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成全了四面楚歌的Uber?大贏家軟銀還是IPO功臣滴滴

命運多舛的Uber終於叩響了紐交所的大門。

IPO研究網站IPOBoutique.com公布的信息顯示,Uber計劃於美東時間5月10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代碼為UBER。根據公司向美國證監會遞交的材料,其IPO定價在44至50美元之間,發行1.8億股股票。

曾有知情人士透露,Uber投資者的認購規模已經超過發行股票數量的三倍。儘管如此,Uber預計會在現有範圍內定價,因為公司希望確保該股票在上市後獲得強勁的表現。

根據申報文件,公司計劃以每股44至50美元的價格發行1.8億股股票。如果以發行指導價區間上限計算,乘以發行後的總流通股股份,該公司市值將接近840億美元。

彭博社報導,Uber此次股票發行可最高籌集90億美元,或成為美國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的IPO,也將躋身美國史上十大上市交易。

“如果說Uber成全了軟銀的出行藍圖,那麽滴滴便成全了Uber的IPO之旅。” 一曾接觸過優步中國的業內人士對投中網評論道。

贏家軟銀

招股書顯示,軟銀、標杆資本(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五大機構股東共持有Uber 43.8%的股份。

Uber上市,持股16.3%的軟銀將成為最大贏家。如果Uber IPO的估值達到840億美元,軟銀所持股份的市值將達到137億美元,而軟銀對Uber投資將會增值近60億美元。

“這是軟銀的一筆意外之財。”《紐約時報》評論稱。

2018年1月,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套現14億美元出局,軟銀成為Uber的最大股東。同時,軟銀直接對Uber注資12.5億美元,而作為該次交易的一項協定,Uber董事會也向軟銀承諾,將在2019年啟動IPO。

一朝拿下Uber的軟銀將目標對準IPO。先是制定明確的上市時間表,再是擴張董事會席位為軟銀進駐提供渠道以及實行同股同權製。

這也解釋了Uber近年來的“轉攻為守”。

從2013年起,Uber就開始在全球啟動野心勃勃的圈地運動。在Uber的官網上,它自豪地宣稱自己打進了77個國家和地區的616座城市。

然而,近年來,Uber相繼退出中國、俄羅斯和東南亞市場。

針對2018年撤離東南亞這一決議,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在給員工的信中曾這樣描述,“Uber全球戰略中一大潛在的危險是,我們在太多地方與太多競爭者進行了太多戰鬥。”

因此,“通過出售這些業務,我們可以加碼我們的核心市場,並在這些市場與對手進行競爭。”

然而,這樣決議的大反轉,“背後真正的‘操盤者’,是軟銀。”《紐約時報》分析稱。

一直以來,軟銀都在監督Uber,使其專注於自己的核心市場。2018年1月,軟銀高層Rajeev Misra在成為Uber董事會成員後不久,曾向媒體表示:“Uber應減少其在不盈利市場的損失並專注於其在美國、歐洲、拉丁美洲以及澳大利亞的業務”。

“對於軟銀而言,它最希望看到的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計程車業務處於單一企業掌控之下。”一位國信證券分析師對投中網說道。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來,這樣的企業好像只有滴滴一家。

因此,“Uber上市後,滴滴會成為孫正義下一個押注的重點。”

功臣滴滴

2016年8月,Uber以60億美元的價格將優步中國出售給滴滴出行。

根據當時的協議,Uber獲得了滴滴52052548股B-1系列優先股,這部分優先股只有在滴滴IPO或者所有優先股股東同意或者其他情形下,才能轉換為滴滴的普通股。

與此同時,Uber若想再度進入中國,則難上加難。依據2016年雙方簽訂的協議規定,在7年內(至2023年8月),如果Uber在中國經營或投資車相關業務,將付5億至25億美元的賠償金,此外,滴滴有權回購15-25億美元的股份。

但劍拔弩張背後,滴滴卻依舊是Uber IPO的頭號功臣。

2016至2018年,Uber的總營收分別為38.45億美元、79.32億美元和112.7億美元,年複合增速71.2%。但從運營利潤來看,Uber 2018年依然虧損30.33億美元。

然而,Uber在2018年的其他收入達到49.93億美元,抵消了運營虧損。由此,2018年,Uber實現淨利潤9.97億美元。

招股書顯示,2018年Uber最核心的其他收入主要是32.14億美元的剝離收益(Gain on divestitures)和19.96億美元的未確認投資收益(Unrealized gain on investments)。

“這兩部分都與海外投資有關。”上述國信證券分析師對投中網分析稱,招股書可見,剝離收益源自Uber對俄羅斯和東南亞業務的剝離,而未確認的投資收益則得益於滴滴估值的提升。

“提升估值側面反映了滴滴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他告訴投中網。

2018年1月,滴滴收購巴西最大的本地共享出行服務平台99。4月和5月,滴滴在墨西哥和澳大利亞推出了自有品牌業務。9月,滴滴通過合資公司在日本啟動了計程車計程車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7月,滴滴月活用戶已達1.2億,高於Uber的9100萬。

實際上,除了“未確認的投資收益外”,滴滴還為Uber貢獻了另一塊“收入”。招股書顯示,Uber在2018年Other一項實現收入2.25億美元,其中的1.52億美元便來自滴滴。

雖然滴滴對上市的態度一直比較隱晦,在投中網此前的求證中,滴滴也表示“上市並不是滴滴目前的重點”,但是,“如果國際化道路走通,滴滴上市之時挑戰Uber的估值也並非不可能。”國信證券分析師對投中網說道。

四面楚歌

截至發稿,“網約車第一股”Lyft股價為59.34美元,與72美元的報價相比下跌17.6%。

“這是一次並不成功的IPO。已經有投資人對該公司提出了集體訴訟,認為上市前的宣傳存在誤導和誇大。”《紐約時報》報導稱。

未來形勢同樣不容樂觀。在Lyft持續破發的陰霾下,“我們可以預計Lyft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做空。”

Lyft上市搶在了霸主Uber之前。

“它必須這樣做。因為Lyft知道,VC已經不願意繼續為它燒錢,公開市場的資金也不會那麽慷慨。”該國信證券分析師對投中網說道。

Uber會被Lyft搶先上市的核心因素,在於自身業績的萎靡。

“儘管以一般標準衡量,Uber的增長速度算是強勁,但在2018年還是出現了減速。此外,因為Uber面臨上市問題,增長放緩是否足以支撐其高昂的估值,是個很大的問題。”曾接觸過優步中國的業內人士對投中網分析稱。

與此同時,上市前,Uber早已四面楚歌。

亞洲市場中,Uber在中國輸給了滴滴出行、東南亞不敵Grab、並已與印度服務商Ola協商合並;美洲市場中,巴西計程車巨頭99也已被滴滴出行收購,Uber腹背受敵;而在中東和非洲市場中,Careem已融資5億美元,全力對抗Uber。

Lyft抓住了機遇。

2017年,Uber深陷高管性騷擾、用戶隱私、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醜聞。前CEO卡蘭尼克被鋪天蓋地的負面報導包圍,有人指控他以偵測欺詐為名收集用戶信息,違反了蘋果的保護個人隱私原則;也有報導指出,在Uber性騷擾的內部調查中,牽連人數高達20人。

彼時,據PYMNTS.com報導,Uber在美國的租車市場份額下降的同時,Lyft的預訂和乘客量“爆炸性增長”。一年間,該公司的預訂量同比增長135%。

“Lyft這一場翻身仗的勝利與此次搶先於Uber上市關係密切。”上述國信證券分析師對投中網分析稱。

“但Uber目前的估值是Lyft的5到6倍,體量上也大有優勢,它上市後的走勢依舊值得期待。”

高估值背後是Uber對於多元化業務的探索,這也是其與專注於網約車業務的Lyft的重要差異之處。

從Uber收入結構來看,雖然網約車依舊是其最大的收入來源(2018年佔全部收入81.5%),但Uber Eats收入已達到14.6億美元,營收佔比13%。

根據“晨星”預計,該業務的市場規模將在2023年達1910億美元。“Uber Eats已為全球500多個城市超過22萬間餐廳提供食品外送服務,我們認為Uber Eats市場佔有率將在2023年從目前的11%成長至25%。”

然而,上市後,Lyft的良好口碑或將成為其未來戰勝Uber的籌碼。

戴維森公司分析師托馬斯·懷特表示:“目前在北美,Lyft的品牌與更多的社會責任感聯繫在一起。與Uber相比,Lyft品牌更好地對待他們的合作夥伴。從長遠來看,Lyft是否能以這種方式與Uber區分開來,這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這也應該成為滴滴努力的方向。”曾接觸過優步中國的業內人士對投中網評論稱。(文/柴佳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