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說李鴻章簽訂《煙台條約》,是晚清外交的傑作?

1874年2月21日,英國駐上海領事翻譯官馬嘉理進入雲南後,因與當地人發生衝突,被殺,史稱“馬嘉理事件”,於是,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大吵大鬧起來。外交說話硬氣靠的是武力,英國人將軍艦開進煙台海面,日本也趁火打劫,開始在朝鮮武裝挑釁,這些都是對清朝構成的戰爭威脅。在朝廷內,醇親王奕劻主張與英國人打一架,而李鴻章卻有自己的思路,他認為,清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老路,一旦發生爭端,動輒開戰,戰則必敗,敗則議和,和則割地賠款。慈禧太后一聽,感覺李鴻章的想法的確有道理,就把這個難題交給了李鴻章。

李鴻章接到任務後,兩隻小眼睛滴溜溜一轉,計上心頭。他以度假的名義,把各國駐華公使及夫人都請到英國軍艦挑釁的煙台,說是去避暑,當然,也請了英國公使威妥瑪,請威妥瑪避暑之外還有個任務,就是談一談馬嘉理事件如何處理。到了煙台,李鴻章並不急於談判,而是好吃好喝地招待各國公使和夫人,請他們跳舞,逛街,購物,吃喝一條龍服務,有閑暇時才跟威妥瑪談案子,並將進展通報給各國公使。威妥瑪嘴硬,一直不肯輕饒,給人咄咄逼人的氣勢,慢慢地,公使和夫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同情心漸漸向清朝傾斜,認為威妥瑪太沒有紳士風度,不應該得理不饒人,開始做威妥瑪的思想工作。最終,威妥瑪不得不采取讓步措施。

到了秋天,中英達成一致,簽訂了《煙台條約》。從表面上看,這個條約一如既往,英國人佔了主動,是個標準的不平等條約,但是它洋洋灑灑列了三大部分16款內容,反覆闡釋相關概念以及之前達成的協定,羅裡吧嗦,堆滿了冗言贅語,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廢紙,英國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李鴻章在處理外交時,擅長甜言蜜語的軟功夫和死纏爛打的拖字訣,因此,晚清在西方媒體中,李鴻章是一個兩面三刀、痞子氣十足的形象。

除了《煙台條約》,還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書,中法戰爭前,法國在皇城西安門內建了一所富麗堂皇的蠶池口教堂,歸巴黎天主教會管轄。慈禧一直覺得這座教堂能夠窺視到皇宮內院,也變成了她的一塊心病,於是,讓李鴻章想辦法給搬走。李鴻章首先派了一名洋人傳教士,直接找到羅馬教皇,繞開法國政府,許諾和教皇之間互派使者,條件是把蠶池口教堂遷走。教皇非常感興趣,並派人去巴黎協調此事,而法國在中國享有“保教權”,引起其他列強不滿,所以列國也紛紛支持清朝。法國被逼無奈,便以撕毀與教皇的協約,停止對教皇50萬法郎的俸祿為要挾,教皇同意取消和清朝互派使者,但這時遷移教堂一事已經成了煮熟的鴨子。法國教會早已批準同意將教堂遷到西什庫。

李鴻章的高明,就在於以弱國外交家身份,周旋於列強之間,和洋人搗糨糊,揣著明白裝糊塗,談得了就談,談不攏就拖,拖不掉就賴,為大清國解了不少困,省了不少銀兩,當然也挨了不少罵,背了不少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