鮁長大之後,就是鼎鼎大名的馬鮫魚。

釣馬鮫魚,是初級海釣愛好者的節目,現在市場上大量上市的馬鮫魚都是用“拖拽”的方法捕撈的。每到汛期,鮁魚都是成群結隊而來,從事遠洋捕撈的朋友說,“拖一網”就返航都劃算。

除了燕鮁,馬鮫的俗稱還有板鮁、竹鮫、尖頭馬加等,在山東半島和遼南,就一律叫鮁魚。作為北方的“經濟魚”,鮁魚當仁不讓地“遊”進了尋常百姓家,甚至,因為它的名字,成就了嶽父和女婿的一段佳話。

“鮁魚跳,丈人笑。”在佟大為主演的一部電視劇《門第》裡有這樣一個橋段,說是青島有個傳統,每年春秋兩季鮁魚大量新鮮上市的時候,女婿都要去市場拎上兩條新鮮的鮁魚,去老丈人家登門拜望。看望老丈人這個事兒,在現在看來簡直就稀松平常,但是在過去,起碼50年前,拎著鮁魚上門這個儀式感很強的社交活動,也算是僅次於大年初二的“搬閨女請女婿”。據說,這個傳統源自島城開埠之前的一段民間故事:

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位忠厚慈善的老人收養。長大成人後,收養他的老人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有一年,正值魚汛期,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時想吃鮮魚,可是大風無法出海,眼看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小伍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了。等小伍拿了一條大鮮魚跑了回來,老人已經去世了。從那以後,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墳前供上這種汛期剛捕到的大魚,並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罷了,罷了”的哀歎,把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在的鮁魚。

鮁魚肉多刺少,肉質堅實緊密,呈錐子狀,大概與它游泳較快有關。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鮁魚生得渾身肥滿,除了“經濟”,肉質也很細膩、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中醫認為,鮁魚還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好吃又健康,難怪小孩老人都愛吃。

家家餐桌上 都有一盤好吃的鮁魚

香煎鮁魚、乾燒鮁魚、菠蘿魚夾、熗鍋鮁魚、鮁魚水餃、醬燜鮁魚、五香熏鮁魚……

鮁魚是尋常人家餐桌上再普通不過的魚類,幾乎家家主廚都有幾個烹製鮁魚的專屬秘籍,用“乏善可陳”四個字來形容都不為過。早些年,在我還幾乎是“廚房小白”的時候,在奶奶家的大型家宴上,弟弟妹妹們就都會期盼我最後出手,胡亂搞個燉鮁魚,給他們“送飯”,因為給大人們準備的下酒菜,解饞還行,但“管了不管飽”。

雖然那時候我也是被逼上灶,但“仙法”還是頗受稱讚,後來與專擅廚事的大腕切磋,竟發現我“胡亂一搞”的燉法充滿了“激發食物本真味道”的法則。前不久,老姨也來取經,80多歲的她如法炮製,居然也做出了全家交口稱讚的燉鮁魚。

我教她的辦法特別簡單,就是一點點油爆香蔥薑蒜,扔幾粒大紅袍花椒,然後添上兩碗水,水裡放點醬油、少量的鹽,一杓白醋或者米醋,也可以加一杓糖,這個看各人口味,然後將鍋裡的水煮開,把洗淨切段的鮁魚放進去,蓋鍋,燉上就好。

經過“千錘百煉”,我發現這個做法真是“可鹽可甜,魔法百變”,只要在火候和調料間略作調整,比如糖和醬油多點,燉到“濃油赤醬”湯汁收乾便是紅燒口味,加一杓東北大醬則有醬燜的口感,至於茄汁、清燉,舉一反三如法炮製,幾乎沒有什麽難度,就連延伸出鮁魚燉粉條、鮁魚燉茄子之類的農家口味,都不是難事。重要的一點,也是此菜口感和味道的關鍵,就是把燉魚的水先煮開!煮開!煮開!重要的事好像都要說三遍哈!

當然,前提一定是,你用的鮁魚足夠新鮮,這在咱們北方沿海城市,簡直就是得天獨厚的“必須有”。

健康版熏鮁魚叫做“爆魚”

理所當然的,咱大連守著大海,鮁魚最是肥美的季節,燉著吃、包著吃都是隨心所欲,巧手的主婦們隨手汆個丸子也是分分鐘鮮掉眉毛的美味。每年深秋時節北風吹起的時候,都是大連人晾曬鹹鮁魚的好時節。關於鹹魚是不是“不健康食品”,這裡不做探討,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在日本,早餐也會有淡醃的這種鮁魚,開胃爽口。

在膠東半島,包鮁魚餃子的鮁魚也並不是越新鮮越好,而是要將新鮮的鮁魚洗淨晾上一天,再取肉包餃子。這就跟常年漂泊在海上的漁民不愛吃新鮮的魚,而喜歡桅杆上曬乾的鹹魚,或者發酵做成魚醬是一個道理,蛋白質雖然好,但如果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那就不但無益,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謂“美其食”,就是得讓人“吃美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海邊的人如何吃鮁魚,必然有祖上傳下來的道理。

比如,沿海地區的人喜歡做熏魚,鮁魚就是最佳選擇。

大連人常吃的熏魚是黑黑的那種。記得小時候過年跟著爸爸媽媽挨家串門,有一年我給自己定的“主題”就是嘗嘗每一家的熏魚,因為每一家人都熱情地說:“嘗嘗我們家的熏魚,都是xx親手做的,可好吃了。”可是我卻覺得並不都好吃。有的的確好吃,我可以像零食一樣吃個沒夠,吃得讓主人很有成就感又很心疼——後來我自己做了一次,一條魚才做了一小盤。那一年我吃到的熏魚,有的很鹹,有的很甜,有的好像炸糊了,有的有煙熏味,有的只有醬油味。到底熏魚是什麽味的,吃了一圈我也沒整明白。

後來,我爸一時興起,還真做了熏魚,前面的工序和普通人家的一樣,醃過之後,油炸,可是後來我記得他還整了“一鍋煙”,把炸好的魚擺放在上面熏上很好看的紅黑色。

想來,這種方法就是傳統的“熏魚”了,據說在明代《宋氏養生錄》記載的熏魚,就是需要熏這個技法的,熏一下是為了讓表面更乾爽,這樣有利於防腐,可以適當地延長保存期限。不過隨著冰箱的發明,如果隻用於保存而熏一下,似乎並不需要,久而久之,無論是哪裡的特色,熏這一道工藝都因為太麻煩而且還可能不健康,幾乎都被省去了。

可是今天要說的這個熏魚,並不是我小時候吃的那種。

有一年夏天去“洗海澡”,同事王琳打開她特意帶來的便當,讓我們嘗嘗她爸爸做的熏魚。開始我們也就客氣地拿起一塊兒假裝嘗嘗,要捧場嘛,這點兒情商大家還是有的。可是一吃到嘴裡,我的天呐!酥、嫩、鮮、香……一瞬間,好多個形容詞從腦子裡飄過。

“快說說你爸怎麽做的?”帶著我們的問題,她回家請教了爸爸,回來輕描淡寫地說:“俺爸說可簡單了。”聽過她的描述,是挺簡單,但我還是很長時間沒敢上手。直到前年的春節,放假很閑著的時候,我用一條冰箱裡放不下的鮁魚,下了手。還別說,真是簡單,除了我“手潮”把魚切得有點碎,味道簡直是太讚了。

至此,不求甚解的我,一直把這樣的一種冷盤,叫做熏魚。直到有一天,遠在重慶的大連人蓋蓋蟲在美食群裡緊急求助:“誰會做熏魚?冰箱裡有兩條凍鮁魚,實在是不喜歡鮁魚燉粉條這類的做法啊!”

“我會啊!”我大膽舉手。然後私信她做法和各種注意事項,包括我自己的經驗教訓,果然不出我所料,蓋蓋蟲完美地呈現了王琳爸爸的拿手菜。第二天,就上傳了“蓋蓋蟲版”的熏魚。

群裡的小夥伴兒看到都問做法,鈥埖回答說:這是蘇式熏魚的做法。可是我上網一查,蘇式熏魚也是醃入味之後炸的呀,只是他們用的不是鮁魚,用的是草魚或者青魚,這是怎麽回事呢?在下廚房裡搜“熏魚”,也基本是醃過之後油炸的,這是為什麽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天,可能因為咱們是北方人,在飲食方面比較粗糙的緣故吧?周圍也沒有人幫我解答這個疑難問題,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百度到一個“文獻”,關於熏魚的,裡面談到一種地方名吃的做法,叫做“爆魚”,我仔細一看,原來我跟王琳爸爸學到的這道冷盤,應該叫做“爆魚”!

根據文獻,爆魚和熏魚的區別就在於“爆”這個字,乾爽的魚塊,入高溫的鍋裡油炸後,撈出放入蘸料裡的瞬間,蘸料也有一個爆炸了一樣的翻花過程,飽吸了湯汁這個過程,叫做爆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健康熏鮁魚的做法

料汁的製作

先準備調料:八角2顆、花椒20粒、乾辣椒5個(喜歡吃辣可以加量)、厚薑片5片、醬油一小飯碗(一般我選擇廚邦醬油)、白糖2杓、鹽少許、大約佔醬油比例十分之一的清水,以上是一條中等大小鮁魚的蘸汁用量。

然後將所有調料倒進小湯鍋,開火煮,待鍋開後轉成小火再熬5分鐘即可。

煮好後的料汁放在一邊晾涼備用。

注意:加清水是為了熬煮過程水汽蒸發的補充;喜歡酸甜口味的可以適當加點醋。

鮁魚的製作

A. 鮁魚要想切得夠完整,一定要冷凍後趁著沒有化凍時切,否則魚肉很容易碎掉。魚塊切成大概一公分的厚度正好,太厚不入味、太薄油炸後會焦。然後整齊地擺在至少三層廚房紙上面,靜置半小時左右,慢慢化凍的魚肉滲出的水分會把廚房紙浸濕,然後再換一次紙並放在靠近窗戶有太陽的地方,利用陽光和廚房紙去除魚肉多餘水分,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一天。也就是早晨晾魚晚上炸正好。

B. 將油鍋燒熱開始炸魚,炸製變色酥脆為止,大約2分鐘左右。過程火力不必調小,全程保持大火。因為魚塊不含水分、厚度合適,所以一次即可炸成,無需二次回鍋。

C. 將炸好的魚塊放入鋪了廚房紙的容器裡瀝油備用。

注意:炸魚的油要寬,油少不利於一次炸成;油溫的掌控便是看到油鍋起煙的時候剛剛好;另外,一次放魚不要太多,大概五六塊。

蘸汁&入盤

將炸好的魚塊吸油晾涼後,挨個在涼透的料汁裡蘸一遍即可擺盤,如果覺得不夠入味,可以重複蘸料汁。

瞧瞧,就這麽簡單,一盤味美又健康的熏鮁魚就成功了,怎麽樣,看起來就有食欲吧?等你品嚐的時候保你會停不下口的。

文丨李豔彬

圖丨雪林 蓋蓋蟲 鈥埖

編輯:小鹿綰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