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級市場退出有多難?八成項目或無法成功套現

落袋為安?

“投資人的錢,大概率是收不回來的。”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的話令人憂心忡忡。

在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他表示:“指望IPO,基本不可行。”去年,一級市場內項目投資數量超過1萬個,但A股上市才105家,加上去香港、美國的不超過200家,如果大家尋求IPO退出,幾率只有1%-2%。

曾有業內人士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現階段國內VC/PE行業的退出格局是:10% 能IPO ,10%能並購退出,20%會死掉,60%在發展中,換言之,百分之七八十的項目是沒有辦法退出的,這還是國內一線機構的投資數據。

基金管理人現階段正面臨著,大批存量已投項目等待退出。

“募、投、管、退”,“退”是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核心環節。無論基金管理人的募資能力多強,項目來源多豐富,投後管理多完善,以結果導向來看,在退出這一環節實現收益,為投資人帶來真正的回報,才能算是成功。

投資人能否將收益落袋為安,我們仍需要打一個問號。

國壽投資直接投資部負責人顧業池曾直言:“很多基金對外宣傳自己的市值、IRR有多高,但市場裡面真正的DPI能做過1的大型PE基金還不是很多”,他認為“退出”這件事值得所有人認真關注。(注:DPI指基金對投資人已分配的收益,DPI等於1意味著成本已經收回)

近來對於PE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需求的不斷升溫,也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人民幣基金存續期多是“5+2”或“7+2”,這意味著大量2011-2013年間成立的基金面臨必須退出的節點,二手份額轉讓基金被諸多GP視為“救世主”的存在。

此外,投中研究院數據表明,2012-2017年間,政府引導基金數量增加987支,設立總目標規模增加51364億元,大量引導基金同樣急待退出。

過去,這個行業募資不算太艱難,管理人更多地專注在投出去。而現在,“退出”擺在了大家面前。

一地雞毛

國內VC/PE行業中,不少管理人曾經期望通過追熱點,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行業內曾流傳著這樣的創業金句:“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跟風投資”現象在市場中一直存在。無數資本湧入風口的背後,直接導致的是大量項目面臨清算的風險。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在投中年會上指出:“可怕的從來不是宏觀經濟,而是跟風投資。”

2011年開始的“千團大戰”,吸引了拉手、美團、窩窩團、滿座團等在內超過5000家創業者,資本也是蜂擁而至。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在期待Groupon創造的高利潤神話在中國得到複製,但到了2012年底,國內團購網站減少至2200家,2013年底這一數字又減少至213家,至於目前?市場上僅剩幾家巨頭。

2015年掀起的“百播大戰”熱潮中,直播平台從PC向移動端轉移,催生出了直播熱潮,2015-2016年,國內移動直播平台超過200家,拿到後續融資的公司包括映客、花椒等在內的就有100家以上,但隨著整個行業的整治以及營業模式過於單一,2017年後行業再也沒有激起大的浪花。

2016年風靡的“共享經濟”也是如此。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在短期內紛紛獲得高額融資,僅2016年就成立了超過30個共享單車公司,2017年下半年共享經濟卻集體陷入了倒閉潮之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張維預測,今年或將是“造車新勢力”的倒閉年。根據外媒統計,中國目前共有487家電動汽車製造廠,僅造車新勢力企業已突破100家,目前排名前十的企業融資合計超過500億元。他表示,“縱觀汽車行業,美國只有三個半主流自主品牌,歐洲也只有五個汽車集團。”

熱血澎湃之後,往往伴隨著一地雞毛,再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也無法滿足如此多風口浪尖裡的退出需求。

風口來去匆匆,風口消逝背後卻留下很多爛在手裡的項目。

上市潮

國內一級市場看重IPO退出,在多數人眼中IPO意味著名利雙收。不少基金管理人希望通過單個項目上市帶來的高額回報,支撐起整支基金的收益率。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方面,能IPO退出的項目是小概率事件。在當前A股的發行制度下,大部分企業,尤其是新經濟企業,無法依靠A股IPO實現退出。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統計,1990年-2018年,A股IPO的企業約3578家。其中,2017年,A股市場新股上市數量首次突破400宗,全年境外IPO共74起,這也成為中概股2011年上市低迷以來最火爆的一年。2018年,A股全年首發過會企業僅111家,境外美股、港股IPO超過100家。

這些數字相比VC/PE行業內的存量未退出項目,甚至連零頭都算不上。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低迷,大批新經濟公司不惜“流血”上市,將登陸異地資本市場的時間提前,蜂擁搶登香港和美國股權市場。然而,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環境下,在美股、港股上市的項目,不乏IPO卻落得“有名無實”的案例。

根據Wind數據統計,港股中資股上市首日破發比率由2017年的24%上升至2018年的36%,年內破發的中資股數量更佔到七成以上,美團點評、小米、51信用卡、平安好醫生、映客等無一幸免。美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也同樣是大幅上升,由2017年的11%上漲至2018年29%。

《2018中國股權轉讓藍皮書》中統計了十隻“科技獨角獸”的上市情況,其中70%的獨角獸中最後一輪投資人出現了虧損,90%最後一輪投資者收益無法跑過理財收益。

與破發相比更糟糕的是,近期上市的美港股中資企業的交易額十分慘淡,大批企業成交額每日維持在幾十萬美金或兩三百萬港幣之間。這些企業的投資人在上市後,要賣出所持有的股份,所需時間也很長,依然面臨著退出難的窘境。

同樣,國內上市企業的投資人也因減持新規大大延長了退出周期。而無法按計劃實現退出往往伴隨著投資回報的降低。

項目退出難,項目IPO退出更難。

科創板的推出,能否為市場帶來新的變化也是未知。

怎麽辦?

國內本土私募股權投資誕生至今,VC/PE行業已有將近20年的歷史。如果20年後回頭看,大家現在不過處在一個非常初期的階段,這些困難和窘境在所難免。

對比全球VC/PE市場,美國和歐洲市場相對成熟。

Pitchbook數據顯示,美國PE基金的第一大退出路徑是通過PE二級市場接盤(S基金),第二是通過並購退出,最後才IPO。IPO退出的佔比僅在5%左右,而國內VC/PE基金將近一半以上的項目都在尋求IPO退出。

美國VC基金的退出路徑中,IPO同樣也佔的比例很少,並購和杠杆性收購佔大比例。

就PE二級市場來看,海外市場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所創造的價值越來越被投資人所認可。投中研究院數據表明,2008年後,S基金淨回報倍數中位數和淨IRR中位數明顯高於其他私募基金,2008-2017年全球S基金募集完成規模達2160億美元。

國內市場S基金的發展不足十年,僅處於市場摸索的階段,國內S基金的募集數量和募集規模不及國外的十分之一。

未來,我們在PE二級市場這一大退出渠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就海外並購市場來看,美國大型並購基金多一些,歐洲中小並購基金多,整體上是七成在做並購型基金,三成在管成長型基金。這個數據在國內恰恰相反,大家更青睞於成長型項目。

去年,A股IPO不順暢的情況下,國內並購市場相對活躍了很多。此外,去年國內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嚴重,不少有實力的管理人開始通過並購等途徑控股上市公司,來實現其體系內產業資源的整合。目前,一級市場項目估值逐步理性回歸,管理人在價格和保障條款等方面議價能力大大提升,產業間進一步整合的交易成本更是降低。

這些足以讓我們相信,未來並購退出的優勢會越發凸顯出來。

畢竟,這個行業還很年輕,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文/杜夢蝶 來源/投中網旗下偏見實驗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