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倭患頻發,為啥清朝少了?不是因為清朝強大

提起明朝歷史,就不得不提起倭寇之亂,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沿海,成為了明朝尾大不掉的邊患之一。沿海的總督將領們,從最開始的朱紈再到後來的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無不為剿滅倭寇而煞費苦心、絞盡腦汁。但是,在清朝,倭寇卻突然之間少了,這是為什麽呢?

中國語言特別豐富,比如說把日本海盜稱為倭寇,這就是語言的藝術。“倭”是矮小的意思,“寇”就是強盜或外來的侵略者,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把日本海盜的矮小身形的形象躍然紙上。

倭寇的組成很複雜,實際上應該是部分日本人,再加上部分中國人。他們內外勾結,組成了武裝團夥,肆意掠奪中國沿海城市居民的財物。在明朝嘉靖年間尤為嚴重,沿海總督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抗擊倭寇。

在抗擊倭寇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民族英雄。比如說,抗倭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與日本海盜進行了殊死決鬥,打消了倭人的囂張氣焰。但是,戚繼光一走,倭寇還是照樣侵略我國沿海地區。

奇怪的是,清朝建立後,倭患卻少了。有些人說是清朝比明朝將士強悍,日本海盜不敢來了,其實不然!

我們先說說,明朝的時候,為啥倭寇猖獗。

進入13世紀後,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靠中國供給 ,所以很多日本商人就靠著貿易發財。但是,當這些物資匱乏時,價格大漲,而日本國內人們還非常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紛紛競向中國,掠奪這些生活物資,之後拿到本國銷售。

進入14世紀中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資源,再次打仗,奪回地盤。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時候倭患非常多。一些日本亡命徒來到中國,掠奪人民的財富。但是,明朝滅亡後,到了清朝的時候,日本的統治階層發生了變化!

日本經歷過南北朝時期後,幕府勢力逐步擴大。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接替他的是德川家康,開始操縱日本政府。那時,外國勢力開始侵擾日本,西方傳教士開始進入日本,葡萄牙商船也要進入日本,希望進行貿易。德川家康是一個事務主義者,他們認為這些人都來日本,會不會再次發生內外勾結,導致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倒台?於是,德川家康頒布了新政 。

新政主要有這幾點,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貿易和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第二、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該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

看到這些政策,我們是不是有些眼熟,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有點像。但是,新政的頒布,規定日本人不能出海,一旦出海就要死刑。這個政策很嚴厲,大家也都不敢冒著生命危險來中國搶東西。能否搶到不好說,但是回到日本國內,一定要被處死這是肯定的了,所以清朝海患減少,倭寇不敢走出國門了。

日本的這條政策一直秩序到明治維新,導致侵擾中國的倭寇減少了。不過,明治維修之後,倭寇再次出現,形勢發生變化,以國家軍隊形勢出現,和清朝打了一仗,也就是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中國失敗了,此後的日本人把侵略中國作為國家行為,倭寇規模升級。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就知道,清朝比明朝的倭患少,不是因為清朝將士強悍,而是日本國內政策的變化!【參考資料:《戚繼光》、《明朝的倭寇之亂到底有多嚴重,產生倭患的最根本原因又是什麽》】(作者:每日漢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