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家統計局:低孩次生育已成主流,“少生優生”成多數人自願選擇

國家統計局網站9月19日發布《統籌人口發展戰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一》(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40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口總量增長壓力緩解,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人口發展已進入重要轉折期。

《報告》顯示,40年間,我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9%,低於同期世界人口年均增長率。人口增長經歷了速度由快變慢,增量由大到小的漸變過程。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人口增速快速下降,人口年均增速從1970年代的1.9%降至0.6%。

1978年,我國人口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5.4億人增長到9.6億人,29年激增4.2億人。人口的快速增長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在此社會背景與人口形勢下,出於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的考慮,1978年“國家提倡並推進計劃生育”被寫入憲法。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修改完善婚姻法等一系列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措施迅速在全國鋪開。

《報告》指出,幾十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伴隨經濟發展水準提升、社會轉型而來的生育觀念轉變,我國人口增長速度迅速回落,已進入緩慢低增長期。當前我國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均發生轉折性變化,人口發展的主要矛盾由數量壓力轉變為結構性挑戰。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耿德偉曾指出,我國人口正面臨著少子化、老齡化、性別失衡的三大結構性難題:人口生育率持續低位運行,少兒人口比例大幅下滑;老齡化程度快速加深,未富先老問題日益嚴峻;性別比持續偏高,男女性別失衡問題不斷凸顯。

2015年底,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完善人口發展戰略,我國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報告》顯示,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明顯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準,二孩比重由“十二五”時期的40%增加到50%以上,生育政策調整成效明顯,對優化人口結構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報告》指出,40年來,我國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從主要由政策驅動轉變為主要由經濟社會因素驅動。我國育齡婦女的婚育行為、生育孩次結構等發生了顯著變化。從1990年至2017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推遲4歲多,從21.4歲提高到25.7歲,並有繼續走高趨勢;平均初育年齡也從23.4歲提高到26.8歲。

從生育的孩次分布看,近40年,婦女高孩次生育明顯下降。從1982年到2017年,我國三孩及以上孩次佔比從30.3%下降到6.7%。低孩次生育已成主流,“少生優生”成為多數人的自願選擇。

人口問題在勞動力資源的供給上也出現新的情況。《報告》顯示,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1982年的56727萬人增至2012年的峰值92198萬,至2017年保持在9億以上的規模,勞動力資源絕對量龐大。《報告》同時也指出,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量由正轉負,總量進入減少階段。

今年4月份,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在公開發表的《未來中國人口的三個挑戰》一文中指出,我國生育率長期走低的風險遠遠大於穩定回升的可能,跨越低生育率陷阱任務艱巨。無論二孩遞進生育率達到多少,2050年前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快速下降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續、快速上升的趨勢不會發生改變。

王廣州當時認為,長期低生育率帶來的人口持續快速老化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挑戰,面對長期積累的人口問題及風險,生育政策、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不斷調整也將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何面對持續、快速老化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是未來創新經濟、創新社會和創新國家的嚴峻挑戰。

國家統計局9月19日發布的《報告》也指出,40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口總量增長壓力緩解,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人口發展已進入重要轉折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時期人口發展,多措並舉應對阻礙人口均衡發展的矛盾問題,鼓勵人口按政策生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界面新聞注意到,2017年以來,國內多個地方為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已經開始頒布鼓勵生育的配套措施,除了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措施,還有補貼和獎勵,如分娩補貼、奶粉補貼、產假福利、彈性工作製等,有些地方還給予現金補貼。如遼寧省頒布的《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