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路「胖過來」也許沒那麼差,總比一路「胖上來」要好的多!

肥胖一直是糖尿病的強危險因素,而且是隨著BMI的升高而升高。今年四月份NEJM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N Engl J Med. 2018 Apr 5;378(14):1302-1312】:探討了兒童到成年期體重狀態的變化和T2DM發生風險,擬明確在成年前超重狀態的緩解能否減少T2DM風險,結果顯示:

兒童時期超重沒關係,只要能在青春期恢復正常體重,糖尿病發生風險和正常人群其實無差別,簡單點說就是:7歲胖不算胖,青春期胖就是真胖了【具體內容,可點此鏈接:7歲胖不算胖,只要青春期恢復正常,人生依然充滿希望】

今年EASD上,英國埃克塞特醫學院的J.Tyrrell教授再次探討了兒童期BMI的變化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該研究不同之處在於:研究具有相同的BMI的成年人,但兒童期的體型不一樣(瘦,正常,胖),哪一種人群的糖尿病風險更高,擬驗證:兒童期體重變化對糖尿病風險的增加,是獨立於當前BMI和出身體重的。

通俗一點上說就是:對於一路【胖過來】和一路【胖上來】二種人群,哪種人糖尿病風險更高。

研究方法

作者通過納入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的371903例成年人數據進行分析【高加索人】。將人群分成BMI≥30kg/m2或 BMI 25-30kg/m2,然後再根據其兒童時期的身材大小【瘦 thin,一般 Average,胖 plump】進行劃分【圖1】,分別分成:【體重增加/體重顯著增加,沒有變化,體重下降】。

圖1. 人群分組【BMI ≥30kg/m或 BMI 25-30kg/m

協變數:年齡,性別,出生體重,成年期BMI,受教育情況,貧困程度,腰臀比,軀乾-肢體比例,吸煙狀況。註:兒童時期的身材大小為Self Reported,但通過BMI genetic score證實了結果的準確性。

研究結果

儘管成年期具有相同的BMI【≥30 kg/m22】,但是兒童時期瘦的患者,糖尿病的發生風險更高【圖2】。

圖2. 相同BMI,但兒童時期不同體型人群的T2DM風險

體重增加者【weigh gainers/Big Weight gainers】的T2DM風險更高,與當前BMI和出生體重無關【圖3】。

圖3. 體重增加者【weigh gainers/Big Weight gainers】的T2DM發生風險

總結

上述研究顯示:兒童時期,體重的快速增加會顯著增加糖尿病發生的風險,而且獨立於成年期的BMI水準,亦即印證了:一路【胖過來】也許沒那麼差,總比一路【胖上來】要好的多。

其實今年四月份發表在NEJM上那篇文章中的數據,亦能說明這一點(如下圖):如童年時期BMI在15th-49th時( 作為reference),成年時期如果變成一個肥胖患者(≥95th),糖尿病風險:HR 8.74,而童年時期BMI屬於肥胖(≥95th),成年時期仍然是一個肥胖患者,糖尿病風險則為:HR 6.87。詳細內容請參照:7歲胖不算胖,青春期胖就是真胖了

這位看官,你竟然堅持讀到了這裡,必定屬人中龍鳳,萬中無一,不妨點個贊,如果還覺得不足以抒發自己的情緒,那就加個關注吧!

關注醫咖會,時刻掌握研究動態~

),拉你進臨床研究討論群和眾多熱愛研究的小夥伴們一起交流學習。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