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舌尖系列”數據分析:黃與紅是佔據主要比例的食物顏色

2018年10月底,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上線騰訊視頻。一道道美食再度勾起了中國觀眾對於華夏飲食文化的濃厚興趣,掀起了再一波的“舌尖熱”、“美食熱”。

“舌尖”系列作為中國最成功的美食紀錄片,從第一部的爆紅,到第二部的成熟,到第三部主創團隊的徹底更換,評分暴跌,再到目前《風味人間》的重新推出。每一部都在中國引起了現象級的關注與討論。

但是我們無意雲眾人所雲,我們要看看,這近千分鐘的影像背後究竟包含著怎樣的食與人,物與情?

全文字數:2161字

閱讀時間:7分鐘

這有一張中華美食地圖請你查收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也有一千個“中國味道”。但是誰才是“舌尖”系列pick的“中國味道”呢?(注:因“舌尖”三主創團隊更換問題,本處及下文“舌尖系列”均指舌尖一二,不包括舌尖三。)

下圖中圓點表明食物(“舌尖”一二出現)所出現的地區,圓點顏色表明該地美食的密集程度,移動到該點可查看具體食物名稱。

舌尖一、二總計出現近三百款中華美食,腳步遍及33個省級行政區域, 91座城市,其中既包括珍稀原始的食材,也包括普通大眾的菜品,在總體素材上實現了“兼容並包,兼收並蓄”。但似乎美食也愛“組團出道”,廣州、上海、杭州、揚州成為了“舌尖”美食明星們最愛的四大“組團出道”地。美食之都廣州更是毫無疑問地名列榜首。此外江浙一帶也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寶地。

食“好味”還是食“好美”?

中國人對食物的偏好和鑽研是舉世聞名的,人們不僅追求食物種類自身的豐富多樣,而且也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舌尖上的中國》作為近年來中國最優秀的美食人文紀錄片,在如何表現食物的手法上,正是從“色”“香”“味”的角度,生動展現中國的食物,以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文化。

從“色”字擺在最首位可以看出色彩搭配在烹飪飲食過程中的重要性。根據我們將紀錄片中300余種食物進行抽色顯示,黃與紅成為佔據主要比例的食物顏色。

黃色和紅色作為主體色調,可以很好地增進食欲。綠色則代表著自然、鮮活,有利於穩定心情和舒緩緊張的情緒。黑色食物可以保護身心,令人沉著自信。白色擁有很強的能量,能夠引導出生命的基本原動力,有助於激發人的創意和積極的想法。

而至於黃與紅成為主色調這一客觀結果,是由食材和烹飪方法所決定,而非人為能夠選擇:

一是利用食物自身的自然色彩導致黃與紅成為主色調。

二是由於調料的顏色而加色。油是烹飪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幾乎任何一種食材進過油的洗淋過後,都會“染上”油的顏色,便是黃色。食物在烹任過程中運用各種調味料來增加食物的色澤,比如利用醬油、辣醬等可以烹製出色澤紅豔或黝黑的菜品。

中國傳統民間色彩“五色觀”的形成是繼承遠古人類對單色崇拜,結合中國人自己的宇宙觀——“陰陽五行說”,並與構成世界的其他要素:季節、方位、五髒、五味、五氣逐漸發展而來的。“五行”的順序是水、火、木、金、土,在“五色觀”中相對應的則是黑、赤、青、白、黃。五色為色彩本源之色,是最純淨的顏色。故有“五行結合生百物,五色結合生白色” 。

何謂美食?色、香、味俱全,在我們的日常表達習慣中,色居然超過味,成為了我們衡量美食的一號標準。這樣看來,人人都是“顏控”無疑了。可轉念一想,要是果真如此,“臭豆腐”這樣美食界的“矮矬窮”又是如何實現屌絲逆襲化身大眾情人的呢?為了一探究竟,小編冒著熬瞎雙眼的危險,製作了如下色卡。

色卡說明:我們將每一集中注有食物名稱的美食的截圖進行模糊化處理,提取一個主要顏色來代表該美食。色卡每一行是《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每一集的美食顏色色塊,前七行是第一季美食色卡,後七行是第二季美食色卡。色卡中顏色色塊排列的順序是紀錄片中美食出現的先後順序。

從色卡中不難看出,舌尖1的顏色明顯要比舌尖2的顏色更加明亮、豔麗,究其原因是因為舌尖1所呈現的最終菜品大部分由專業廚師製作,食物配色更加專業,拍攝場地也更加明亮便利。舌尖2的大部分最終菜品則是我們所謂的“農家菜”,既無擺盤,更無配色。同時農家廚房煙熏火燎的,拍攝效果當然也會差得多。

但是舌尖2美食顏色的暗淡,並不會妨礙觀眾對於他們的喜愛,因為這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尋常但有煙火氣。下圖是我們將紀錄片中的食物的顏色呈現入RGB模式的三維圖中,不難看出,哪種顏色的食物更受中國人的青睞。

“好吃”的正確表達方式

說一個東西好吃你會怎麽說?嗯......我猜這是一道語文題。

“舌尖”系列一直擁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尤其是在描繪食物方面。通過對舌尖1、2中形容食物的形容詞進行統計,我們發現,“舌尖”系列的語言是極其豐富的,單個形容詞的最高詞頻只有4次,重復出現(大於等於兩次)的形容詞隻佔總量的10.4%,每個形容詞的平均使用次數只有1.14次,一部舌尖可謂中華美食小詞庫。“脆韌彈牙”、“脆嫩爽口”、“焦香酥脆”、“金黃酥脆”......中華美食文化,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莫過於此。只會說“好脆”的小編“自愧不如”、“自愧弗如”......

舌尖上的“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執行導演任長箴在一次採訪中曾說,“我們中國人寫東西,從來不注重人物關係,往往都是一個人克服了所有的困難。但這不可能,你一寫人際關係,這事兒就有意思了。”這一說法再一次印證了我們的一個社會常識——單身狗“沒意思”。可是小編不禁又想,哪種關係才最有“意思”呢?

所以我們以紀錄片時長(部門:秒)為統計量,同時抽取了每個故事中主要的人物關係,人物身份職業和生活區域,將三組變量和其在“舌尖”中的時長對應,形成下面組圖。

通過“舌尖”中每個人物故事的時長,我們發現,原來“一人食”不如“眾人食”,“與外人食”不如“與家人食”,家人始終是我們分享美食的最好對象,“家”也始終有著中國人最感興趣的舌尖故事。

作者:馬超 周華秋 王毅博

指導老師:方潔

特別感謝:

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呂志平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劉凌之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唐德清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鄭雲鵬

數據來源:

《舌尖上的中國》1、2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