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幣基金轉捩點時刻:超七成GP機構或將離場?

進入2019年以來,一些PE/VC機構從北京CBD、上海陸家嘴的5A級辦公大樓悄然搬離,雙創熱潮時進入投資行業的互聯網高管、明星分析師、知名媒體人也黯然離場。

“很多基金账上已經沒錢了,團隊就等著從投過的項目裡退出來再清算。有的基金靠做通道業務活著,有的則由直投轉做FA業務,或者介入實體業務,為基金公司賺取更多的現金流。”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告訴記者。

2018年10月,基金業協會私募基金總管理規模出現2015年以來的首次出現下降;獨角獸成了困獸,投資機構頭破血流搶來的項目,到最後成了燙手的山芋。

這一年對中小基金管理機構來說尤其不美好,新基金遲遲不能如期完成募集不說,之前投下去的項目也接連融資受阻。

“股權投資行業的高增長階段已經結束,另類投資行業早就已處於下行周期。今年開始我們也將看到真正意義的GP破產。”諾承投資董事總經理曹龍認為。

沒有人再懷疑股權投資的“一九格局”,過七成的GP機構將離場成為新共識。也有人說,頭部的10%留下就夠了。

馬太效應加劇

2018年以來,PE/VC行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劇,頭部效應不僅繼續出現的投資交易上,也顯現在新基金募集中。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繼2018年大鉦投資、基石資本、達晨創投、元禾控股、國科嘉和領跑人民幣基金募集,多家機構的更大體量新資金募集已在進行中。

“資管新規的影響下,社會化資金出不來、機構資本只會向頭部集中。2018年還能夠募集到10億元以上資金的人民幣GP也就十幾二十家。”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告訴記者。

在李家慶看來,人民幣基金募資難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資金供給的團隊,而是部分GP基金回報不佳、讓基金出資人群體失去信心。行業裡大多數的資金沒有回來,這種情況不僅會在2018年出現,未來的三年仍會持續。

“現在市場上還有1萬多家GP、十幾萬從業人員,PE/VC行業不需要那麽多機構和那麽多錢。過去的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差以及非市場化因素給了一些機構套利的機會,結果導致某種程度的全民PE熱。這個行業需要的是真正專業的從業者拿聰明錢去尋找投資價值。”前海母基金執行董事李雷認為。

多位信源觀察認為,2008年前後成立的基金管理團隊中,到2018年底完成了三隻基金的募集和兩隻基金的退出的不超過20家。

頭部走向全周期

人民幣基金市場還在發生的是PE/VC機構在投資階段上的不斷擴張,和對優秀創業更多維支持。

從投資階段上看,基石投資、深創投、天圖資本等在過去10年中崛起的本土投資機構都已將疆界擴張到天使投資,相繼完成並購控股、PE、VC到天使投資的全階段布局。

對於這些探路者來說,早期投資是他們補充一級市場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能夠加強抵抗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將團隊在行業資源、管理能力上的積累更多用於基金的創業生態圈。

PE/VC機構向早期延展也與人民幣基金退出渠道的日趨多元化有關。在IPO上市以外,並購退出、老股轉讓的退出方式日趨成熟,緊鑼密鼓籌備中的科創板也成為整個行業的利好。

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分析認為,退出目前是人民幣基金面臨的比募資更為嚴峻的困難,也是VC/PE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IPO不暢的情況下,並購退出將成為主旋律。

“通過並購實現退出對投資機構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被並購企業有切實的核心價值,這對應的是投資人的項目判斷和投後服務能力。”麥星投資創始合夥人崔文立表示。

麥星投資曾通過並購的方式完成在噯呵、金蝶國際等多個項目的退出。2018年,公司還通過老股轉讓的方式完成了在大疆創新項目上的退出。

轉身還是關門

按照證券基金業協會的數據計算,截至2019年1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有超過85%的機構資金管理規模小於5億元。

在行業人士看來,5億元的管理規模是基金管理機構能否有存活的門檻。前述過八成的機構在回報不理想的情況下,離場將是普遍選擇。

“一半以上的GP都會遇到管理費吃緊的問題。很多基金已經出現在管理費無法支撐運營的問題,實繳資金不到位也在普遍發生。”曹龍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新基金潮時發生的是招聘潮,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後對應的是離職潮。對於曾經滿懷熱情加入投資領域的年輕人們來說,老闆沒說要解散團隊,可留下又有什麽意義呢。

“很多之前跟風進入PE/VC行業的資金和基金管理人正在離場,有的基金創始合夥人自掏腰包補上管理費的虧空,更多的是看不到未來的投資經理們黯然離場。”有受訪者表示。

積極的一面是,科創板的推出讓很多觀望中的基金管理人看到希望,對他們來說,科創板為快速成長的中國科技企業帶來新的舞台,也為股權投資機構帶了更為可期的新退出渠道。

前述文化產業投資人看到,很多過去以娛樂投資為主題的團隊,現在都是募新錢在去投消費、投教育了。科創板出來之後,很多人開始看技術創新類項目。

一線機構的合夥人們建議,科創板在長期的優勝劣汰後有望成為資本市場的有效補充,但投資機構也要謹慎對待、避免非理性追捧。

作者:趙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