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增速最快階段

  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文化產業不斷壯大的4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水準持續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又如何更好地實現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日前,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

  光明網: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范周:第一,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最近20年,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5462億元,比2004年增長9.3倍。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個百分點,佔比逐年提高,對GDP增量的貢獻年平均達到4.7%。可以說,目前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已經進入改革開放40年來最快的一個階段,文化產業對推動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現在全國範圍內文化產業園區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之中。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2500家,其中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超過350個。最近幾年,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也得到促進。從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到2015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發布,從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到2017年4月具備“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高度的雄安新區設立,區域發展不再是簡單割裂的資源共享——打破界限、聯動發展,區域文化發展進入新格局。

  第二,文化新興業態不斷出現。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實現更為深入的融合與交融,極大拉動了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演藝等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數字出版、手機遊戲、網絡文學、自媒體等新興文化業態不斷出現。

  第三,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強。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日益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呈現加速增長趨勢,有力支持和保證了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美好生活”是一個高頻詞,先後在全文中出現過14次,足以見其重要性、現實性與緊迫性。在解決了溫飽之後,文化消費必然成為“人民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文化消費的內容生產也在為公共文化提供服務,包括圖書、音樂、演藝活動以及非遺的一些傳承保護。

  第四,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前,文化產業完全是公有製結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各界投資文化企業的熱情高漲,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所有製結構基本形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五,文化貿易比重逐漸加大。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在對外貿易當中文化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頒布後,我國文化貿易邁上新台階,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

  光明網:4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的經驗對今天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借鑒意義?

  范周:第一,文化產業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它的結構對文化產業影響很大。例如,我們現在提倡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其中很多數字內容的生產就和文化產業發展息息相關。

  第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立法給予保證。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我們通過立法給予保證,特別是新興文化業態需要納入到法治的軌道,它才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

  第三,用全球化思維發展文化產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全球化”進程提速加快,已從傳統的“引進來”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並舉、齊頭並進的格局。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產品、文化內容、文化人才也在全球化的路線上也越走越快、越走越遠。如何利用全球化思維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是現階段我們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