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饞哭中國人的他,又拍了部9.4分的下飯極品



1905電影網專稿 自上周以來,小電君的朋友圈時不時傳來陣陣鬼哭狼嚎,越夜越活躍,這並不是在過萬聖節,而是全國最會挑逗人的吃貨,又拍了部下飯極品——《風味人間》。

 

三小時播放量破億,剛播兩集就已飆到豆瓣9.4,不為別的,只因為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帶來的原汁原味。


《風味人間》豆瓣評分截圖

 

想當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收割了無數的口水和淚水,走胃也走心,顛覆了大眾對於美食紀錄片的觀感。後來這塊招牌離了陳曉卿,第三季品質斷崖式下跌,口碑被前兩季甩出18條街。


《舌尖上的中國》豆瓣評分截圖

 

如今《舌尖1&2》的總導演陳曉卿攜手解說李立巨集,配樂阿鯤重出江湖,還是行雲流水的配方,還是口舌生津的味道,不少網友表示這才是真正的《舌尖3》。

 

就拿片頭來說,狂轟濫炸的美食暴擊,最後鏡頭落在一輪圓月,月亮一轉,變成了香酥可人的生煎包,簡直和《舌尖》肉山水墨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集《山海之間》,不玩虛的,全是硬菜,上山下海大魚大肉,一個特寫就勝過萬千台詞,看得人食指大動,酣暢淋漓。



現宰的羔羊肉,直接放到清水裡煮,隨便加點調料,熟了出鍋抓著吃就行,如果不備零食,100%會被饞到咬手。



成年的羯羊肉,切塊放進奶捅,內部添加高溫的卵石炙烤,桶外部高火,內外同時加熱,使得羊肉汁水豐盈,香味奇異。



太湖的大閘蟹,拆拆卸卸,用蟹殼托著蟹粉烤成的酥皮蟹,小火烤製,酥皮慢慢膨脹,蟹肉清甜酥軟。



一隻雌蟹才幾輛蟹黃?一隻雄蟹才多少蟹膏?全部剃掉,小火熬成禿黃油,味道足夠美味,不需要再多添其他小料增添,只需要加一些魚露和鹽就好。



熬至一段時間之後,將半成品倒入白米飯,再加入薑絲、香醋,耐心攪拌,膏黃榨出的油順著粒粒米飯流進其中,仿佛一口咬下去都是秋天的燦爛。



大魚大肉看膩了?這裡還有幾近絕版的“限量美味”——碾轉。


何為“碾轉”?

 

這可是張愛玲一輩子都沒吃上,多年後在大洋彼岸都念念不忘的美味,她曾在《談吃與畫餅充饑》中寫到:

 

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轉”,是從前田上來人帶來的青色的麥粒,還沒熟。我太五穀不分,無法想象,隻聯想到“青禾”……我一想起來就腦子裡一片混亂,我始姑的話根本沒聽清楚,只聽見下在一鍋滾水裡,滿鍋的小綠點子團團急轉——因此叫“粘粘轉”,吃起來有一股清香……出“粘粘轉”的田地也不知是賣了還是分家沒分到,還是這樣東西已經失傳了。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無為洲,這富於哲學意昧與詩意的地名容易記。大麥面子此後也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現。

 

這麽罕見的東西竟然在《風味人間》被還原了出來。



所謂“碾轉”,就是未成熟的小麥,當整個田野的小麥都嫩得能掐出水,采上一捆帶回家,磨成面條條,清甜可口,可爆炒,可涼拌,是夏季限定的美味。


 

從新疆到內蒙、夏末到寒冬,看似五花八門的美食,只是當地人“平平無奇”的口糧,更是順應地域、時令變化而產生的結果。

 

雖然看起來和《舌尖》很像,但《風味人間》絕不僅僅是一個《舌尖3》那麽簡單。

 

首先是走的更遠。這一次陳曉卿的團隊跑遍了全球六大洲二十多個地區,將視野跨出中國,一方面是想體現出專注於食物的初心;另一方面,透過食物展現不同地域文化的題旨更無掩飾地凸顯了。


比如同是醃製風乾下的火腿,西班牙火腿製作流程嚴謹科學,溫度、水分,甚至每一條火腿的朝向,都有規定。



吃的時候也頗有儀式感,需要吉他手彈著弗拉門戈,切片師挑刀片火腿,聽他講解西班牙歷史或是火腿類型,像劍客一樣,用利刃切下薄薄的一片,如欣賞藝術品般同美酒共享。



而中國的皖南火腿卻講究祖傳秘方,鹽分、晾曬均依經驗行事。



待時機成熟後,吃的時候更有“因地製宜”的想象力,滴油適合燉湯、中方適合起鮮、火踵適合切分,上方適合主菜,中國的火腿更像是廚房裡的萬能武器。



還有就是拍的更美,美食部分的鏡頭一如既往的細節飽滿,活色生香,仿佛隔著螢幕都能聞到香味。



《風味人間》這次還用了航拍、顯微鏡、高速攝影、延時攝影、水下攝影等等多角度多手法,從內到外透露著“不差錢”的氣息。

 

最精彩的是第一集裡的少年鏢魚,簡直拍出了電影才有的熱血大片感。



在洶湧澎拜的大海特寫下,少年站在伸出船頭的鏢台,雙膝下彎,腰直,雙手舉鏢,勾起了深藏於人類基因中的野性和狩獵本能。



鏢魚時畫面水上水下切換,讓人看到鬥爭的雙方。



擲中魚的一刹,箭出身彎,慢動作加持,充滿力量和美感,簡直打破了小小的螢幕,一下子擊中了螢幕外的觀眾。



除此之外,《風味人間》還用了大量顯微攝影,讓人可以窺探食材內部各種微妙地變化,不僅告訴你這東西好吃,還告訴你為什麽好吃,怎麽好吃。

 

比如前面說到的火腿醃製,鹽粒是怎麽慢慢滲透進肉裡,最後又是怎麽風乾結晶的,全都拍給你看。



寒冷氣象下,馬肉是怎麽風乾的,冰花的生長過程也拍給你看。



由於這一次的視野拓展到全球,高空航拍,山川湖海,平原丘陵,用拍《地球脈動》的標準去拍美食記錄片,每一幀都能做桌面,賞心悅目。



眼饞心饞,只是美食紀錄片的初級境界,陳曉卿團隊的野心向來不止於此。當年的《舌尖》以美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講述小人物的命運和家庭的成長,繼而關聯到國家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大開大合,又細致入微。


這部《風味人間》削弱了之前強加的人文色彩,把鏡頭還給美食美景,並沒有加上更多的議論抒情,力求還原食物本真的風味。但也因此,有不少人吐槽《風味人間》的結構松散,人文內涵不夠深刻。


《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沒有用文案說出來並不代表沒有內涵,其實《風味人間》裡隱藏了很多沒有點破的社會現狀。


比如第一集裡被荷蘭人當成入侵物種不會吃的大閘蟹,近兩年也開始捕撈販賣,無疑是移民歐洲的華人群體,帶動海外大閘蟹市場的消費,中華美食文化強力輸出的寫照。


《風味人間》劇照


台灣成功港的鏢魚父子,用著對海洋傷害最小,對技藝要求最高的鏢魚手藝,卻要仰仗天色,收獲不多,暗喻了海洋產業的過度捕撈,和自然氣候變化對傳統漁捕魚業的影響。


還有碾轉青禾和洋芋團團的製作過程,兩個場景都是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隱含著如今鄉土社會,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寂寥背景。


《風味人間》劇照


生活的艱辛,命運的漂泊,人情的冷暖,如同影影綽綽的霧氣環繞在紀錄片裡,點到為止,並沒有點破。這個平衡極難掌握,畢竟人物和故事多了容易喧賓奪主,搶了美食的風頭,這也是之前換了人馬的《舌尖3》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導演陳曉卿


沈巨集非曾經為陳曉卿《至味在人間》寫的序中說道:為什麽他的嘴裡常含口水,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不同地域的人們,品味不同,文化有異,但是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美食和美好的無限追求。所以陳曉卿的美食紀錄片從來都不是解餓,而是更多地充盈了人們日漸疲乏的內心。

 

所謂人間風味,其實就是煙火氣。

 

這個煙火氣是鏢魚少年擲出的鐵叉,是狩獵本能裡的原始力量。


 

這個煙火氣也是采筍夫婦身著的蓑衣,是東方文化下的詩情畫意。


 

這個煙火氣更是碾禾爺孫相識的一笑,是傳統生活中的淡淡鄉愁。


 

汪曾祺先生曾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炊煙美食,是附麗在平凡生活背後,人與情的凝結。

 

人間若無你,何來有風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