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市場何以緊跟監管政策的指揮棒轉

紅刊財經 胡東輝

編輯/龐丹

股市監管政策是個指揮棒,市場各方都會自覺跟著這個指揮棒轉。2017年下半年開始IPO審核趨嚴,上會公司被否率逐月上升,到2017年底和2018年初達到高峰,很多申報IPO的公司聞上會就哆嗦,更有臨上會前公司打退堂鼓主動撤回的。但是今年以來上會公司過會率大幅提高,最近連續7周過會率100%,科創板也是連續100%過會率,於是排隊申報IPO的公司又多了起來,僅5月份一個月提交IPO申報材料的公司就有71家之多,而前兩年被否的公司中有14家趕在4、5月份重新申報排隊。

2017年和2018年IPO被否的公司分別有86家和59家,其中只有4家公司在2018年重新進行申報,而今年不到半年的時間已有16家被否的公司重新申報IPO,其中有的已經是“三進宮”了。還有的公司乾脆改道申報科創板,搖身一變成為萬眾矚目的新貴。這些被否公司對IPO如此執著,一方面固然是因為IPO利益巨大,大股東可以實現一夜暴富;另一方面是因為覺得原來被否是運氣不好,正好撞在了IPO收緊的槍口上,現在再試一次或兩次或許就能過關了。事實也正是如此。

IPO標準時緊時松被否公司越挫越勇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說明IPO的標準在執行上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可緊可松,可嚴可寬。上會公司碰上執行標準從緊從嚴的時候,可能就被否了,碰上執行標準從寬放鬆的時候,可能就過關了。被否的公司很少有認為自己不符合IPO標準的,對標過會公司,內心根本不服,只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沒有趕在對的時間上會,所以還會繼續重新排隊。這種執著並不盲目,歷史數據表明,大多數“二進宮”的公司都能過會,“二進宮”不行,“三進宮”也能過關。事實證明,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

這種現象說明,IPO標準並不嚴密,今天不讓你過是根據這套標準,明天讓你過也是根據這套標準。那些“二進宮”的公司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裡不可能發生質的飛躍,為什麽被否之後卻又能過關呢?因為IPO是書面審核,因此他們也都把力氣花在整材料上,哪裡有漏洞,趕緊做功課補上漏洞。等到能夠自圓其說了,再碰上審核標準寬鬆了,也就能過關了。所以IPO看上去玄機重重,其實就是一句話,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少。那些被否的公司就是因為看準了這一點,越挫越勇,哪怕是“三進宮”也在所不惜。

退市政策時松時緊績劣股上躥下跳

一級市場是這樣,二級市場也萬變不離其宗。科創板6月13日正式開板,按理績劣股、問題股的殼資源價值更低了,但結果恰恰相反,當天一大堆這類股票衝擊漲停。有人問,績劣股、問題股的利空是不是出盡了,變利多了?其實利空變不成利多,績劣股大漲是因為遊資聞到了腥味。科創板開板了,創業板也不甘寂寞了,近期有輿論造勢,稱創業板也應該允許借殼上市,讓戰略新興行業和創新企業借殼上市。創業板借殼上市是法規明文禁止的,這個禁區也想突破,這對不存在借殼上市禁區的中小板、主機板中的績劣股來說,是不是迎來了春天?所以這些股票出現逆天走勢也不奇怪,其實也是在察言觀色,跟著監管政策的指揮棒轉。

為什麽A股市場難以形成優質優價、劣質劣價的長治效應呢?說到底還是因為監管尺度時松時緊,出現搖擺。退市政策從嚴執行時,績劣股、問題股便跌跌不休,一旦退市政策出現松動跡象,績劣股、問題股立刻報復性反彈。長此以往,沒有人敢輕視績劣股、問題股,不幸拿著的,也有底氣等待撥雲見日的一天,沒有拿著的則會幻想烏雞變鳳凰的賺錢效應而去博一下,所以這些股票跌到一定程度就跌不下去了。良幣驅逐不了劣幣,劣幣倒能驅逐良幣,這樣的市場生態讓人無可奈何。

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市場跟著監管政策的指揮棒轉是正常現象,關鍵是看這個指揮棒會怎麽轉。每一次指揮棒的轉向當然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為了當下的某種實際需要,但這中間也有短期考慮與長遠利益的平衡問題,如果掌握得不好,就可能產生副作用。IPO標準從嚴時,上會公司聞風喪膽;IPO標準從寬時,人人都想來闖一闖,結果是破壞了IPO標準的嚴肅性,申報IPO變成了碰運氣。同樣,退市政策從嚴時,大家都會遠離績劣股、問題股,退市政策放鬆時,績劣股、問題股立刻又變成了香餑餑。如果市場反覆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那又怎麽能讓人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預期呢?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6月15日出版的《紅周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