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帝陵先河:殷墟王陵遺址——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第一批考古學者在洹河河畔發現了距今三千多年商王陵墓群,命名為商代“王陵遺址”。這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開創了中國帝陵制度的先河。它的發現,奠定了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礎,確證了奴隸社會的存在,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作為華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遺址,殷墟王陵遺址被國際專家、學者讚譽為“第二個古埃及”,其價值可與世界七大奇跡相媲美。王陵遺址與洹水南岸的宮殿宗廟遺址一樣,不僅是殷墟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範圍。在這裡發現了13座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5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國之重器——司母戊鼎就出土於這裡,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正是因其重要價值,它與宮殿宗廟遺址得到了聯合國專家的高度評價,在2006年7月13日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領略它的神秘風采吧。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安陽市西北郊洹水北岸的侯家莊與武官村北的高地上。它與南面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與東面的洹北商城遙相呼應,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更好地保護商代王陵遺址,在原址上修建了王陵遺址保護區。一個塵封了3300年的殷商王朝將為我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再現當年輝煌與強盛。

王陵遺址東西長450米,南北寬250米,佔地約180畝。大約從1934年至今,在這裡共發現了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25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大墓約始建於商王武丁時期,而終於商王帝辛時期,前後營建長達255余年。當年發掘時踩出的一條土路,把遺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有大墓五座,西區八座(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大墓規模宏大,出土文物精美;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所以,學者們認為,這裡不僅是殷商時期的商王陵地,而且也是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因為當年發掘後這些大墓即被回填,為重現當年的盛大景象,在大墓原址分別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砂石標識、複原展示和揭露展示等方法,再現了當年王陵墓葬群的宏大場面。

從19世紀末甲骨文的發現到20世紀20年代的殷墟科學發掘,安陽在中國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已無可質疑。特別是小屯村一帶宮殿宗廟遺址的確認,更是激發了大家尋找商代王陵的興趣。大約在1933 年,侯家莊附近私人盜掘出三件形狀奇特、體積龐大的青銅器,消息不脛而走。正在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著名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之子)聽到了這個消息,並得知墓葬的位置大約靠近侯家莊、武官村一帶,於是便在五位年輕的考古學家(石璋如、劉耀——即著名考古學家尹達先生、祁延霈、胡福林——即著名甲骨學大師胡厚宣先生、尹煥章)的協助下開始第十次發掘。

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11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1000多座祭祀坑逐步露出地表。新中國成立後,又陸續發現了武官大墓、M260大墓和1000多座祭祀坑,從而使得王陵大墓的數量上升為13座(包括一座未完工的大墓),陪葬墓和祭祀坑的數量上升為2500多座。根據大墓的規模宏大,出土的器物(特別是青銅禮器)數量多而且製作精美、人祭人殉數量驚人而且普遍等現象,學者們認為這就是統治殷商王朝的最有權勢的商王家族墓葬。一個塵封3300多年、深埋黃泉之下的殷商王朝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一個文化寶庫轟然洞開。

王陵遺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有大墓八座,平面形製分別為:“亞”字形(四條墓道)、“中”字形(兩條墓道)、“甲”字形(一條墓道)。西區有大墓八座,其中七座都是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墓道為大墓所特有,由地表直通墓底,形成斜坡,有的墓道成台階狀。墓道內一般葬人牲或馬。墓室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面積由幾十平方米到幾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層台”,二層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內葬具有棺、槨和帳幄。墓室底部中心有“腰坑”,常見殉狗,也有殉人的。殉狗是為墓主人警戒,殉人似有奠基意義。這些都是為死者安居並保護其在陰曹地府不受侵害而設。在商代社會,祭祀是禮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大事,多數由國王親自主持。祭祀對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風雨、祖先、神鬼等等。

在王陵遺址發現的25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顯示了殷代奴隸的悲慘情景。把人強行處死後埋入坑內祭祀祖先,稱為人祭。人祭坑排列有序,分為若乾組,每組代表一次祭祀活動。有活埋的,有先處死後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為戰俘,也有一些是奴隸。

王陵的東區主要分布了五座大墓,分別是:M1400、M1443、M1129、武官大墓和M260。為了保護大墓不被進一步風化,現在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的方法來標識大墓的形狀。其中,M1400大墓為四條墓道,M1443、M1129、武官大墓為兩條墓道,M260為一條墓道。這些大墓均為南北走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都被多次盜掘。根據對盜坑及其遺物的分析,至少在漢代就發生了盜掘,而且很有可能早在周代就已經開始了盜墓。早期的盜墓者對墓室的位置判斷極其準確,往往在墓室的正中開掘一個圓形大盜坑,坑口緊貼墓室四壁,直達墓室底部。因此,王陵大墓無一逃過劫難。同時,東區發現了大量小型墓葬。這些墓葬除少數為陪葬墓外,大多屬於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主要祭祀場所。

武官村大墓縮小模型

武官村大墓

M260大墓位於殷墟王陵遺址東區,在1984年9月進行了正式考古發掘,聞名遐邇的司母戊大方鼎傳說1939年就出土於這裡。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M260大墓呈“甲”字形,有一條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狀,墓室為一長方形豎穴坑,深8.1米。墓室底有一腰坑,內有一人一狗一大玉戈和三枚貝幣。槨室南北長5.4米,東西寬4.1米,高2米。槨底由14塊寬22厘米,厚8厘米的木板鋪成,四壁每邊都由9根徑23厘米的圓木疊成。槨室四壁中部都發現有近似於方形坑穴,推測為盜洞。此墓已被盜六次,最早可能在周代就已開始。

大墓墓室填土中有6個個體的人骨,槨室填土內有5個個體人骨。在墓道填土內,有集中堆在一起的22個人頭骨。因該墓多次被盜掘,隻收集到一些小件器物,如銅泡、銅牛形飾、銅鏃、骨鏃、刻花骨匕、白陶片、玉飾等。在墓室西北角還發現了有8把木鍁,式樣與今天人們使用的並無不同。

M260大墓東側發現一座小型陪葬墓,因原址面積不足八平方米,所以原址回填。該墓中發現14人頭骨,6隻狗,和一個兒童的骨架。

M259墓葬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隨著墓主人的安葬,大墓以外的祭祀殺牲儀式也隨之進行。商王都會把人像牛、羊、豬等牲畜一樣供奉給祖先和神靈,這種制度被學者們稱為是人牲制度。由此形成的祭祀遺存通成稱為祭祀坑。祭祀時被殺的人牲絕大多數為戰俘,少數為奴隸。祭祀活動的日子長了,規模大了,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型公共祭祀場所。

在1976年,王陵大墓的周圍,共發現2500余座祭祀坑,目前僅僅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在圍牆南面的農田裡還分布著2000多座。為了避免風雨侵蝕,現在主要採用了地下封存、地表砂石標識、複原展示的方法進行展示。從平面關係來看,這些祭祀坑都是成組分布的。有的一坑一組,有的一排坑一組,有的數排坑一組。這些祭祀坑排列整齊的稱“排葬坑”,比較分散的稱為“散葬坑”。埋人的坑大多是長方形豎穴,坑內所埋人骨有全軀的,有身首分離的,也有無頭軀體。

另外,還有一種是方形坑,是專門埋葬人頭骨的。在祭祀場的複原展示中,嚴格遵循了這一規律。

人祭坑在祭祀坑中佔有絕大多數,其中僅1976年發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發現1178具人骨架。據不完全統計,殷墟甲骨文中有關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卜辭1992條,共用人牲1.4萬人。不僅如此,商王或貴族死後,還在大墓中用人殉葬,稱為人殉。人殉的數量,根據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少則1人,多則達200多人。像M1001大墓殉人就多達225人。

M1001大墓

殷人認為,人死,就是到陰間生活去了,所用之物和人世一樣,因而墓中就要殉葬許多應用物品。裝飾品隨身穿戴,禮器和生活用品放在棺槨之內,兵器、樂器和生產工具放置於棺槨之外,送殯的儀仗及馬車一般在墓道中,器物的陳設仿照墓主人生前的景象。大墓雖均被盜掘,但劫余之物仍可反映王室的豪華與奢侈。

商代王家陵園的發現與研究,讓我們了解到當年王陵大墓的規模和葬俗,隨葬品的數量與組合,人牲和人殉制度等一系列內容,充分證實了這裡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轉載自安陽殷墟景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