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晚清駐外大使多是南方人?

文|陳卿美

如果把晚清的中國比作一個雞蛋的話,那就是一個從外面打破的雞蛋。蛋殼從內部打破是重生、是成長,而從外部打破則是一種屈辱,因為雞蛋的命運往往就是被做成煎蛋。這種外部的力量就是來自世界的壓力。縱觀晚清的各種矛盾,基本都涉及外交問題,要解決這種矛盾,派出駐外使節是最好的方式。

自1876年起,清政府陸續向日本、歐美等各國派出駐外使節。截止1905年,清政府在15個國家設立了駐外大使館。三十年間,向外派出各種正使、副使多達近百人次。這個駐外大使群體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大都為南方人。

卿美兄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駐美大使為何多是廣東人?》。從1878年第一任駐美大使起,到1911年清朝滅亡,共有8位駐美大使,其中6人為廣東人,分別是陳蘭彬、鄭藻如、張蔭桓、伍廷芳、梁誠、張蔭棠。在這6人中,除陳蘭彬外,其他5人均為廣東珠三角地區的人。

至於駐美大使多為廣東人的原因,卿美兄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與廣東的出洋傳統有關。廣東人下南洋、去美國做華工,長期出洋對海洋文化沒有恐懼。二是粵語文化,美國大量的廣東籍華工,自然需要一個懂粵語的大使。三是毗鄰港澳的廣東,較早接受了西方文化。很多大使都有在香港生活的經歷,甚至還熟練掌握了英語。

駐美大使多為廣東人,是不是當時的其他國家駐外大使也多是廣東人呢?卿美兄查詢相關史料後發現,答案是否定的。但又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駐外大使多是南方人。

首先以駐英國大使為例,根據《清季中外使領年表》記載,在1875-1911年間,駐英國大使正使共有10位,依次分別為郭嵩燾、曾紀澤、劉瑞芬、薛福成、龔照璦、羅豐祿、張德彝、汪大夑、李經方、劉玉麟。在這10人中,除了張德彝的籍貫標注為鑲黃旗漢軍外,其他9人均為南方人。其中安徽3人,分別是貴池的劉瑞芬、合肥的龔照璦、李經方。湖南2人,分別是湘陰的郭嵩燾、湘鄉的曾紀澤。江蘇1人,為無錫的薛福成。浙江1人,為錢塘的汪大夑。廣東1人,為香山的劉玉麟。

曾紀澤

其實不止駐英國大使,比如駐日本大使,第一任駐日本的的正使許鈐身、副使何如璋,也同樣是南方人。許鈐身是浙江富陽人、何如璋是廣東大浦人。同樣是1876年到1911年止,駐日大使共有16人,依次分別為許鈐身、何如璋、張斯桂、許景澄、黎庶昌、李興銳、李經方、汪鳳藻、裕庚、黃遵憲、李盛鐸、蔡鈞、楊樞、李家駒、胡惟德、汪大夑。

卿美兄不厭其煩,一一查詢,結果不出意外,這16位駐日大使中,除裕庚籍貫不詳外,其余15人均為南方人。特列表如下:

許鈐身,浙江富陽人。

何如璋,廣東大浦人。

張斯桂,浙江慈溪人。

許景澄,浙江嘉興人。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

李興銳,湖南瀏陽人。

李經方,安徽合肥人。

汪鳳藻,江蘇元和人。

裕庚,籍貫不詳,後加入漢軍正白旗。

黃遵憲,廣東梅州人。

李盛鐸,江西九江人。

蔡鈞, 浙江人和人。

楊樞, 廣東廣州人。

李家駒,廣東廣州人,漢軍正黃旗人。

胡惟德,浙江吳興人。

汪大夑,浙江杭州人。

不難發現,各國大使互有調任,比如李經方、汪大夑,既擔任過駐英國大使,又擔任過駐日本大使。這種現象在當時很普遍。比如駐英國副使劉錫鴻,後來就成了駐德國的首任大使。卿美兄又查詢了晚清11位歷任駐德國大使,除了與黃遵憲、許景澄與駐日本大使重複外,其余7位都是南方人。列表如下:

劉錫鴻,廣東番禺人。

李鳳苞,上海崇明人。

洪鈞,江蘇蘇州人。

楊晟,廣東東莞人。

曾廣銓,湖南湘鄉人。

孫寶琦,浙江杭州人。

梁誠,廣東番禺人。

只有蔭昌、呂海寰兩人是北方人,其中蔭昌是滿洲人,呂海寰是山東萊州人。

樣本已經足夠豐富,僅從駐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大使來看,南方人則佔據了絕對優勢,北方人則是寥寥無幾。相信駐其他國家的大使同樣如此。

這就尷尬了,為何會出現如此極端不平衡的局面呢?卿美兄分析,應該大致有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南方科舉人才更多。選拔駐外大使,不是一件小事。大使是國家的臉面,事關國家主權尊嚴與天朝形象。1876年時,選拔駐外大使采取保薦製,由總理衙門大臣、南北洋大臣推薦人選。經過激烈討論,各方認為,駐外大使必須具備“志節堅定、才識通達或並能熟悉洋情邊防者”、“才守兼優,識為俱卓,洞悉之員”、“為使臣者,非才德素者,膽識兼優,持大體而敦氣節,達實務而諳西律者,斷難勝任愉快”。總之,就是要德才兼備,懂洋務,識大體顧大局的優秀人才。

如何才算德才兼備呢?首先就是要科舉正途出身,這就相當於學歷保障。從這點來說,南方人佔據很大優勢,因為有清一代,南方的科舉人才遠遠多於北方。這裡邊既有文化傳承的原因,也有經濟發達的原因。比如在傳統富庶的江南地區,進士、狀元的數量又居南方之冠。

至於北方就悲劇了,尤其是滿洲地區,因受清廷優待,滿洲多盛產紈絝子弟。血液裡根本就沒有讀書的基因,更別提考什麽進士、狀元了。

另外一個原因,或許與開放程度有關。相比之下,北方更封閉,南方更開放。北方人重土安遷觀念較深,思想保守,一輩子不願意遠離鄉土,對海洋文化只有畏懼,更談何出洋去外國。南方人則不同,廣東珠三角一帶開放最早,是對西方文明接觸最久的地區。其次,東南沿海也有各種涉外貿易。另外還有上海的開埠,也讓江浙地區受益於國際化。

1872年,清政府欲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招生就成了大問題。最後,還是廣東人更願意出洋赴美去留學。這些留美幼童中,有些人後來就成了外交家。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曾國藩、李鴻章兩大集團的影響。曾國藩、李鴻章兩人首先都是南方人,各自的集團勢力非常強大,人才頗多。最直接的人才便是兩人的兒子,如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兩人全部得益於老爹,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均享受著良好的教育。平時學的文化,經史子集自不必說,英語都有專門老師教授。這種條件別人無法企及。

再者,1876年,清廷第一次選拔了20位駐外大使,其中有13位來自李鴻章的舉薦,這13位大使全部為南方人,且以安徽與江浙人居多,安徽是李鴻章的老家,江浙是李鴻章淮軍的勢力範圍。可見李鴻章集團的勢力有多強大。

駐外大使無疑都是精英,晚清精英又多出南方,這讓北方人情何以堪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