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香奈兒女士不喜歡,畢加索卻很喜歡,這位藝術家值得關注

瑪麗·勞倫辛《The Cobbs》

藝術家們常用繆斯女神來比喻給自己帶來靈感的女性,藝術成就之高與名望之重如勞倫辛也沒有逃脫這樣稱呼,在這種被冠之以男性藝術家之後的“美名”下,我們究竟是否真的在意過那些同樣為藝術、為生活而艱苦卓絕了一生的女性?瑪麗·勞倫辛,也許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

「先鋒藝術家勞倫辛」

自小學習繪畫,18歲進入巴黎安貝爾學院(Academie Humbert)學習油畫,瑪麗·勞倫辛(Marie Laurencin)從小便展現了過人的藝術天份。在學校裡,她與後來的野獸派大師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成為了好朋友,並經其介紹,認識了畢加索,成為了當時以男性藝術家為主的先鋒藝術流派的沙龍常客。

瑪麗·勞倫辛《自畫像》,1912年

說來,畢加索算半個媒人。勞倫辛與詩人兼評論家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的戀情便是由畢加索做中間人牽線搭橋的。也正是在這段關係中,勞倫辛得到了繆斯的稱呼。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多次表示,勞倫辛是他的繆斯女神。

左為瑪麗·勞倫辛;右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阿波利奈爾是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他在其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中創造了“超現實主義”這個詞,該劇也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戲劇的開山之作。

與勞倫辛類似的則是他並不幸福的家庭,阿波利奈爾的父親從未承認過他,而勞倫辛直到她父親過世後八年才知道了自己私生女的身世。

加入了當時諸多先鋒藝術團體的勞倫辛結識了費爾南德·奧利維爾(Fernande Olivier)、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等人,並接觸到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藝術思潮,如立體派及野獸派。更為重要的是,勞倫辛把這些朋友都畫進了自己的畫中,這在藝術史學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瑪麗·勞倫辛《Les deux s?urs au violoncelle》,油畫,117×89cm,約1913年

勞倫辛曾出售的作品《Group of Artists》(1908年)中就包括了阿波利奈爾、畢加索和他的情婦費爾南德·奧利維爾。1909年,她繪製了更大尺幅的藝術家群像《Apollinaire and His Friends》,並在其中增加了自己的新朋友,詩人Marguerite Gillot和Maurice Cremnitz,這件畫作則贈予了她的藝術伴侶和情人阿波利奈爾。

瑪麗·勞倫辛《Group of Artists》,1908年,左起:Picasso、Laurencin、Apollinaire、Fernande Olivier

瑪麗·勞倫辛《Apollinaire and His Friends》,油畫,130×194cm,1909年

=========

「藝術風格」

勞倫辛的作品雖然受到了來自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喬治·布拉克的深刻影響,但她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徵,可以說是成功創造了一種“極女性化”的抽象方法。她喜歡將物體分成單獨的顏色,經常使用的如玫瑰色、淡紫色、藍色、灰色,一來達到了簡化平面的目的,二來給人一種柔和而夢幻的感覺。

瑪麗·勞倫辛《de marcelle dormoy》

勞倫辛一生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蕭條,但這些都沒有進入到她的藝術中,她的藝術世界一直沒變,一如她一直保存的那封少女時期收到的阿波利奈爾的情書一般,一切都如夢如幻、美好如初。

瑪麗·勞倫辛《Cecilia de Madrazo and the Dog Coco》,1915 年

阿波利奈爾一直希望勞倫辛能成為一名頂級的立體主義畫家,但勞倫辛直到去世,最悲怒認可的身份都是一位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肖像畫家。

瑪麗·勞倫辛《femme aux tulipes》,1936年

瑪麗·勞倫辛的畫作,1930年

=========

「豐富卻多舛的生活」

與阿波利奈爾相戀期間,勞倫辛嘗試了很多事業。比如,這一時期她開始嘗試詩歌創作,她曾出版兩首詩:《Hier》(昨天)和《Présent》(今天);她還設計過插圖,勞倫辛一生先後為80多本書創作了插圖,其中最著名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

瑪麗·勞倫辛為《愛麗絲夢遊仙境》創作的插圖

1913年可能是勞倫辛度過的最艱難的一年,她先是與阿波利奈爾結束了情侶關係,接著又失去了照料自己多年的母親。輪番打擊之下,一直獨立經營自己事業的勞倫辛開始與藝術品商人保羅·羅森博格(Paul Rosenberg)合作,羅森博格同時還經營著馬蒂斯、畢加索等藝術家。

瑪麗·勞倫辛《自畫像》,1912年

艱苦度日一年後,勞倫辛選擇了與一位德國男爵結婚。不久,一戰爆發,夫婦二人逃亡西班牙,後來又去往德國。在此期間,勞倫辛依然與抽象藝術家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立體主義大師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等保持了緊密聯繫,她甚至為畢卡比亞的作品寫了一些詩歌。

瑪麗·勞倫辛《The Fan》,約1919年

瑪麗·勞倫辛《Women with a Dog》,油畫,80×100cm,約1925年

一戰中,阿波利奈爾因感染流感去世,得知消息後的勞倫辛萬分悲痛,在此三年後創作銳減。直到1921年,流亡到巴黎的她才算是又開始了藝術創作。我們不知道當初他們為何要分開,但他們可能從未放下過對方。

重拾藝術創作的勞倫辛與男爵離了婚,開啟了她整個藝術生涯中創作最為激烈的時期。大量的創作使她在這一時期積攢了極盛的名望,並獲得了與當時諸多品牌的合作機會,眾多訂單也使得她維持了較為優渥的生活。

瑪麗·勞倫辛《Huile sur toile》,114.7×162.3cm,1925年

勞倫辛與品牌合作最為著名的一次是香奈兒,儘管香奈兒女士在她完成後並不認可她的藝術,但勞倫辛的身價卻是水漲船高。這次合作之前的20年,勞倫辛是藝術先鋒派中少有的女性藝術家;而之後,她成為了少數擁有與男性藝術家同等身價的女藝術家。

瑪麗·勞倫辛《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Chanel》

瑪麗·勞倫辛《玫瑰女孩》,1930年

=========

「退出藝術界,回過日常生活」

相對寬裕的生活持續了近20年,在她早年生活的回憶詩集《Le Carnet des nuits》出版後,勞倫辛退出了藝術圈。一生無兒無女的勞倫辛收養了自己女仆的女兒Suzanne Moreau,人生已進花甲,這位女藝術家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瑪麗·勞倫辛《Three Young Women》,約1935年

可好景不長,德法再掀戰端,戰亂使得她又過了大約十年的背井離鄉生活。直到1956年,勞倫辛結束了她並不擁有太多快樂的人生,最終長眠於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手持白玫瑰,及阿波利奈爾的情書。

百年之後,瑪麗勞倫辛博物館在日本成立,博物館的創辦人Masahiro Takano多年來收集了眾多勞倫辛的作品,博物館因此保存有500多件作品及相關資料。勞倫辛終其一生維護的藝術世界第一次得以完整地展現給了全世界的觀眾。

瑪麗·勞倫辛《Tête de femme》,34.8×26.8cm,1909年

[編輯、文/劉家嘉]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