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標普進入中國,評級市場會變好嗎?建議看看《監守自盜》

作者:吳忌

來源:獨角金融

日前,央行官網發布消息顯示,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下稱標普)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標普中國)已獲得備案。同時,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也公告接受標普中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注冊。這標誌著標普已獲準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公告同時表示,信用評級行業對外開放是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中國向外資開放信用評級市場的消息,早在2017年6月就有了風聲。直到現在,這項舉措才算是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一時間,關於此事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公正VS利益

作為與金融聯繫密切的行業,信用評級時常徘徊在“公正”與“利益”的邊緣。

紀錄片《監守自盜》對此作過生動的注解。2008年經濟危機時,就在雷曼兄弟倒閉的前幾天,評級機構仍給與其2A級別的評價,這是一個可靠的投資等級。

雖然獲得了很高的信用評級,但雷曼兄弟的資產卻並沒有那麽“優秀”。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雷曼兄弟持有大量的次級債金融產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高風險的抵押貸款打包而成的證券化產品,經由一系列的包裝和評級機構的背書,這些高風險的債券被當作好的產品賣給投資者。

網傳“歌神”張學友在2008年巨虧4千萬港幣,就是因為投資了雷曼兄弟。之後,一改其“為陪女兒息影”的形象,在2009年立刻復出連拍3部電影,拚命賺錢。因為這件事,後來許多保險產品行銷中,都把張學友拿來作為反面教材,稱“萬貫家財不如保單一張”。

雷曼兄弟的事情並非個案,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另外兩大主角,美國的房地美和房利美,直到被“紓困”拯救時,都是3A等級。給上述這些公司以及經濟危機中倒閉的許多金融機構評級的,就是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

三大評級機構藉由給與風險證券高評比,賺進數十億元。最大評級機構穆迪的獲利,在2000年到2007年間,增長了4倍。穆迪與標普,提出評比報告以獲得報酬。他們給與越多的結構性債券3A評價,他們賺得就越多。”《堅守自盜》中,對於評級機構的獲利方式做出了簡單直白的說明。

國內的信用評級市場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去年大公國際“買賣評級”之事引起行業內外廣泛關注,在媒體曝光的細節中,大公國際明碼標價,“31家發行人交錢就能改評級”。公正,屈從了利益。

2018年,國內債券市場“天雷滾滾”,Wind數據顯示,2018年違約債券119隻,違約規模達1166.51億元,在數量和金額上達到此前四年的總和。這些違約債券的評級還大都相當之高, AA級別都是最低等級。信用評級所起到的風險揭示作用,幾近於無。

易觀金融行業分析師田傑向獨角金融表示,信用評級扮演了風險提前揭示的作用,而國內近期債券違約率上升,評級行業沒有起到太強的作用,而且國內的評級機構的國際影響力實在太小,無法幫助國內機構規模化走入國際市場,債券評級機構與受評機構一方面是客戶關係,另一方面又是評級標的,很容易形成價格惡劣競爭和不公正評級的情況,引入更多的競爭力和發展模式能改善市場中的不足。

評級信用,如何樹立?

田傑認為,“外資進入首先會起到‘鯰魚效應’,其次會帶來更多先進的評級技術和經營模式,在擴大競爭的同時也會擴大市場份額,總體來看是有利國內評級體系發展的。”

有行業人士進一步指出,“評級進場不是核心,評級如何能樹立信用,才是核心。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的公司債券信用評級,主要集中在AA級至AAA級。與之相比,比如美國的信用評級,分布跨度就要大得多,基本上是呈現出BBB級和A級為主的雙峰分布。《金融研究》上所發布的一篇題為《中國的信用評級真的影響發債成本嗎?》的行業研究也表明,良好的信用評級並未顯著降低債券信用價差,中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公信力。

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許許多多的“富豪”儘管摧毀了自己的公司,讓全球陷入經濟危機,自己卻全身而退。比如雷曼兄弟級別最高的5位主管,從2000年到2007年間,賺走10億美元。公司破產,他們卻保住了所有錢財。

“只有一個辦法能避免這種事,就是采取更多的管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在《監守自盜》的紀錄片中如此表示。

“與國外的信用評級公司相比,國內的信用評級公司,在風險揭示和風險定價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明顯。特別是在圍繞改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引導市場預期等方面,仍有明顯的不足。”針對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現狀,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如此表示,並建議,“當前,一些評級機構為了搶佔市場,風控缺失,沒有充分提示相關風險,監管層應對違規的信用評級機構給予嚴懲。只有通過加強監管,才能淨化信用評級行業,提高相關評級機構的水準,同時也有利於債市的健康發展。

除了監管,還可以有什麽辦法?前述提到的行業研究中,給國內的信用評級機構提出一些辦法。比如:

引入平台付費模式,切斷發行人和評級機構間直接的利益關聯;

投資者付費,形成專門的評級基金來支付評級費用;

或者,還可以讓評級機構拓展基於聲譽資產的其他收入來源,比如出售評級出版物、評級報告、行業研究報告等,如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獲取大量收入,評級機構也會有更大的主動性來憑借專業能力樹立市場公信力。

前述行業人士提出,“市場開放有利於公平競爭,那麽是否能更負責任?這是對評級機構的考驗。”這份考驗中,國內的信用評級機構能否過關,仍有待繼續觀察。

關於外資評級機構進入中國,你有什麽看法?留言區聊聊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