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上市:一直燒錢不盈利,為何估值達824億美元?

文/ 邱月燁 編輯/ 譚璐

燒了全球投資人100億美金,矽谷風投圈內最成功獨角獸之一Uber,終於上市了。

Uber周四宣布,將以每股 45 美元的價格首次公開發行 1.8 億股股票,融資 81 億美元,估值 824 億美元。這一發行價接近其預期區間(44至50美元)的低端,儘管如此,Uber 的上市也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10 宗 IPO 之一,也是自阿里巴巴 2014 年創下 250 億美元紀錄以來,美國交易所規模最大的 IPO。

10年前,作為共享經濟的鼻祖之一,Uber橫空出世,以對傳統交通出行領域的顛覆而聞名於世。在中國,與另一網約車巨頭滴滴的競爭,也給中國用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Uber於2016年宣布和滴滴合並,換取了滴滴的股權,截至2018年9月30日,Uber持有滴滴約15.4%股權。近3年過去,Uber只在中國內地留下了一個計程車App,但在海外,Uber的多元化業務早已開展得如火如荼。

目前,Uber的三大核心業務包括個人出行(包括網約車、共享電單車)、Uber Eats外賣送餐、Uber Freight貨運。根據招股書,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的運營範圍已覆蓋6大洲的700個城市,月活躍用戶為9100萬,日均出行次數1400萬次,司機數目達390萬名,並已累計向司機支付了780億美元收入。

Uber2016-2018年的月活用戶變化

2018年9月,Uber累計完成了100億次訂單,從其增長曲線看,仍然處於加速度。Uber也在其招股書中表示,Uber仍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以個人出行為例:其業務覆蓋63個國家約41億人口,但按照月活用戶量看,僅佔2%的人口。

全球化與多元化的飛輪效應

在IPO前,Uber的估值約為1200億美元,按照目前IPO定價,其估值下滑了25%-33%。有分析認為,一個原因是其競爭對手Lyft上市後股價持續下跌,自今年3月底上市以來,Lyft股價已累計下跌28%,最新市值不到160億美元。目前,滴滴的估值也回落到500億美元左右。

相較於Lyft和滴滴,Uber之所以能夠在估值上拉開差距,主要在於其業務的國際化和多元化。

在互聯網領域,尤其是平台型的互聯網服務,大多遵循著飛輪效應: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這意味著在平台搭建的初期會很艱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協同效應會愈發顯現,增長加速。

Uber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網約車領域的多年積累下,Uber在全球擁有非常多資產,除了中國的滴滴之外,Uber將東南亞業務與東南亞計程車軟體Grab合並,換取了後者30%的股權,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仍持有Grab約23.2%的股權;Uber俄羅斯業務還與俄羅斯搜索引擎Yandex旗下計程車服務平台合並。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持有Yandex.Taxi約38%的股權。

今年3月,Uber又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東網約車競爭對手Careem,Careem在南非、中東和南亞的120個城市內擁有3000萬用戶,不過這一交易仍需得到監管機構的審批,預計到2020年初才會正式完成。

通過合並與收購,Uber將其主要的運營精力放在了美洲、歐洲和澳洲。

注:由於Careem的收購仍在進行中,該圖表未包含中東、南非和巴基斯坦的部分數據

2016年,Uber正式推出了Uber Eats外賣送餐服務,目前月活用戶約為1500萬,覆蓋全球50個國家的22萬家餐廳。目前,從總體訂單數量看,Uber Eats是中國市場之外的最大外賣送餐平台。

Uber Eats並未涉足中國,而滴滴也曾在中國嘗試過外賣業務,不到一年便以失敗告終。在外賣服務領域,中國市場巨頭環伺,競爭對手眾多,避開中國市場,Uber才得以將這一業務做起來。

Uber Freight 貨運業務於2017年5月在美國首次推出,今年3月正式進入歐洲市場,預計未來也不會涉足中國,這一業務主要服務於中小企業與跨國公司,可以極大提升貨物運輸的匹配效率和降低費用。

根據招股書,Uber Freight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營收為1.25億美元。Uber的簽約運輸公司超過36000個,貨運司機超過40萬,服務於超過1000個貨運人,為1000多名托運人提供服務,其中包括百威英博、Niagara、Land O’Lake等全球化企業。

巨大的網絡、領先的技術、優秀的運營、產品經驗是構築Uber護城河的主要因素,Uber已建立起了一個涵蓋司機、消費者、餐廳、快遞商、自行車的巨大網絡,而且這個網絡是可以自強化的,也就是所謂的“飛輪效應”,例如Uber的用戶可以同時使用網約車、外賣等兩個或以上的服務,而一個Uber網約車司機也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送外賣。

Uber的“飛輪效應”

高估值背後的邏輯和風險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2018年,Uber訂單金額總計498億美元,同比增長45%,實現收入112.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但是,公司的運營利潤(Loss from Operation)仍然虧損 30.33億。Uber於2018年取得了9.97億美元的淨利潤,經調整後的EBITDA虧損為18.5億美元,但相比2017年40億美元的淨虧損,可謂大幅縮窄。

對於Uber、滴滴們來說,Take Rate(指平台從一定的交易額中獲得的總的收入的佔比)是影響其收入的關鍵因素,其中,司機收入是對Take Rate影響最大的變量。

2018年,Uber的Take Rate約為20%,其中網約車的平均Take Rate為22%(範圍在12%~25%),Uber Eats的Take Rate為10%。Uber在招股書中表示,迫於競爭壓力,上述兩項收入將繼續下降。

有分析指出,Uber的主力業務網約車收入增速從2017年的115%斷崖式下跌至2018年的40%,Uber Eats儘管收入增速維持在三位數,但是其體量較小,對大局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對於Uber、滴滴們而言,外界最大的質疑是:一直燒錢不曾盈利的公司,為何可以在市值上不斷創下新高?這一疑問也導致非常多的投資人錯過這類獨角獸。

2014年,Uber的估值約為170億美元,2017年約為500-600億美元。曾經有一位美國大學教授分析認為,Uber連170億美元都不值,他的估值模型是:假設計程車的市場份額有多大,而Uber可以從中取得的份額有多大。這也是大部分對Uber以及滴滴的投資價值的理解。

但這種估值方法並不科學,不能展現潛在的市場,因為其所處的市場規模是不停變化的,賽道會越來越寬,有了Uber、滴滴們的存在,會有越來越多的私家車會加入到出行市場,市場規模就變大,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此外,新的產品會出現,比如拚車、共享單車、外賣、物流等等。再往後端的服務來說,平台可以延伸到金融、保險等業務。此外,Uber、滴滴都進軍無人駕駛領域,也因此拿到了很多融資。

如果只看到原來的計程車市場來進行估值,顯然是不合理的,Uber也強調,公司的巨大機會在於賦能所有從A點到B點的移動。因此,Uber採用的是TAM的估值法(Total Addressable Market,潛在市場範圍),即希望產品要覆蓋的消費者人群。SAM(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則是可服務市場範圍,即產品可以覆蓋的人群。

例如在招股書中,Uber指出,Uber Eats的TAM為2.8兆美元,SAM為7950億美元,滲透率僅為1%,其競爭對手有 GrubHub, DoorDash, Deliveroo, Swiggy, Postmates, Zomato, Delivery Hero, Just Eat, Takeaway.com, Amazon; Uber Freight的TAM為3.8兆美元,SAM為7000億美元,滲透率為0.1%。

值得一提的是,在Uber的招股說明書中,自動駕駛(Autonomous)被提到了110次。自動駕駛計程車被認為是一個7兆美元容量的市場。

Uber的自動駕駛技術由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ATG)負責,於2015年成立。目前,ATG的雇員人數超過1000人,已經製造出超過250台自動駕駛汽車,近三年來的投入約2.3億/3.84億/4.57億美元。

4月19日,軟銀、豐田以及日本汽車零組件供應商電裝(DENSO)聯合向ATG投資10億美元投資,ATG估值已達100億美元。

Uber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滲透率將逐步增加,而人類司機將被用來應對最複雜的路況。對於交通狀況較好、地圖數據完整、氣象情況良好的駕駛環境,Uber將大量使用自動駕駛,當遇到複雜的路況和雨雪氣象,Uber將轉向人類司機進行求助。同時,對於突發性的高需求,例如音樂會等,Uber希望調集大量的自動駕駛運力。此外,Uber將與第三方共同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通過OEM的形式獲取自動駕駛汽車硬體,目前已與豐田、沃爾沃、戴姆勒三家公司展開了深度合作。

2018年 3 月 ,Uber 自動駕駛汽車撞死一名行人,這是全球首例無人駕駛測試汽車致死事件,Uber中斷了測試,而整個無人駕駛行業受到公眾輿論的質疑。目前,Uber已重啟了自動駕駛項目。

Uber認為,自動駕駛是公司面臨的一個重大風險點,如若公司沒有研發出足夠好的自動駕駛技術並成功商業化,或者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被競爭對手超越,那麽公司的經營情況將遭到重大衝擊。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