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寒濕是萬病之源!中醫養生之祛除濕氣

體內濕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濕氣重,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包括過敏、濕疹、腳氣以及婦科炎症等。

濕氣重的人,可能會有這9種表現:

1、消化不良。脾胃運化水濕,當體內濕氣堆積的時候,損傷脾陽,便可能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現象。

2、關節不利。很多人可能會在下雨天的時候發現自己會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這多半是因為關節處濕氣堆積,使氣血流通不暢出現的。

3、大便粘膩。

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粘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乾凈的感覺。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大便沖了幾次還是會粘在馬桶上的情況。

4、頭昏腦脹。濕氣重,可能經常會出現頭昏腦脹、渾身粘膩的感覺,還可能會有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總犯困的表現。

5、帶下病。

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濕氣下住,使得女性出現白帶多,白帶有異昧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炎症。

6、月經不調。

經常居住在潮濕環境,或者經常受濕受潮的女人,體質會比較差,在經期前後會有四肢疲倦,低熱難退,月經量少,痛經等癥狀。

7、陰道炎。

陰道炎除了和感染源有關之外,還與體內濕氣有關。對於屬於濕熱體質或愛上喜歡偏好些吃辛辣油膩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內環境火大濕氣重,從而使誘發陰道炎或導致陰道炎反覆。這類人調理,要先從身體祛濕上下手。

8、肥胖+浮腫

濕氣入皮下,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帶了後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歷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9、影響性功能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濕氣影響腎氣的渲化功能,導致水汽停滯,造成腎積水,影響性功能。

濕氣重的人會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膩感等多種不適癥狀,時間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如何祛除體內濕氣呢?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日常飲食中吃一些祛濕、排毒、消腫、利尿的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不過需要長期堅持食用。常見的食療方有薏米紅豆湯、冬瓜排骨湯、健脾祛濕湯、玉米須湯等。由於濕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餘的濕氣之後,還得養脾胃。還可以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達到健脾祛濕的功效。

濕氣常常潛伏在我們的體內。如果在陰濕氣象時身體出現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說明你身體內的濕氣太重了,需要及時祛除。

食療方法中醫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薑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