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俏:相信改革開放能為中國應對長期挑戰找到答案

騰訊財經訊 12月23日,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以“美好中國:敢當與前行”為主題,旨在致敬改革開放40年,展望發展新願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出席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

劉俏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經驗可以歸結為四點,即政府和市場積極結合以推進產業和產業集群的崛起、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布局、持續的制度創新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

他認為,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七大長期挑戰,包括如何繼續保持高水準的全要素增長率、產業結構問題、勞動力的重新配置、人口老齡化、城鄉結構變化、如何提升研發的品質和解決高端人才缺口,以及如何提升投資效率等。他相信依靠中國的智慧,依靠更加徹底、更加果斷的改革開放,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出來,未來能夠找到破解上述問題的答案。

【以下為劉俏教授完整觀點】

謝謝大家。

今天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一些短期的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我想討論一下我們光華思想力課題組這一段時間做的一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分析中國經濟實現現代化所需面對的一些長期挑戰。

從過去40年講起。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短短40年,中國按GDP衡量的經濟總量增長了近35倍;我們同時見證了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崛起。一直都有很多關於中國模式的總結。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有四個元素非常重要。第一是政府和自由市場的有效結合,過去40年非常出色,通過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同時激發了底層活力,合力建立一個大規模市場,使得大規模生產和產業的崛起成為可能,進而完成工業化進程。第二是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布局,逐漸從價值鏈的低端領域向高端領域邁進。第三是持續不斷地進行制度創新,激發了經濟主體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後,是保持相對穩定的巨集觀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

我們做了一個大致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時候,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能達到3.5萬(國際元)。這是高收入國家大約在2000年前後達到的水準,大致對應著我們理解的經濟現代化水準。

我們面臨的七大挑戰

實現經濟現代化,我們將面臨什麽樣的長期挑戰?今年光華新年論壇的主題是——美好中國:敢當與前行。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勇氣和魄力去破解我們面臨的挑戰?

中國實現經濟現代化有七大挑戰。第一個是中國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後,如何保持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速?按各種各樣的算法,中國在2014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水準大概是美國的43.3%。發達國家達到現代化水準時即達到人均GDP3.5萬國際元的時候,TFP大概是美國的80%到90%。我們做了大量的計算,如果2035年我們全要素生產率水準要達到美國的65%的話,就需要每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比美國高1.95個百分點,就需要我們有將近3個點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增速,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個角度看著這個問題。2035年,若我們希望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0%,假定我們在那時候的GDP增速是4%,我們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需要至少每年1.6%。如何實現要麽1.6%或是3%的TFP年增長,對中國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二個是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我們也做了分析和比較。2035年當人均GDP達到3.5萬國際元的時候,中國大概是3%的農業,32%的工業和65%的服務業。需要指出,我們需要保持一個GDP佔比較高的製造業。原因很簡單,為了實現高品質發展和保持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我們需要製造業,不能讓產業空心化。服務業提升TFP是很難的。因此,如何從現在的產業結構過渡到十幾年之後的預期中的、跟高收入國家類似的產業結構?這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長期挑戰。

第三是勞動力的重新配置。按經濟學的規律來理解,農業的就業人口將越來越少;工業的就業人口在工業化過程中是逐漸上升的、但最終會降下來。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例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將不斷上升。我們預測,到2035年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低端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就業佔比分別為4%、26%、35%、35%。這裡出現一個挑戰,到2035年,農業的GDP佔比可能只有3%,只有4%的就業人口。現在佔到整個就業人口27%的農業就業人口將不得不向第二和服務業重新配置,而第二產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將上升。我們將如何實現勞動力的重新配置?

第四,中國從長期來講會面臨更明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到了2035年,中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將會達到33%-36.9%。我們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是非常嚴峻的。2035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到中國總人口的23%以上,達到3.4億。人口老齡化帶來很多的問題,一方面是消費端發生很大的變化,對醫療、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等提出很多要求,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同時意味著儲蓄率的下降,這對中國未來實現較高水準的投資會帶來負面影響。未來我們如何通過改革開放去應對這個挑戰,需要大家思考。

第五是城鄉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這裡面最大的變化是城鎮化率的上升。我們做了一個謹慎的預測,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3.5萬國際元的時候,城鎮化率將達到74.4%。這意味著我們未來十幾年裡,可能將有2.58億人將由農村遷到城市(淨增加)。但是人口的結構變化將嚴重滯後於產業結構的變化。按照這樣一種城鎮化率,2035年還將有3.69億的人住在農村,其中2億以上是60歲以上的人,對應著第一產業大約3%的GDP佔比。我們解決城鄉差距時必須面對這樣一個長期挑戰。

第六是如何應對高端人才缺口,提升研發效率?現在,中國每百萬人裡研發人員的數量,在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3.5萬國家元時的1/3。我們未來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用什麽方式把他們培養出來?以此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使我們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另外我們看研發投入。過去十幾年中,我們研發投入規模大,增速快,2015年研發佔GDP的比例已經達到2.1%,基本上是歐盟國家的平均水準。但是也需要看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人均GDP達到3.5萬國際元的時候,他們的研發水準也是比較高的,像法國在2001年就是2.14%。我們看日本,日本在2016年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明確要求研發支出總額佔GDP比例的4%以上。而且日本重視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研究,2001年,日本執行《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時,提出“日本要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過去十來年,日本基本上每年都有人獲得科學類的諾貝爾獎,這展現了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帶來的收獲。我們的研發中對基礎科學和基礎技術的投入還不夠。我們未來怎樣提高在基礎技術方面的投入?同時提升研發的效率,擺暫時脫離工作業供應鏈關鍵環節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形成產業供應鏈上的相對閉環?我們發現,中國研發的GDP佔比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在90%以上。提升研發的GDP佔比,優化其結構非常重要。

最後我想提的是,中國未來投資還有很大的空間。數據顯示,我們的人均資本存量(含建築),合在一起大概也只是發達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時水準的1/3,這意味著未來十幾年中國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但是,如何提升投資效率,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將是我們不得不長期面對的挑戰。這要求我們重新塑造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

依靠更徹底的改革開放

講了這七個挑戰之後,大家就要問怎麽辦,有沒有解決的方法。時間關係,我只能簡要回答一下。

只有更徹底的改革開放,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我們才能應對這七個長期挑戰。這要求我們在未來以更徹底的體制改革和更有效率的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和基礎技術投入,再加上大力發展若乾大工業,保持一定比例的製造業,以此實現較高水準的TFP增長;與此同時,我們迫切需要進行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資金市場、土地市場、技術要素等的改革,讓市場在要素分配中扮演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需要實現國家戰略和自由市場更有效的結合,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需要重新梳理我們的人口政策、城鎮化戰略、大力保護企業家精神,大幅降低企業稅負等等。

解決這七個結構性問題不會一蹴而就。樂觀之處在於,中國發展模式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是思維框架,它是一個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思維探索和實踐探索的集成。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而在於它以開放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發展中的第一性問題,並不斷尋求以現實可行的方法去破解這些問題。

展望未來,依靠更加徹底、更加果斷的改革開放,我相信我們能夠找到破解這些問題的答案。致敬改革開放最好的方法是更徹底的改革開放。相信到2035年,製約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這些挑戰能被化解,我們能迎來一個更為美好的中國、更為美好的時代。謝謝大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