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京:金陵一夢 千古情長

文/余柯嘉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石頭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公元229年,吳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上南京既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它屢遭災禍,卻屢屢從斷壁殘垣中重振繁華。朝代更迭,滄海桑田,從南京的文化氣度之中,卻永遠能感受到“包容”二字的重量。

南京以開闊的胸懷包容一切落寞,歷史上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這裡找到安慰。只要你願意,總會在這找到心靈棲息之地。

城東的“半山園”,位於南京市中山門北白塘,清溪路附近。它距城東七裡,距紫金山亦七裡,恰為半途,因此得名“半山”。

它曾作東晉謝安的故居,見證謝家大族的興盛衰亡,悲歡離合。而數百年後,它又見證了一代名臣王安石跌宕起伏的一生。任南京知府的勵精圖治,守孝的悲慟哀切,失意退隱的無奈與豁達,二十餘載歲月,南京與王安石,不可分割,最終成為他的埋骨之處。

而他與蘇軾的“愛恨情仇”,亦於南京一笑泯之。

金陵渡口,風塵仆仆的貶官蘇東坡探望大病初愈的前宰輔,卻見到了披蓑戴笠的王安石。二人在南京同遊山水、評詩論佛,相談甚歡。不問前嫌,不計朝堂之上的爭辯,蘇軾對王安石的治學與文采大加讚賞,在離開南京後的數月內,還不斷寫詩進行讚譽。而王安石也慨然歎曰:“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後來,王安石冒死為身陷“烏台詩案”的蘇軾辯護,蘇軾為王安石撰寫《王安石贈太傅製》。雖不複相見,卻惺惺相惜。也許正是金陵之清風,使人心境澄明,忘懷齟齬,唯見知己吧。

自古至今,南京的包容,還體現在文化上的開放,它總是含蓄的收斂自己的鋒芒,卻能在無聲的熏陶中把他者與本土結合,融匯為自己的新特色。

當年一部火遍全國的《金陵十三釵》,玉墨的吳言軟語,姑娘們抱著帶血的琵琶一起唱《秦淮景》的場景,可以說是最令人動容的畫面之一。

南京歷史隸屬吳地,母語也為吳語,雖然後期語言受到不同程度的同化和影響,但自古保留下的吳調小曲,被賦予南京內容,時代特色,直到今天在南京的街頭巷尾傳唱不休。去茶樓坐一坐,在悠揚婉轉中聆聽屬於南京的歷史聲音,也可以感受到金陵女子的溫婉柔情的魅力。

得益於其連貫東西的地理位置,南京也成為了中國南北歷史和文化的交匯點。

這一點從飲食上便可看出,作為蘇菜中的佼佼者—金陵菜,其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善用燉、燜、烤、煨等烹調方法,講究刀工,擅長火功,口味平和,鮮香酥嫩,其口味南北皆宜。

去看看夫子廟的大石壩街和湖南路的獅子橋,很多古老的南京小吃依然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喜好。鴨血粉絲、獅子頭、雞汁湯包、糕團、小籠包、煮乾絲、鹽水鴨、糖芋苗、東山老鵝·····其中既有北方菜系大氣平和,善烹海味,也包含了南方選料精細,菜味多樣的特色。

論古跡,因為戰亂多,所以南京很多古跡遺存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但傷痕也是它的生命。明城牆、明故宮遺址、中山陵、總統府、中山碼頭、浦口火車站、大報恩寺、雞鳴寺、玄武湖、秦淮河····每一處都承載著所有南京人永恆的歷史與記憶。

而南京雲錦、金陵折扇、南京木雕、金陵竹刻等,隨著南京對外交流的發展,不僅僅活躍在南京人的生活中,也逐漸走向世界,傳播著古老的中國文化。

南京的文化,有“和合包容”的力量,因此它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呈現出寬鬆、包容、多元的天氣,個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能被容許完全的發揮出來,這也使得南京文化不斷產生出新的生命。

而在這暢遊一番,會使人的心在厚重的歷史中找到歸屬感,留下獨特的文化記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