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巴國,武丁夫婦並肩征伐,巴人被迫南退

說到巴國,一般我們熟悉的是春秋戰國時的巴國(今重慶江北區一帶),與蜀國為鄰。巴蜀地處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被關中的秦國所覬覦。秦惠文王借蜀中內亂在張儀與司馬錯的策劃下用計吞並了巴蜀,很好的解決了秦國戰略物質的需要,秦國從此開啟東出的隆隆戰車。不過這裡要說的巴方並非秦嶺關外之巴方,其實早在商代武丁時期,位於殷都以西的沚國(今山西石樓縣、吉縣一帶)附近或陝西以南漢水上遊一帶,就曾活躍著一支巴人。卜辭中,武丁與婦好並肩作戰,並在沚國和奚國的攜助下屢次征討巴方。巴人天性強悍,驍勇善戰,東晉《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巴人擅長大型軍舞,在陣前吆喝,用以助威,後世稱這種軍舞叫“巴渝舞”,據說劉邦也曾誇讚過它,並將它改良後列為宮廷樂舞。可見武王伐紂時曾利用巴人,成為他克商的得力助手。周定天下後,武王將巴人正式冊封於南土,建立巴國。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巴方與周代巴國,學界有不同說法,一說此巴非彼巴,卜辭中的“巴”並非“巴”字,而是另有其字,比如郭沫若釋作“兒”等等(“巴”為唐蘭所釋),屬兩個不同的民族;又說殷商之巴方與周代南方巴國可能有淵源,兩者存在承續關係,或為遷徙所致。巴族人被武丁大肆征伐被迫遷往秦嶺之南,這也是為什麽殷商晚期卜辭中再無出現巴人蹤跡的原因。

“巴”的甲骨文據說有十幾種寫法,造字本義說法不一:有“蛇的蜷曲之形”說,故有“巴蛇”一說,《山海經·海內南經》有“巴蛇食象”的記載。蛇的本能是緊緊纏住物體,引申為“巴結”;又有“長臂人”之說,意為善於攀爬者,攀爬時當然也得緊緊貼住物體,不然會掉下來,故引申出“粘附”之意,比如“鍋巴”;也有說法認為“巴”是指女子懷孕即將臨盆之象,但以此來命以族名或國名就有點說不通了。綜上所述,第二種可能性較為大些,上古巴人很有可能擅長攀登,因此他們的手臂(爪)特別粗大,而後世的“爬”字也可能由此而來。事實上,古代“巴”字就含有“爬”的意思,如《水滸傳》:“行了半日,巴過嶺頭。”有說法認為早巴部族原本起源於三峽地區,後翻越秦嶺到達中原以西,至商武丁時期已發展成一方勢力,被武丁強勢征討後重新退回三峽。

商代巴方是個實力強大的部族,卜辭中有“貞我共人伐巴”的記錄,說明商王曾調遣各方兵力共同討伐巴方。巴方傍邊有兩個商王朝重要的臣屬國,沚方和奚方。這兩個方國是商王的親信,正是在他們的監視下,商王對巴人的實力了如指掌,巴方的日益強盛引起了王室的極大重視,武丁這才決定開啟征伐巴方的軍事策略。征巴軍隊被分為兩支,一支由商王親自統率,並由奚國攜從。如卜辭:“辛醜卜,亙貞:王從奚伐巴方。”商王親自率領軍隊由奚國軍作為先鋒征伐巴方。另一支由王后婦好統率,由沚國作為攜從。如卜辭“壬申卜,爭,貞令婦好比沚戎伐巴方,受又祐。”王后婦好出征,由沚戎帶領沚國軍隊為先鋒,一起討伐巴方。根據卜辭分析,商王與婦好在此次戰役中運用了兩面夾擊的戰術,從卜辭“貞:婦其從沚伐巴方,王勿自東受伐,戎陷於婦好立”來看,商王的軍隊從東面進入,先與巴軍正面交鋒。而婦好的軍隊應該在西南面布陣設伏,等商王將巴人驅逐到婦好陣營,然後展開伏翼形成包圍之勢。據說這是戰爭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早的伏擊戰。卜辭:“乙巳卜,爭,貞巴方其敗。”巴方可能因此遭到重創,一蹶不振。

商代巴國很有可能是在武丁軍事的強力摧殘下而徹底崩潰的,之後巴族人被迫南遷,從此在殷商的舞台上消聲匿跡,但與商族從此結下世仇。到了商末武王伐紂時,巴人覺得復仇的機會到了,借此復出積極響應武王,為周取代商立下汗馬功勞。之後巴族得以正式冊封,替周鎮守南疆,《逸周書·王會》記載武王會盟天下諸侯時,巴人曾貢獻比翼鳥。另關於周代巴國為周宗姬姓的說法值得商榷,武王伐紂得巴師之助,不可能反過來滅其宗族改為姬姓。後世之所以認周代巴國為姬姓,原因在於《左傳·昭公十三年》有“巴姬”的記載,巴姬是巴國公主,為楚共王之妻,其實“姬”除了周族之姓,也有妾侍的意思。相關巴族傳說有“比翼齊飛”、“巫山神女”等等。《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戰國晚期女首富巴寡婦清應該就是巴族後裔。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