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早的純抽象繪畫是如何誕生的?

立體主義在上世紀初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隨後許多藝術家開始在其基礎上做出更進一步的藝術探索。除了後立體主義之外,還有許多分支。而俄耳甫斯主義無疑是其中最具詩意的藝術流派,以羅伯特·德勞內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的創作,更被認為是最早的純抽象繪畫。

=========

它為何以神話命名?」

俄耳甫斯主義(Orphism),是立體派發展到1913年之後開始出現的一些新的藝術探索趨勢。在當時從立體派發展出來的諸多流派中,俄耳甫斯主義以其抽象化的結構和對色彩本身的探究,與其它藝術趨向拉開了距離。若想快速辨別何種畫作是出自俄耳甫斯主義的藝術家之手,只需觀察畫面中那些由無比鮮豔的色彩構成的幾何圖形便可初步定奪。

俄耳甫斯主義繪畫

實際上,“俄耳甫斯”來自於古希臘的一則神話。他是詩歌與音樂之神,與生俱來便具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琴聲一直被譽為是“抒情”的象徵。在神話中,俄耳甫斯的妻子歐律狄刻不幸被蛇咬死,痛不欲生的他冒死前往地獄找尋愛妻。俄耳甫斯的歌聲感動了地獄之神,答應讓他的妻子重回人間。但他必須做到:在妻子回到人間前決不能回頭看她,否則她將永遠死去。

《俄耳甫斯的裡拉琴》,約1898年

漫長的路途中,妻子為俄耳甫斯毫無緣由得不理不會而十分憂愁,便不斷發問和抱怨。在最後時刻,妻子的崩潰令他終於一時忘記了囑咐,他回頭擁抱她;而此時,歐律狄刻卻永遠地消失了。後來,俄耳甫斯孤獨地生活並死去。死後,他的頭顱隨著大海漂到了列斯波斯島,後來這裡便成為了抒情詩歌的故鄉。

《俄耳甫斯的挽歌》,1896年

那麽,究竟是哪位極具想象力的人,將這則古老的神話與當時最新的藝術流派聯繫在一起?他是該畫派的創始人嗎?

這位借用“俄耳甫斯”的象徵意義,將畫派冠以“俄耳甫斯主義”名字的,並非該畫派的代表畫家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實際上,這是出自著名法國作家、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創始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之手。

羅伯特·德勞內《Relief-disques》,55.2×96.8cm,1936年

阿波利奈爾將“俄耳甫斯”這則古希臘神話的詩意內涵,作為對該畫派藝術探索本質的象徵。他尤為讚賞德勞內的繪畫,還曾這樣誇讚道:“在純繪畫和純詩歌中的高明語言,其實是極其相似的。俄耳甫斯的統治就要開始了!”

索尼婭·德勞內作品

羅伯特·德勞內作品

俄耳甫斯主義藝術家在描繪畫面時,並不會依靠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模樣去描摹或轉譯,而是完全由藝術家本人去創造全新的元素和構成。這些畫作,實際上在於捕捉光線的真實性,而這種真實性也就是眼睛對色彩的純粹感覺。這些繪畫充分發揮了色彩的絕對感染力,讓色彩來制定一切形式。除此以外,俄耳甫斯主義還十分強調創造的愉悅感,以及視覺繪畫與音樂之間的密切聯繫。

羅伯特·德勞內《Rythme sans fin》,石版畫

當時,阿波利奈爾這樣去定義它:“俄耳甫斯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必須給人一種純粹的審美樂趣,一種清晰而明確的結構,同時還要具有崇高的含義。這才是純藝術的主題!”

羅伯特·德勞內作品

就這樣,阿波利奈爾的理論與德勞內的繪畫共同造就了一支屬於“純藝術”和“詩性”的藝術流派。雖然短暫,卻仍在立體主義的“池塘”中泛起漣漪,更在後世掀起了“抽象繪畫”的層層波瀾。

索尼婭·德勞內《Prismeselectriques》,1914年

=========

德勞內的畫從何而來?

法國畫家羅伯特·德勞內出生於1885年,隨後於1904年前後開始了繪畫生涯。他嘗試在繪畫中以抽象的形式和色彩為主題,是最早創作純抽象繪畫的畫家之一。

羅伯特·德勞內《自畫像》

德勞內在經歷了立體主義時期之後,開始了與色彩理論和幾何構成有關的藝術實踐。他是勃拉克和畢加索的追隨者,在這些立體主義大師的藝術實踐中進行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探索。也正是由於其藝術線索是從立體主義中而來,俄耳甫斯主義也被稱為“俄耳甫斯立體主義”(Orphic Cubism)。

羅伯特·德勞內《Circular Forms》,1912-1913年

除立體主義以外,德勞內畫作中的諸多探索還以19世紀末法國的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的色彩理論和實踐為理論來源,這也就是以修拉和西涅克為代表的藝術家們對色彩的實踐成果。

羅伯特·德勞內《Hélice et rythme》,72×83cm,1937年

這裡的新印象主義,正是人們熟知的點彩派,也被稱為分割主義,是受到謝弗勒的《色彩的並存對比法則》中色彩混合的理論,和美國物理學家魯特的《現代色彩學》、布朗的《繪畫藝術的法則》等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各種理論影響結合形成。

修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保羅·西涅克作品

就這樣,以前輩藝術家們對色彩的實踐和立體主義繪畫的構成作為經驗,德勞內漸漸摸索出自己對藝術的認知。這些著作和繪畫都令德勞內最終將光與色作為了繪畫的主要目標。他把光分解為彩虹七色,並以一種獨特的方法將它們重新組合,最終把那時面臨“危機”的繪畫帶到了純抽象的廣闊天地中。

羅伯特·德勞內《Saint Séverin No.5 Der Regenbogen》,60.8×40.8cm,1909-1910年

回溯到1910年,剛剛婚後的德勞內還在創作埃菲爾鐵塔系列。在這些作品中,他將支離破碎的立體派構成與豐富的色彩相結合,但還能看到許多的立體主義痕跡在其中。

羅伯特·德勞內《Eiffel Tower》,126.4×92.8cm,1909年

羅伯特·德勞內《Eiffel Tower》

1910-1911年之間,德勞內在他的作品《Windows on the City no.4》中,就運用點彩派的色點創造出一個如萬花筒般的世界。這幅作品也被認為是現代繪畫中的第一件抽象作品。

羅伯特·德勞內《Windows on the City no.3》,79×64.5cm,1912年

羅伯特·德勞內《Windows on the City》,40×46cm,1912年

這些畫作中無比絢爛的色彩,沒有一絲一毫是源於自然,而是由色彩自身組成的一種幾何圖樣。1912年,德勞內得出了他的結論——色彩的抽象與對自然的觀察僅有著極其微小的關係。在此之後,這樣的認知也引領他從寫實徹底轉向了抽象。

羅伯特·德勞內《Le Premier Disque》,1912年

德勞內無疑在繪畫過程中首次賦予了色彩以最至高無上的地位,他曾說:“色彩本身就是形式和主題”。他也曾像修拉與西涅克一樣認真研讀過謝弗勒(Michel Eugene chevreul)關於色彩學的著作,再從塞尚、勃拉克、畢加索的藝術中繼續追根溯源。

羅伯特·德勞內《Windows Open Simultaneously》,1912年

其畫作在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他首次撇下了千百年來繪畫一直帶有的“母題”,而依靠將光譜本身轉化成幾何的色彩構成,來達到純粹的理想畫面。

=========

德勞內背後的才女?

羅伯特·德勞內在藝術上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妻子索尼婭(So年 Delaunay)多年來對他的啟發。索尼婭本身也是一位極具才華的女子,也曾創作過許多俄耳甫斯主義的繪畫;除此之外,她還將藝術的思考涉足到拚貼、家居和服裝設計等領域當中。

羅伯特·德勞內的妻子(So年 Delaunay)

實際上,在1910年嫁給德勞內之後,她幾乎完全放棄了繪畫。原因是在當時的社會,女性的才華更容易受到忽視,而婚後的她意識到德勞內的創造力實際上並不及她。若想要成就自己的丈夫,她就必須退居二線,成為他背後的那個女人。

索尼婭·德勞內的俄耳甫斯主義服裝設計

於是,索尼婭選擇不再畫畫了。事實上,直到丈夫德勞內在1941年去世後的十年之內,她都幾乎都很少作畫。但才華並沒有因此而徹底埋沒,索尼婭另辟蹊徑,將自己的色彩天賦應用在了紡織品、服裝設計等實用藝術領域。就連夫婦二人去夜店跳舞,都會穿著索尼婭設計的服飾。

索尼婭·德勞內的俄耳甫斯主義服裝設計與今日設計領域中的運用

索尼婭無疑是才華滿溢的,她甚至還把家也變成了色彩的實驗空間。她在每塊牆壁上塗畫著自己調配並命名的新色彩——往往不久後,德勞內的繪畫中便也出現了這些全新的且具有鮮明對比的色彩與畫面。

索尼婭·德勞內(最右)

索尼婭·德勞內《Syncopated Rythmn》,1967年

直到上世紀50年代,也就是在德勞內去世十幾年以後,索尼婭才終於再次拿起畫筆。那時,她的畫風彰顯出另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強烈感。熬過了戰爭的痛苦,又經歷了人生的種種,依舊沒有熄滅她心底的藝術火種。索尼婭幾乎每天都在創作,反覆描繪著那些抽象而鮮豔的圓圈,創作了諸多炫目的抽象畫作。

索尼婭·德勞內《Rythme couleur 1076s de Lille》,1939年

索尼婭·德勞內作品

當然,在索尼婭再次創作這些鮮豔的抽象畫作時,德勞內已經離開人世很久了,俄耳甫斯主義更是早在1914年,因阿波利奈爾和德勞內無法再就該主義的原則和宗旨達成共識而結束。但索尼婭隨後為世界留下的這些畫作,再次延續了這個極具詩意的藝術流派所帶來的精彩。

羅伯特·德勞內《Tall Portuguese Woman》,1916年

當初,20世紀初的繪畫在攝影技術日益成熟的情形下遭遇瓶頸,但卻逐漸在抽象的國度裡“絕處逢生”。以羅伯特·德勞內與索尼婭·德勞內為代表的俄耳甫斯主義繪畫,讓立體主義進一步轉化為了最純粹的色彩感官。繪畫終於不再只能被物象左右,而開始自由地在抽象中變幻萬千。

羅伯特·德勞內作品

羅伯特·德勞內《Circular Forms》

德勞內晚年時,曾將自己的畫作稱作是“抽象繪畫決定性和公開性的宣言”。無疑,後世的藝術發展足以證明,俄耳甫斯主義的繪畫正是這樣一種存在。

[編輯、文/張婧雅]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