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哈佛腦科學家談如何面對抑鬱症:使用大腦,而非被大腦利用(854期)

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文 | Deepak Chopra、Rudolphe E. Tanzi

選編自《Super Brain》

抑鬱是現代成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是15歲到65歲之間人群之間所普遍「共享」的疾病。

使用大腦而不是被大腦利用,這個原則可用以對付抑鬱症。

01

抑鬱症是被大腦利用的例子

一位曾患抑鬱症的人說:「我覺得自己好像要從高空墜落一樣,那種驚慌感日復一日,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

抑鬱症患者覺得自己是大腦出差錯的受害者

抑鬱症被歸類為情緒病,原因是大腦無法對內在與外在壓力做出適當反應,但抑鬱症所造成的影響會遍及全身。

它會導致睡眠失調、破壞身體的自然節律、降低性慾和食慾,對任何事都興趣缺缺。患者在社交場合上會感到孤單,無法理解別人在對他們說什麼,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

患者的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模式,大腦的某些部位反應過度,但某些部位又反應不足。

通常抑鬱症影響的是前扣帶回皮質(與負面情緒和同理心有關)、杏仁核(主導情緒產生及對新狀況做出反應,抑鬱症患者通常無法對新事物做出適當回應)與下視丘(與性慾、食慾等本能慾望有關)。

這幾個部位環環相扣連成了一個抑鬱症電路,要恢復正常,必須為這個網路帶來正面的影響

抑鬱症都有一個觸發事件(導火線),但是這個事件可能微小到未被察覺。

一旦觸發了第一次,大腦就已產生改變;所以未來觸發抑鬱症的事件會變得越來越微小,最後幾乎完全不需要任何觸發。

到了這個階段,患者已經變成失控情緒的囚犯,失控的情緒會導致情緒病。

1、無感:抑鬱症患者無法擺脫絕望感覺,也往往對周遭的事物不感興趣;就連日常活動也會使你感到不知所措。

2、自殺:抑鬱導致自殺。80%的自殺都是源於嚴重抑鬱症。

3、無明確起點:長期抑鬱症患者通常無法明確指出癥狀開始的時間或原因。他們也可能無法確定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無法擺脫傷心,或會無來由地感到絕望。

4、基因:抑鬱也可能出於家族基因影響。抑鬱症與自閉症都是被視為與基因關聯性最高的心理疾患,高達80%的患者,家族裡都有抑鬱症患者。但是基因隻說明「易感」機率,唯有基因與環境的雙重影響,才會刺激精神疾病發生。

5、活力:悲傷的反面是快樂,而(很多人說)抑鬱的反面是活力。許多抑鬱症患者都表現嚴重的疲憊感。而疲憊感也會加深抑鬱。

抑鬱與悲傷的最大不同在於大腦所扮演的角色。悲傷往往是有客觀的原因,而抑鬱是起於大腦的支配。一旦你拿出有意識的覺察與堅定不移的企圖心,決定不要再受大腦支配,就可以在面對外在世界時擁有內外一致的情緒與反應。你可以是大腦的主導者,主動重新設計自己的神經化學(neurochemistry),甚至影響基因活性,不再受到情感疾患的束縛。關鍵在於讓大腦中卡住或失衡的部位恢復活動,慢慢把大腦導回自然的平衡狀態。02對抗抑鬱症的三個步驟

大腦受過訓練後,對於它自己的任何反應都會覺得很正常。

有些抑鬱症患者調適得很好,彷彿若正常人。所以當朋友、醫生或治療師說他們有抑鬱症時,都會很驚訝。值得注意的是,抑鬱症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並暢談自己的感受時,大腦會產生變化,而這種變化跟藥物引發的變化很像。讓患者盡情說話,為什麼會跟藥物產生一樣的生理效果呢?如果你遇到一個餐桌禮儀很差的年輕人,你覺得原因可能是什麼?你可能猜測他的這種行為來自童年,再慢慢變成一種習慣;習慣之所以會持續下去,是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改變。如果說,抑鬱症也有同樣的特性呢?讓我們把抑鬱症視為一種固定行為,固定行為有三個組成要件:

1、一個早期的外在原因,通常發生後就被忘記了。

2、那個原因所引發的反應。因為某種理由,那是一個不健康或未經檢視的反應

3、久而久之就變成自然的習慣

我們不妨改變一下心態,不要把每一種抑鬱形態都視為疾病,尤其是輕度到中度的抑鬱症(重度的,被歸類嚴重的精神疾病)。如果你因為經歷了不愉快的離婚過程而感到抑鬱,這不是生病;如果你因為失去親友而悲傷或因為失業而情緒低落,也不算是生病。抑鬱是一種自然反應,但反應有可能會出差錯。抑鬱之所以出錯,有三個罪魁禍首:1、外在原因外在事件可能會讓任何人感到抑鬱。2008年經濟嚴重衰退期間,有60%的失業者說失業令他們感到焦慮或抑鬱,被解僱超過一年的工人比例特別高。如果你讓自己長時間承受足夠的壓力,就更有可能感到抑鬱。長期的壓力可能來自無趣的工作、乏味的戀情、長時間感到寂寞、與社會隔離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等。就某種程度來說,抑鬱的人只是在回應惡劣的情況,無論這種情況是發生於現在或過去。2、反應單靠外在原因還不足以導致抑鬱,除非你以特定的方式做出回應。抑鬱的人很早就會開始採取扭曲的反應,如果出現下列反應,就表示他們的生活出問題了:
  • 都是我的錯。
  • 是我不夠好。
  • 怎樣做都沒用。
  • 我早就知道會出問題。
  • 我無能為力。
  • 這只是遲早的事。

幼童出現以上任何一種反應時,會以為這種反應很正常。他們會把自己對現實的觀點傳達給大腦,大腦則會配合演出,把現實變成心智想看的畫面。幼童幾乎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他們又小又脆弱,因此缺乏愛心的家長可能會製造出上述反應,進而導致嚴重的家庭悲劇,例如死亡。但是當成年人出現這些反應時,通常是現在受到過往的侵害3、抑鬱成習慣一旦你製造出一個抑鬱反應,當你面對來自外在世界的新壓力時,原先的這個反應會強化下一個反應。被初戀男友拋棄,你自然會害怕第二個男友也會棄你而去。有些人可以處理這種恐懼,但是有些人的恐懼卻越滾越大。她們沒有勇氣去找第二個更體貼忠實的男友,而是把責怪與恐懼都轉向自己的內在,並持續做出發自內在的抑鬱反應,久而久之,這些反應就會變成習慣。

03改變過去當抑鬱成了習慣,就不再需要任何外在觸媒。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抑鬱感到抑鬱,一切似乎都蒙上了灰色的薄膜,完全樂觀不起來。這種被打敗的狀態,代表大腦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路徑。抑鬱反應已然建立,連好消息也會讓抑鬱症患者感到悲傷,他們總是在等待難以避免的壞事發生,因為他們被困在抑鬱的習慣裡。在治療過程中暢談抑鬱症病況的患者,大腦中亮起的部位跟抗抑鬱藥物發揮正面作用時一樣。說話,就是一種行為。如果行為能幫你擺脫抑鬱症,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行為也可以讓你走入抑鬱症(目前我們暫且不談生理因素,或是醫學上所說的器質性病因所導致的抑鬱症,例如疾病、老年失智、不良飲食與環境毒素等等。只要修正生理因素,通常抑鬱症就會自動消失)。我們可以利用剛才討論過的三種抑鬱症成因,思考一下如何預防與治療。「今天的新聞報導你看了嗎?我早上看了,然後一整天感到抑鬱。」
外在事件會讓我們抑鬱,但事實上,它們在造成抑鬱症的原因中力道最弱。如果你很容易陷入抑鬱反應,失業可能會讓你感到抑鬱;但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失業也可能會讓你變得更堅強。壞事難免會發生,但是有些因素會讓壞事變得更糟糕:
  • 反覆出現的壓力
  • 難以預測的壓力
  • 無法掌控的壓力


想像一個施暴成癮的家暴丈夫,他已經打老婆好多次了,老婆無法預測他何時會突然發怒,也無法拿出堅強的意志和力量離開他。這樣的女人很容易罹患抑鬱症,因為她具備了重大壓力的三個因素:反覆發生、難以預測、無法掌控。如果她持續處在這樣的情境下,身心系統將會開始停止作用。這是輕微電擊老鼠的實驗所觀察到的結果:研究人員以隨機的相隔時間重複電擊老鼠,而且沒有提供逃避的方式。這種電擊不會造成傷害,但是老鼠很快就放棄掙扎,行動也變得遲鈍而無助,最後走向死亡。換句話說,牠們被誘發的抑鬱症極度嚴重,徹底摧毀了生存意志。這對於想避免抑鬱症的你來說,代表了什麼意義?首先,不要再讓自己接觸反覆發生的壓力,例如惡劣的上司、施暴的丈夫或任何一種日漸增強的壓力。其次,避開無法預測的不確定性。沒錯,人生無常,但是我們能接受的未知還是有限度的。一個動輒暴怒的上司,令人無法承受。隨時會被顧客責罵或摔門的業務工作,很多人做不來;例如外遇的配偶,他(她)帶來不確定性。相反的,你應該增加可預測的日常行為來對抗壓力,比如安穩的睡眠、定期運動、穩定的關係,以及可依賴的工作。固定習慣不只在大方向對你有好處,也可以訓練大腦正向思考來避免抑鬱。沒有情緒疾病的人碰到問題,有能力想清楚哪些問題該解決、哪些問題該忍受,而哪些問題應該敬而遠之。但對感到無助與絕望的抑鬱症患者來說,一旦碰到壓力通常會很消極。因為看不到解決壓力的有效方法,所以他們不願做出可能有用的關鍵決定,於是什麼決定也不做,當然也無法解決問題。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抑鬱症傾向,必須更快速且直接地處理問題,因為拖得越久,抑鬱反應就越有機會盤根錯節。我指的是一般情況下的壓力,例如工作上的潛在衝突、青少年回家超過門禁時間,或伴侶沒有完成自己分配到的家事等。抑鬱症會使你對這些微小的觸發事件過度敏感,讓你感到無助而放棄。但是如果你能在這個階段出現前及早採取行動,就會有足夠的空間處理日常壓力,也會有足夠的能量執行決定。學習如何快速做決定,忽略那些叫你不要興風作浪的細小聲音。你並不是在興風作浪,而是在抑鬱出現之前攔截它。

細微難察的抑鬱症成因,比外在壓力更難解決。
如果你不想太胖,一開始就避免發胖要比減肥容易得多。抑鬱症也是同樣的道理。學會正確回應壓力,比矯正錯誤的反應要簡單得多。想要消除錯誤反應,你必須重新訓練大腦,被訓練出抑鬱反應的大腦當然也可以重新接受訓練。我們都有將失敗或慘劇歸咎於自己的自我挫敗反應(self-defeating responses),我們不喜歡這些反應給我們的影響;而用更好的反應來取代,需要時間與努力。以下是抑鬱時會自動出現的幾個根深柢固的反應,你可以試著用替代信念來反製:1、都是我的錯。其實,你可以這麼想:在尚未判斷錯在哪裡之前,這不是我的錯,也不是任何人的錯,也許根本沒人有錯。也可以這麼想:或許怪罪沒有任何好處,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解決。2、我不夠好其實,你可以這麼想:我很棒,我不需要跟別人比較;這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夠不夠好」是相對的;我明天會變得更好,我正在慢慢進步中。

3、怎麼做都沒用其實,你可以這麼想:我一定會想出辦法;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可以請求幫助;如果這種方法沒用,一定還有別的方法;悲觀無法幫我找到解決之道。4、我就知道事情會出錯其實,你可以這麼想:不,我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擔心會這樣,但事情會過去的;只有在對未來有幫助時,才值得去回顧過去。5、我束手無策其實,你可以這麼想:我可以想辦法解決;我可以找人來解決;我永遠可以選擇離開;我必須把情況了解得更透澈;認輸對改善情況毫無幫助。6、這只是遲早的事其實,你可以這麼想:我不相信宿命論,這事無法預測;事情總會過去;不會天天下雨;相信宿命,等於剝奪了我的選擇權。當然並非所有的替代信念都能次次見效,你必須懂得變通。如果你的自動反應總是與傷心、無助和絕望有關,拒絕接受這樣的反應。給自己一分鐘時間,深呼吸,再看看我們列出的替代反應。從裡面選一個對你有用的反應。這需要時間與努力,但是絕對值得。學習新反應會產生出新的神經路徑,也會打開新的門。什麼樣的門?當你抑鬱時,很容易感到孤單、寂寞、冷漠、懶散、消極、不願意改變,而這些新的門會有完全相反的效果。使用新的回應方式能幫你抗拒來自陳舊信念的誘惑,你不再感到孤單,因為你會發現其他人對你有幫助;你不再感到消極,因為你會發現自己做主對你有好處。另一個策略,是把看似強大無比的抑鬱反應切成可以處理的片段。最好的做法是一次跨出一步,選擇你覺得自己可以處理的片段惰性是抑鬱症最好的朋友。在你做正面的事情之前,一定有障礙需要跨越。不要讓小小的障礙,變成一座巨山。就算是強迫自己跨越最小的障礙,也會鼓勵你的大腦用新模式取代舊模式。簡而言之,單靠你自己就有足夠的療愈能力。抑鬱症製造出你的能力已被完全剝奪的假象,但事實上,一旦你找到開口,就可以一步步找回真實的自己。躲在抑鬱症面具後面的,是與固定反應有關的行為,而你的核心自我(core self)可以主導這個療愈的過程。

抑鬱會上癮,悲傷與絕望成為你的主人。在許多情況下,「好的我」與「壞的我」會互相角力。這是一場贏不了的戰爭,每一次勝利都只是暫時的,鐘擺不斷來回擺盪。既然贏不了,何必掙扎?擊敗任何固定習慣的秘訣就是停止跟自己對抗,找到一個和平的內在空間。用心靈上的術語來說,那個空間就是真實的自我。想要挑戰抑鬱反應,光是求諸內在是不夠的。你必須啟動真實的自我,把它帶到現實世界裡來。因此,戒除抑鬱習慣必須內外配合,方法如下。內在功課:改變你的想法與感受
  • 禪修。
  • 檢視自己的負面信念。
  • 抗拒面對挑戰時的自我挫敗反應。
  • 學習增益人生的新反應。
  • 提高生命的視野並加以遵循。
  • 辨識出自我批判,並向它說不。
  • 別再相信恐懼沒有什麼,你不可小覷恐懼的力量。
  • 不要誤把情緒當成真實。

外在功課:改變你的行為

  • 減少會產生壓力的情況。
  • 找到讓自己有成就感的工作。
  • 遠離會讓你更抑鬱的人。
  • 找到接近你心目中典範的人。
  • 無私付出時間與精神,慷慨給予關心。
  • 有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日輕度運動。
  • 把注意力放在人際關係上,而不是吃喝玩樂或無止盡的購物。
  • 找個成熟、情緒健康的人來重新教育自己,這些人懂得愛也懂得包容,而且不會任意批判。

求助醫療體系的抑鬱症患者很多,但是有多少人正朝向復原邁進?多數人都把希望放在藥物治療上,再不然就是陷入疲憊的放棄狀態。對某些病患來說,藥物確實可以緩解癥狀,但是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對輕度到中度的抑鬱症患者來說,抗抑鬱藥物的作用跟安慰劑差不多(平均只有三成的患者有改善)。隨著抑鬱症的程度加深,藥物效果越顯著。剛才討論的三要素:外在事件、抑鬱反應、抑鬱習慣,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法。它們會給你力量,讓你可以逆轉形成抑鬱症的情況。有時擺脫抑鬱症沒有那麼難,比如逃離一個糟糕的工作,或是一段痛苦的婚姻,直截了當;有時抑鬱症就像一層迷霧,令人難以掌握,但是迷霧終究會消散。最好的消息是,真正的你本不會感到抑鬱的。只要踏上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你的成就將遠遠超過治癒抑鬱症。· End ·如果有用,點個在看發給更多的人看吧

抑鬱、焦慮、強迫

識別二維碼進入課程大廳

找到自愈的力量

賈玲:擁有「體重自由」的姑娘,活得就是爽!
近20年抑鬱症增加120倍:心理不健康,所有成功都是虛妄
哪些關於「錢」的錯誤觀念阻礙了你獲得財富:28歲就不靠工資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