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公國際的罪與罰

  來源:金融圈女神經 

  8月17日,一首“涼涼”送給大公國際。

  當日傍晚,大公國際接連受到了交易商協會、證監會兩張罰單,給予嚴重警告處分,責令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證券評級業務一年

  大公國際是中國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之一。評級機構是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對債券發行人的償債能力和意願出具報告,某種程度上決定發行價格。

  大公所犯之錯,觸目驚心。

  最嚴重的一點是,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為多家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谘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

  這很有可能是收費幫客戶爭取/提高評級

  其他指控以內控居多,例如向監管部門虛假陳述、不實消息;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高管資質不符合要求;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數據遺漏等等。

  發行人付費模式

  對於信用評級機構的本質,沒有比電影《大空頭》說的更赤裸裸了

  次貸危機前夕,空頭們尋到標準普爾,質問:“那些次貸的違約率明明正在惡化,為什麽住房抵押債券的信用評級仍在AAA級?”

  標普老太太打了一陣官腔之後,無可奈何的回答:“如果我們不給銀行AAA評級,他們轉過街角就去了穆迪。”

  空頭們恍然大悟:“原來這裡是信用評級大商店。”

  確實,在次貸危機之後,輿論對信用評級機構的質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發行人付費模式”。

  也就是說,是債券發行人付錢讓評級機構來給自己評級的。

  次貸危機前,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大評級機構都深度參與了結構化金融產品的設計過程,為次級債券的分層、信用增級等建議,並收取費用。同時,它們給與了這些複雜的金融產品高等級評級,最終將全世界都拉入了深淵。

  在中國也是一樣。沒有任何一家投資機構敢於全然信任外部評級,大基金們內部都有獨立的債券信用團隊,對債券進行重新內部評級和定價

  以前段時間違約的華信債、永泰能源為例,債券市場圈子早已傳得沸沸揚揚,身在市場中的評級機構不可能毫無風聲,然而,他們依然分別給予AAA級和AA+級,直到媒體報導之後才想起來下調評級。

  早年前,關於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的傳言更加惡劣。那時,買賣評級很普遍,很多發行機構進行公開級別招標,絲毫不藏著掖著,“按級別,價格好說,以級論價”,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民族大公

  1996年,《世界是平的》作者弗裡德曼說過:“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穆迪。”

  “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用債券降級毀滅一個國家。有時候,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

  這是因為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的存在。

  信用評級關乎全球金融市場的價格,主權評級可以一夜之間決定某個國家的外債生死, 歐債危機時的歐豬五國被連連降級就是生動例子,因而爭奪信用評級的話語權,的確有其政治意味。

  大公國際的名聲大噪,正是始自2010年敢於與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公開叫板。

  那年7月11日,大公國際發布了一份“50國信用評級報告”,是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首次向全球發布國家信用風險資訊,石破天驚,從此聲名鵲起

  舉個例子,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給予美國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當然都是AAA級,而大公隻給了美國AA級,而給予中國AA+級

  一個月後,處於動車事故輿論漩渦的鐵道部發行短融,大公國際給予了AAA的主體信用級別,高於中國國家信用AA+,又一次超越了信用評級體系約定俗成的基本法。

  關建中獨辟蹊徑,殺出一條“民族評級”血路。這也是為什麽大公國際的頭頂始終環繞著毀譽參半的“愛國者”“民粹主義”、“風格激進”頭銜。

  此後經年,大公國際隔三差五就要下調美國評級。甚至直到2018年1月,大公國際仍在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下調至BBB+,評級展望負面。大公的理由是“美國政治體制缺陷形成的政治生態使政府難以有效執政。”

  如今,關建中的大公國際佔據了全市場號稱20%的份額,涉及債券餘額高達1.92兆。

  是以,大公的內部手冊裡,驕傲的提及“關建中思想”、“民族品牌國際化”。

  這也是為什麽面對交易商協會的處罰,關建中的反應是在8月2號發出了一篇“戰鬥檄文”。

  這篇以“首長好”稱呼易行長的信中,有兩個意思:1. 你們搞死我,怕不怕雪崩?2.你們搞死我,誰給你們唱空美帝

  最後,經此一役,大公國際是否就此隕落,一年之後便知分曉。

  有案例在前。2006年,受上海社保案影響,福禧債被上海遠東資信直接降級為最低級C,市場恐慌。福禧事件後,上海遠東資信被央行暫停評級業務,從此一蹶不振,退出評級舞台。

  打破剛兌下,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信用評級機構的皮袍下藏著的“小”,或到了現形時刻。

  事實上,信用評級機構的天生缺陷,就連美帝都無計可施。美國政府將憲法第一修正案裡的“言論自由的公民權”賦予了穆迪、標普等,所以,即便評級錯了,那隻不過是一個“意見”,不需要承受任何法律後果。

  信用評級機構發跡於1929年大蕭條,又在2008年次貸危機中走下神壇。信用評級機構在危機山雨欲來前沒有預警,在別人深陷危機時又連連降級,雪上加霜。它就是那樣一個有存在必要性、但是其實並不完全合理的商業模式。

  不過,所謂信用,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贏來的。早在七年前,美國資本大鱷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就說過了:“穆迪在過去十年從來沒有準過,沒有人在乎穆迪說什麽。”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牛鵬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