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LPR改革將暢通利率傳導機制 商業銀行應積極應對

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改革完善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形成機制。公告對現有LPR報價做出了三大改變:增加報價品種,增加報價銀行,改變報價機制(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的方式取代之前盯住貸款基準利率模式)。其目的是引導貸款利率定價從參考貸款基準利率轉向參考LPR,打通政策利率和實際貸款利率的傳導通道。

公告發布後,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各家報價行也按照新的報價機制抓緊構建加點模型,並向全國同業拆借中心報出本行的最優客戶貸款利率。8月20日,首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公布,為4.25%,較之前小幅下降了6BP。

新LPR規則重塑貸款利率傳導機制

隨著我國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名義上均已放開,理想的利率傳導應該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基礎貨幣並傳導政策利率,政策利率影響同業市場的貨幣市場利率,貨幣市場利率作為銀行邊際的借貸成本進而影響銀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並最終傳導到貸款利率。

但在銀行體系內部實際操作中,貨幣市場利率和存貸款利率之間的傳導通道卻並沒有打通,依舊按照各自路徑傳導。其中貨幣市場利率能較好實現政策利率的傳導,FR007和SHIBOR都與政策利率具有較高的關聯度。但存貸款利率卻並非基於貨幣市場利率變動,目前商業銀行確定本行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價格和貸款利率時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並存在隱性下限。由於存貸基準利率對市場變動並不敏感,市場利率下行並不能有效反映在貸款利率上,即使市場利率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卻依然較高。

LPR(Loan Prime Rate)即貸款基礎利率,是金融機構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其他貸款利率可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情況,並考慮抵押、期限、利率浮動方式和類型等要素,在LPR基礎上加減點確定。從這個意義上講,LPR構成了商業銀行對客戶的貸款定價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嘗試,2013年,LPR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正式運行。但引入以來,LPR各家報價行不是參考貨幣市場利率而是參考貸款基準利率報價,未能體現市場利率的變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LPR幾乎與貸款基準利率完全同步變化。2018年以來,隨著央行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貨幣政策相對寬鬆,貨幣市場利率有了較大幅度下降,但同期LPR一直維持在4.31%左右,沒有體現出貸款利率市場化工具的作用。

本次LPR改革的核心是完善形成機制,建立“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的操作模式,這種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確定了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MLF利率是央行對滿足宏觀審慎標準的銀行提供的有抵押融資利率,基本反映了銀行的平均邊際資金成本,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傳導的重要政策利率。

二是各家銀行在MLF的基礎上構建利率加點模型,銀行需要構建滿足自身管理要求的加點模型,體現銀行的資金成本、市場供求和風險溢價。其中風險溢價由本行對於最優客戶(一般為內部評級AAA級客戶,部分中小銀行是AA+級)的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組成。

三是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在18家銀行報價基礎上,按照算術平均(去掉最高價和最低價)得到LPR。由於算術平均沒有考慮不同銀行之間的權重,而中小銀行的加點會高於大型銀行,會在一定程度製約LPR的下調。

從上述LPR報價機制可以看出,新規則實施後,貨幣市場利率和貸款市場利率都實現了直接與政策利率對接,利率傳導的“雙軌困境”有望逐步破局。如果利率並軌順利,未來存貸款基準利率就會逐漸淡化並退出歷史舞台。但最終是否實現有效傳導,還有賴於各家銀行在實際貸款中是否嚴格執行LPR規則,而這又需要監管部門的監督、評價和考核以及同業自律機制的自我約束。

央行大概率下調MLF利率,銀行利差將收窄

對於實體經濟而言,新LPR規則打通了政策利率和貸款利率的傳導通道,央行政策利率的下調將會體現為企業融資成本的下降。對於銀行而言,將會帶來較為複雜和綜合的影響,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短期來看,銀行利差將會收窄,利潤會受到衝擊。根據8月20日第一次報價結果,LPR為4.25%,較之前下降了6BP,總體下降幅度較小。初步測算,這會對銀行利潤負面影響0.1個百分點左右。但由於最近三年MLF利率仍處在較高水準,顯著高於同期1年期存款利率,後續央行為了引導融資成本下行,大概率會下調MLF利率,而存款定價機制並未調整,銀行依然會面臨利差進一步收窄的衝擊。

中小銀行受到的負面影響又會大於大型銀行,這是因為MLF的交易方主要是國有大行和股份製銀行,部分中小銀行由於自身資質達不到MLF融資標準,難以按照MLF價格融資,卻需要按照MLF進行貸款定價,這會導致中小銀行在與大型銀行競爭中進一步處於不利地位。

中期來看,銀行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管理難度加大。首先,新的LPR市場化程度更高,銀行難以再協同同業設定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各家銀行必須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獨立管理利率風險。其次,貸款利率與市場接軌後,也會倒逼銀行存款利率的改革,存款利率不僅要盯住市場利率的趨勢和變化,同時也需要結合客戶屬性和客戶提前還款行為,施行差異化的定價策略。第三,對於授信審批端的信用風險管理也會帶來衝擊。由於貸款利率和市場資金成本更加頻繁的波動,信貸評審不能僅依賴於客戶準入條件是否滿足、信用緩釋是否充分,貸款發放的時機、價格也將會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長期來看,貸款利率市場化會重塑銀行風險偏好。一方面,LPR改革後優質客戶的利率議價能力較強,銀行為了達到預定利潤目標,可能會被迫下沉客戶等級以追求更高的信用溢價,會導致銀行信用風險上升;另一方面,利差縮小又迫使銀行尋找新的商業模式,發展中間業務和綜合化經營,銀行整體風險水準複雜化增加。

銀行需在負債成本與流動性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要有效應對貸款利率波動性加大和利率風險複雜度增加的衝擊,商業銀行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應對。

一是需要建立LPR與客戶最終貸款利率之間的分層管理機制。LPR是行業內最優客戶的貸款利率,但實際上銀行內部大部分客戶達不到最優客戶的評級,這些客戶的最終貸款利率需要在LPR的基礎上再加上客戶的信用價差得到。要充分發揮LPR的利率傳導機制,就需要設計相應的利率分層機制,使得銀行能夠嚴格區分出最終貸款利率中的市場風險因素和信用風險因素,實現貸款利率風險和信用價差的分離管理。

二是完善銀行FTP體系,實現銀行利率的順暢傳導。新規則下,商業銀行內部資金價格FTP和貸款市場利率LPR將會形成基於同一基準的自我調整反饋機制。一方面,FTP價格是商業銀行確定自身貸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核心變量,各家銀行對外報出的LPR不可避免會受到本行FTP的影響;另一方面,LPR又構成了商業銀行FTP定價的基準曲線。銀行FTP定價的主要模式是參考某一基準曲線,並結合銀行風險偏好和業務發展需求進行相應調整。隨著未來存貸款基準利率逐漸退出舞台,LPR利率將會作為銀行FTP定價參考的重要基準。所以,商業銀行應著手於建立科學、成熟、完善的FTP定價機制,實現貸款利率傳導途徑的自我完善。

三是加強主動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有效管理利率風險。在負債管理方面,應提前規劃缺口的期限、結構、價格目標,合理利用同業拆借、同業存單、金融債等主動負債方式,增加資金來源的靈活性和可控性,改善負債結構。資產管理方面,可在全行層面統一調度資產和負債,實現資產渠道與資金渠道的合理對接和匹配。結構調整方面,除了依靠傳統貸款組合、債券投資、同業業務進行表內資產結構主動調節外,還可以主動通過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來優化資產結構,滿足價值創造和資本約束要求。

四是優化負債結構,采取多種方式減低負債成本。貸款利率的下降會倒逼銀行采取措施降低負債成本。首先,優化負債結構,平衡流動性與資金成本的關係。LPR形成機制的改變,會進一步提高銀行資產端的利率敏感性。如果利率走勢向下,銀行的淨息差會面臨較大壓力。在這種背景下,銀行應適度提升主動負債佔比,以提高負債端的利率敏感性,降低負債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當下市場流動性分層的環境下,也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銀行需要在降低負債成本與確保流動性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其次,在被動負債中,應重視個人客戶、中小客戶和企業基本結算戶的穩定存款,個人客戶儲蓄存款佔比越高,存款結構會更加穩健,而結算類存款越高,負債成本就會更低。第三,應重視資產派生存款,盡量采取存款派生較多的融資產品和方案設計,做好新增信貸投放的存款統籌,實現存貸款掛鉤政策,充分發揮信貸資源的杠杆撬動效應。對於區域效應明顯的中小銀行,應利用其縣域營業網點較多、本區域客戶基礎較好、存款競爭相對不充分等優勢,在存款吸收策略上與大型銀行錯位競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