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白茶初至,水過三巡,好手法才是壓軸好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要想喝茶喝得盡興,推杯換盞間你來我往,少不得好茶、好水、好器。

一席茶桌上,布置是首先被強調的,其次是茶器的精美程度,有心人甚至要配上相應的點心和甜糕,再從茶室中挑出最合適的茶,根據客人的口味來選。

忙忙碌碌一上午,老吳總算是閑坐下來,等待好友們的到來。

一旁觀摩許久的村姑陳也算有了插話的空閑,瞥了眼老吳胖胖的手掌,不由打趣,「準備這麼多,如今出水的速度練好了?」

老吳燦然一笑,打著哈哈,「還行還行……」

窗外知了聲聲,也遮掩不住他眼底的心虛一閃而過,見他沒有底氣,不由又想起被他沖泡的苦澀茶湯支配的恐懼。

「不行,左右人也還沒到,泡杯試試。」

定了定心神,將老吳押到茶桌前,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老吳這手法要是還像上次一般,那還是少給他禍害朋友的機會。

白茶初至,水過三巡,需知,好手法才是壓軸好戲。

《2》

好手法的首要準備——茶器選用得當、茶席布置恰當

一副意境絕佳的潑墨山水畫,離不開好的筆墨紙硯和持筆人的精湛技巧,故而泡白茶,也需要先「利其器」,再「善其事」。

山水畫逃不開對筆墨紙硯的重視強調,泡一杯好茶自然也離不開好茶和好茶具。

選用好茶,不易於三個標準,高山產區,優秀工藝,儲存到位。

其次便是泡茶的工具——白瓷蓋碗。

打開淘寶,或者偶然步入市場,這白瓷蓋碗的花樣之繁多,遠遠超出了初入茶界的茶友們的想像。

眼前是小巧玲瓏只有80ml的蓋碗,一旁是龐大海量到250ml的蓋碗,大小參差不齊,模樣更是千姿百態,但適合白茶的蓋碗,卻得牢記110ml這個容量。

這個容量便是沖泡白茶最標準的容量,這一容量搭配5g白茶乾茶,是沖泡一杯完美白茶的基礎。

無論是白牡丹或是壽眉抑或是白毫銀針,它們在這一蓋碗下的所投入的乾茶量都是一致的,在這一標準的茶水比例下,茶葉釋放的香氣和滋味,茶湯的濃淡,都正正好。

同時這一容量適中的蓋碗,注水後的重量亦不會太重,便於將茶湯快出而不至於給手腕造成負擔,影響沖泡手感和出湯速度,無論是新入門的茶友還是老茶客,都可以輕鬆駕馭。

容量挑選完畢,選對蓋碗的器型,還能避免沖泡時燙手的尷尬,也能避免快出水的白茶受到出水速度的影響而風味不佳。

碗沿寬而外翻的蓋碗正是合適,外翻的碗沿讓瓷器的散熱速度加快,避免端著蓋碗出水時燙手。

沖泡白茶出水時,要將大拇指和中指放在碗沿處端起蓋碗,調整開口後用食指來固定蓋鈕,這般出水,快速有效,且不燙手,亦不耽誤出湯的速度,避免影響茶湯的風味。

備好茶器,欲要展示白茶的純然面貌,沖泡的過程須得行雲流水,細心膽大。

新雲流水的沖泡過程往往是從小細節開始的。

一張茶桌卻亂糟糟沒有條理,在沖泡過程中,公道杯碰蓋碗,蓋碗遠離水壺,茶杯遠在左手邊,其沖泡過程的艱難險阻,彷彿蜀道艱難,茶湯的品質自然一波三折,難以挽回。

安排好茶壺、公道杯、蓋碗、品茗杯、茶巾等細碎物事,才能讓沖泡的過程看來賞心悅目,而不失從容閑適。

習慣右手出水的茶友,則要將燒水壺布置在泡茶台的左手邊,這樣左手注水,右手順勢出湯,蓋碗則一般放在右手邊,公道杯與蓋碗的距離,一拳為佳,可與蓋碗平行,亦可居於蓋碗左上方,不得過遠而持杯遠移。

習慣左手出水的茶友則反之。

這般布置,免去了左右互搏的尷尬,也讓出水的速度減少了諸多互相碰撞的耽擱,端著蓋碗左右騰移,燙手是難免,敗壞了一杯茶湯更是懊惱。

《3》

好手法要義——避免悶泡

一張布置合理的茶桌,順勢而為的蓋碗,其中的種種準備,都是為了避免茶葉的悶泡,將白茶的快出水做到極致。

白茶忌諱悶泡,其實是它的優點所提出的小小要求。

工藝簡單的白茶,萎凋烘乾後,原本便內質豐厚的優秀茶青依舊保存了大量的內質,這些有益物質安分守己地蜷縮在茶葉中,沸水可以引出他們的內華。

遇水一觸即發,是恰好的速度,而將茶葉困在茶器的內部,用沸水浸泡一段時間,此時的茶湯便是過猶不及。

茶湯的成味因素中,茶氨酸主鮮爽,茶多酚主澀,咖啡因主苦,茶多糖和果膠物質掌控的是白茶的甜潤。

這些成味因子的釋放速度各有不同,其中茶多酚和咖啡鹼,是最容易受到沸水挑釁的物質,也是茶葉中滋味最濃烈的兩種物質。

吃過重慶牛油火鍋的朋友相信都有所體會,無論什麼食材,在麻辣重口的湯底中走過一遭,自身的氣味都會被掩蓋個七七八八。

茶多酚和咖啡鹼,便像牛油火鍋中的辣椒,是茶湯中那兩股最為濃烈的味覺因素。

鮮爽的滋味會被掩蓋,甜潤的口感會被掩蓋,湯水中的花香難以感受,這邊是悶泡白茶後,茶湯所呈現的滋味局限,佔領高地的茶多酚和咖啡鹼將稠苦的滋味釋放點染,茶湯的香清甘活無從尋起。

另一方面,茶葉中高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在悶泡的過程中,會一一潰散,高香物質困在沸水中,悶泡的時間一長,香氣漸散,隻殘餘低沸點的茶香。

少了高低沸點的茶香變化,聞香品茶的樂趣頓失一半。

有許多茶友始終不能釋懷聽過的「金科玉律」——好茶不怕悶,對白茶的忌諱悶泡感到十分不解。

然而此悶非彼悶。

「好茶不怕悶」,實則意味的是好茶即使悶泡的時間久,也不會生出些異味或者怪味,將審評茶葉的方式挪用到日常飲茶,苦的只是自己的味蕾,澀的只是自己不堪重負的脾胃。

沖泡白茶的好手法,都是圍繞著避免悶泡這個要義進行的,快出水、忌坐杯,應運而生。

《4》

避免悶泡——快出水、忌坐杯

為了避免悶泡,快出水便是沖泡白茶的手法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白茶茶湯顏色淺淡,尤其是快出水的第一衝,往往會使得許多茶友擔憂著「蒼白」的茶湯不會有足夠的滋味。

但茶湯顏色淺淡,是茶葉中存在感較強的葉綠素髮揮的作用,其他茶類經過茶青揉撚,往往茶葉中的葉綠素早已氧化水解成葉紅素和葉褐素,沖泡而出的茶湯自然顏色深邃,白茶的湯色淺,並不代表白茶滋味平。

故而茶友沖泡白茶,拋開無謂的煩惱,要做到快、更快。

人對快的定義各有不同,茶友自己沖泡白茶,自認已經超出常速,但拍成視頻一覽,自己的「快出水」,原來用了30多秒!

白茶的快出水,從注水到出水結束,整個過程,要求時間不超過7~8秒,若是從注水完成的時間計起,到出水結束的過程則要求在5秒之內。

茶席的布置,合適的不燙手的白瓷蓋碗,都是為了這七八秒的精益求精做準備。

出水時,拇指和中指按住蓋碗的碗沿,食指則搭在蓋鈕,蓋碗和碗口傾斜出一個合適的夾角,出水,小臂帶動端著蓋碗的手向內翻轉,茶湯快出傾瀉,注入公道杯。

注水到了最後,蓋碗需完全翻轉,底在上,蓋朝下,將蓋碗內的茶湯徹底出盡,避免茶湯殘留,萬一茶湯殘留了些許在蓋碗內,又是一場悄無聲息的悶泡之旅。

快速選出合適的夾角、穩穩噹噹的出水方式,都是在平日的沖泡過程中一再練習的遊刃有餘,為了避免悶泡,做到快出水,沒有捷徑,只有一練再練。

為了避免悶泡,沖泡白茶的前五沖是萬萬不可進行坐杯的,都需要按照七八秒的準則進行出水,忌坐杯,發生在沖泡白茶的前半階段。

但到了第六衝往後,茶葉的內質已經損耗了些許,不再那麼活潑易動

第六衝,可以稍稍坐杯10秒,第七沖,可以選擇延長到20秒,等到第八杯之後,如若覺得茶湯的滋味過於單薄,便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再延長坐杯時間。

《5》

白茶之嬌貴,或許從對悶泡的全然抗拒便可一覽。

裹著春風出生的葉子,卸下光影停止時光成就的白茶。莫要讓這種嬌嫩,中止於悶泡,沉溺於苦澀的侵襲,暴斃在坐杯的掌下。

老吳換了新的蓋碗,看他屏著呼吸小心翼翼出水,秒錶的時間剛好在8秒內,中途磕碰了一小會兒,幸而今天選用的是耐泡的壽眉。

澄湯入口稠滑,甜潤動人,杯中盈盈,老吳可算出師。

看他緊張,故意不把他過關了的喜訊告訴他,只等朋友入座,看他們屆時的驚喜表情。

客至旋沽酒,身閑自煮茶。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