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陵河是一條流淌著文化的河

一條金陵河,有數不清、說不盡的故事。金陵河畔寶貝不少,曾出土了網紋船形壺、鳥銜魚紋壺等許多先民遺珍,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金陵河兩岸,流傳著抗金將領愛國奮戰、泰伯奔吳仁義楷模等人文逸事;如今的金陵河風光秀美,引來黑鸛、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

作為渭河一條支流,金陵河是寶雞人熟知的“老朋友”,也是我們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文化之河。春暖花開季,我們不妨了解一下與金陵河有關的故事。

金陵河是一條流淌著文化的河

寶雞先民曾在此生活

金陵河是渭河最受寵的女兒,她不僅有著出眾的美貌,還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無數先民沿著金陵河起居生活,最終孕育出璀璨的文明。

金陵河兩岸土地肥美,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據記載,金陵河沿岸有金大堡、北首嶺、高家坪、王家堰、仝家崖、蔣家廟、姚家寨、葛河村、洪水溝等多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從這裡出土了無數文物,對研究當時先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中,金陵河畔的北首嶺遺址最為重要。北首嶺遺址位於寶雞市金台區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我國著名的史前文化遺址,也是先民生活過的地方。寶雞七千多年的歷史,是從這裡算起的。

從1958年8月到197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部門在北首嶺先後7次發掘,發掘面積4727平方米,發成屋屋遺址50座、墓葬451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經過考古研究推斷,北首嶺遺址中期遺存屬於半坡類型,下層為半坡類型的前身。北首嶺遺址下層類型的發現,為研究我國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北首嶺遺址出土的文物非常精美,都有十分突出的考古價值。比如網紋船形壺、鳥銜魚紋壺和陶塑人面像等都是著名的史前文化藝術珍品。

北首嶺遺址發現的文物和村落遺址,反映了當時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社會風尚,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器皿上的刻畫符號,反映出北首嶺先民已有一定程度的審美意識,補充了我國關於漢字的文獻記載,為漢字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在藝術方面,北首嶺遺址及出土文物也有著獨特的價值。

如果說北首嶺點亮了寶雞文明史,那麽金陵河就孕育了北首嶺。在金陵河的呵護下,以北首嶺為代表的眾多聚落,成為寶雞最早的居民生活區之一,讓寶雞從蠻荒走向文明,也讓寶雞的文化有了根源。

金陵河與金陵川的得名

寶雞人都知道金陵河,金陵河是因何而得名?南京曾稱金陵,金代帝王的陵墓也稱金陵,黃庭堅、汪元量曾作題為《金陵》的詩,但這些都與寶雞金陵河的得名無關。在老一輩寶雞人口中,金陵河縣功以下的川道叫金陵川,金陵河與金陵川的名字從哪來呢?

帶著這一疑問,記者翻閱清代達靈阿編著的《重修鳳翔府志》,裡面有金陵河記載:“金陵河:縣東五裡。源出吳山,自隴州固川入縣境,東南流入渭。”可見,清時已有金陵河的名字,但書中並沒有其得名由來。作為渭河的一級支流,金陵河牽引的目光不少。據民間傳說,宋兵與金兵在和尚原大戰,陣亡的金兵被運往渭河北岸的塬上埋葬,埋葬金兵的地方被稱為金陵塬。塬下的川道被稱為金陵川,那條流經金陵川的河流被稱為金陵河,金陵河由金陵川得名。

金陵河與金陵川的得名眾說不一。縣功人強克享生前對家鄉地域文化十分熱愛,且頗有研究,他曾自費編撰了一本《金陵雜錄》。強克享在書中寫到,北宋滅亡,南宋偏安南方150多年,整個關中包括岐、寶、鳳、隴等地由金國統治百餘年;南宋與金議和,南北以大散關為界。寶雞地區在大散關以北,是兩國邊防要衝,金國在寶雞駐扎的官署和軍隊很多,官兵中金人居多,他們遠離故土駐扎寶雞,死後就埋葬在寶雞一帶的塬上,金人陵墓區為金陵,塬下的川道便叫金陵川,河流便叫金陵河。強克享認為,為什麽現在金陵川和陵塬上見不到金人陵墓?這是因為歷史上金人與漢人是敵對關係,元朝、明朝都不可能明令保護金人的陵墓。經過數百年,金人陵墓已無影無蹤。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有人猜想金陵河的“金”可能實為“荊”,寶雞話中“金”與“荊”同音,吳山不遠處有座白荊山。有一種說法認為泰伯奔吳的“吳”其實是吳山一帶,《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的“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中的“荊”,也可以指一種灌木,表達荊棘、雜草的意思,說這裡是荒蠻之地。有人認為,“泰伯奔吳”裡的“荊蠻”“吳”可能是寶雞吳山一帶,由此推測金陵河的名字可能由荊水荊河演變而來。

其實,無論哪種傳說與推測,大致都在表達一種情緒,那就是寶雞人對金陵河的深厚感情和熱切關注。一座城市有水,便有靈氣,金陵河的水滋潤著沿河兩岸的田野,給沿岸的寶雞人帶來了水靈和豐腴,愛她念她思索她也在情理之中。

金陵河從哪裡發源?

金陵河是寶雞人最熟悉的渭河支流,它自北向南緩緩流淌,從金台區、渭濱區之間匯入渭河。許多市民在金陵河畔晨練、散步、欣賞美景,但金陵河的源頭到底在哪兒,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金陵河的源頭就在隴縣。

清乾隆五十年(1785)《寶雞縣志》載:“(金陵河)源出吳山,至隴州縣頭鎮與柴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溝入縣境,又南三十五裡至金陵店西折入渭。”民國十一年(1922)《寶雞縣志》載:“源出吳山左腋,至隴縣之縣功鎮與司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溝入縣境,又南入渭。”

沿著金陵河一路向北,溯源而上,過了縣功鎮以後,就有很多條支流,像掃帚一樣散開。其中司川河和北川河兩條支流較大,按照河流水量計算和判斷,北川河就是金陵河的上遊河源。

繼續向北,最終會來到陳倉區新街鎮與隴縣八渡鎮相接處,這裡以前叫“榮花樹”,現在屬於新街鎮老莊村。這裡的山溝裡,河道有兩三米寬,但河道中的水流卻很小,在河道盡頭,村民壘起一座小小的壩。在石頭與石頭的縫隙中,有幾道細細的水流,這些水流在不遠處匯成一片淺淺的水潭,這就是金陵河的水。周圍草木茂盛,野雞、松鼠等動物隨處可見,景色美麗極了。

但這裡還不是金陵河最初的源頭。繼續向隴縣方向走,到了八渡鎮趙家山南麓,這裡才算是真正的源頭。

金陵河從這裡開始,由一條涓涓細流,經過數十條大小河流共同匯集,最終成為一條寬闊的河流進入市區,映著藍天白雲,潤著紅花綠草,成為市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金陵河畔流傳的忠勇故事

提起南宋名將,吳玠吳璘的名氣比不上嶽飛、韓世忠以及張俊、劉光世等人。其實,在川陝前線,吳玠吳璘率軍抵抗金兵南下,守衛南宋在四川一帶的領土長達十多年,甚至讓金國名將、“四狼主”金兀術“割須”而逃;還有傳說,金陵河名稱的由來,也與吳玠吳璘與金兵抗爭有關。

吳氏兄弟二人出身軍旅之家,自幼習文修武,善於騎射。據記載,吳玠很早就從軍,在宋朝與西夏以及宋朝南征方臘的戰鬥中,作戰勇敢從而嶄露頭角,曾以百名騎兵斬首敵軍一百四十級。

北宋滅亡後,金與南宋開始了漫長的拉鋸戰。在東部地區的主戰場之外,寶雞一帶也成了爭奪的重點。

1131年,金軍兵分兩路,企圖在和尚原會師。吳玠利用有利地形,輪番攻擊先到達的烏魯折合所部。和尚原地區山谷路狹多石,馬不能行,金人無法發揮騎兵的優勢,只得舍馬步戰,結果宋軍大獲全勝。金軍初戰失利大為光火,金兀術召集各路人馬數萬人,架設浮橋跨過渭水,在寶雞一帶設置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所部對峙,大戰一觸即發。金軍向和尚原發起進攻,吳玠命諸將挑選精弓強弩,組成“駐隊矢”,輪番迭射,連發不絕,繁如雨注。隨後,吳玠挑選精兵切斷金軍糧道。金軍撤兵時,又遭宋軍伏擊,大敗,金兀術割須棄袍逃走。

這裡所說的和尚原,據考證就在市區通往鳳縣的沿線附近。從大散關往北,甚至還有當年留存下來的關隘、碉堡等軍事遺址。

也就是金與南宋在大散關、和尚原一帶進行爭奪戰的時候,據傳“金陵”的名字出現了。此役金軍大敗,金兵死傷無數。據民間傳說,金軍敗退後,死亡的金兵被埋在一條河邊的土塬上,於是大家便將這個土塬叫金陵塬,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陵塬,而在陵塬下的這條河,便成了金陵河。

吳氏兄弟守衛川蜀三十年之久,宋史評價道:“方富平之敗,秦鳳皆陷,金人一意睨蜀,東南之勢亦棘,微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直到現在川陝一帶還有許多吳氏兄弟的廟宇。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家旗 張瓊 李波

插畫:陳亮

編輯:都亞敏

審核:王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