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召國:國人好客,邵姓的來歷

說到商代召方,也許比較陌生,儘管殷墟卜辭中多有召方的記錄,但若提到西周召國,可能會有所印象。西周時召方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叫姬奭(shì)。姬奭就是我們熟知的召公奭,我們都知道他是武王的弟弟,受封燕國。既然他被封到燕國,卻為何不稱燕公,而稱召公?原來姬奭雖然封到北燕,但因王室的需要未能上任,只得讓長子姬克代為打理。後來武王又將王畿附近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的召地作為他的食邑(也許文王在時已受封),而這一帶正是殷商的召國故地,即古籍中記載的“召城”,因此,姬奭就被稱為召公了。《括地志》記載:“召公城在岐山縣西南十裡。”也就是說商代召方在今陝西岐山西南一帶。關於這個召城,杜預注:“在雍縣東南,亦曰召亭。”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與《括地志》記載基本一致,說明春秋時召國故地成了秦國領土後,變成了雍縣,雍縣在春秋時一度成為秦國的國都,直到秦獻公時才遷到櫟陽。

“召”的甲骨文下面是個“酒壇子”或飲食盛器,上面是個“匕”,即取食器具,造字本義是“手持酒匕從酒壇子裡舀酒用以招待客人”,是兩手持匕皿中取酒的象形。因取酒後要招呼客人吃酒共飲,以作客套,故“召”字引申出“呼喚”、“召喚”、“召集”之意,《說文解字》說:“以言曰召,以手曰招。”比如《荀子·勸學》:“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遠古造字多為祭祀或禮儀,“召”字應該源於後則,“召”字所描繪的是遠古時期主賓之間以酒相待彼此坦誠構建信任的一副宴饗場景,數千年來國人一直延續著這樣一種傳統。遠古召地當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熱情好客的部族。

甲骨卜辭中“召”也作“邵”,召方作為商朝不折不扣的敵對勢力,卜辭中商王討伐召方的記錄非常之多,而且不惜親自上陣,可見召方的勢力強大,已嚴重危脅到商王朝的統治。卜辭:“己酉卜:召方來,告於父丁?”這是召方來侵的一則軍事消息,有人馬上報告了父丁,父丁當指商王武丁。武丁伐召方很多卜辭中都用“丁”,而不用“王”。這裡用“父丁”可能是商王武丁的某個兒子在監視召方途中的貞問。卜辭:“己醜,貞:王令以眾灷(zhuàn)伐召方,受又佑?”大意是商王命令集合“眾灷”共同討伐召方,貞問能否受到上天的庇佑?商王在得到召方入侵的消息後,馬上對召方采取軍事行動。商王除了親征,還有其他親信、甚至連王后婦好也一同參與了戰事。卜辭:“辛未卜 :丁惟子〔令〕從白伐召。”“辛未卜 :丁惟多寧從白伐召。”“辛未卜,丁惟好令比伯伐召。”商王命令“子”、“多寧”、“婦好”協從伯征討召方。卜辭:“辛未卜,伯爯(chèn)冊惟丁令自征召。”這是商王親自出征時的辭例,大意是伯遵從王命隨商王出征召方。卜辭:“貞:王比沚或典伐召方,受又(佑)?”商王召集沚侯“或典”一起出征。此次征討召方規模大,持續久,召方受到重創,可能召地族人因此而整體撤退。卜辭:“己亥,歷貞:三族王其令追召方,及於。”“己亥,貞:令王族追召方,及於。”商王顯然要將召地部族一舉鏟除,於是令王室三族雷厲追擊,一直追到。但是召方並沒有就此滅亡,從卜辭來看,商朝對召方的征伐從武丁(第二十三代商王)到武乙(第二十八代商王)都有所記錄。

召國的結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被商所滅,後改封商王室成員,成立子姓召國,替王室監視以周部族為主的西部諸侯,商末被周國所滅;一種是因路途遙遠,商王幾代未能滅亡召方,到商末王室國力漸衰,且末代商王將征伐戰略移向東夷,因而不再對西部方國繼續用兵,最後當然也被鄰近的周國所滅。也許,早在周文王時召國被滅後,即封姬奭到召。據姓氏族譜上說,武王克商後,姬奭的召地被移封到河南濟源以西一帶,那裡也有個召亭,但具體位置不明。也就是說,召國被移出了周王畿之外,與其它姬姓封國一起被集中到殷商故地,應該是為了監視殷商遺民的需要。進入東周後,西部的商代召國故地被秦國吞並,成為秦國首都雍城。而河南濟源的召國在春秋末年時,召國末代君主召簡公因卷入王子朝之亂被周敬王所殺,召國滅亡。商代召國之後有召姓,後為邵姓,是邵姓的最早一支。召,作姓氏用shào,與“邵”同音;作其它用途時念Zhào。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