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處暑養生,最易被坑!這5個坑你一定想不到……

處暑天不暑

炎熱在中午

8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

處暑,即為「出暑」

意味著炎熱即將離開

氣象逐漸轉涼

準備好迎接秋天了嗎?

這些處暑習俗,你知道嗎?

那麼泥萌知道處暑都有哪些民間習俗嗎?今天小粉就來給大家盤點處暑時節全國各地不同的習俗。

采菱

處暑時節,進入新秋,菱角或者深絳淺紅,或者深綠淺碧,如果把菱角搗爛浸泡,澄出粉,食用後可以補脾胃,強腳膝,益氣耐飢,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製成粥,能益腸胃,解內熱。

新鮮的菱角吃起來爽脆可口,有一股淡淡的清甜口感,老的菱角可以煮熟來吃,粉粉糯糯的,菱角米燒肉還是小粉小時候最愛吃的一道菜。

祭祖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小粉的家鄉安徽就有過「七月半」的習俗。

出門迎秋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裡乾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開漁節

對於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在浙江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時候,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瞬間成為機器轟鳴、汽笛長鳴、百舸齊發的活躍場景。開漁節的主要內容有千舟競發儀式、文藝晚會專場、海島旅遊、特色產品展銷、地方民間文藝演出等活動。

煎藥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處暑的飲食原則

處暑一到,秋天就真的來了,那麼,這個時候要吃些什麼來養生保健呢?雖然現在氣象還是很熱,但是飲食上和夏天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今天,就來跟小粉一起看看處暑節氣裡應該怎麼吃吧~

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

這些食物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後,氣象開始乾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薑,在古代醫書中就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薑。」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

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多吃清淡,少吃辛辣

處暑時節,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氣象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氣象,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

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處暑避免5大坑

處暑之後,氣象漸漸轉涼,在這個時候,人們又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呢?怎樣才能讓身體更加好地渡過這一段時期呢?

第一坑,西瓜

處暑到了,但西瓜還是在市面上流通,此時甜甜的西瓜還是很誘人,很多朋友覺得既然還在賣,那就還能天天吃。其實這是不太好的:民間有句俗語叫做「秋瓜壞肚」。

要說立秋後還有點熱,那處暑後算是夏天的正式終結,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尤其是對於一些腸胃疲弱的中老年人,會給秋季的胃病埋下禍根。因此瓜類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像國醫大師健康之前給大家推薦過的:

【梨】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

【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適宜。

【葡萄】可以預防疲勞,有益氣、補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第二坑,空調

夏天在空調房裡呆慣了,可能一下子不適應室外的氣溫,即便處暑後早晚涼快很多了,整晚捨不得關空調的人也是很多的。而實際上,處暑過後,我們應該停止開空調了,至少早晚可以不用開了,處暑後不開空調的好處有下面兩點:

  • 第一:保護脾胃。處暑早晚溫度已經不高,此時還吹著空調,就好像在冬天還開風扇一樣,讓人脾胃不知不覺受傷。
  • 第二:保護肺部。一個夏天室內通風都相對閉塞,處暑後應該抓緊時間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而不是繼續關門閉戶,讓自己的肺臟受傷害。
  • 第三:省電。

同時,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含氧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最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濕之邪侵入人體。

第三坑,薑

一年之內,秋不食薑」是中醫古訓,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百姓親身經歷的總結:吃東西有明確的季節講究。(注意:如果是秋天夜裡淋了雨要感冒了,可以進屋喝點薑湯,此時是受寒的特殊時期)

薑,它含揮髮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薑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薑還含有薑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而秋氣象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平常有早上吃薑的習慣的朋友,也建議秋天不要吃)。

同時,肺與其他各器官,尤其是胃、腎密切相關,所以,秋天肺燥常常和肺胃津虧同時出現。此時,我們要避免吃薑,來一份蓮藕潤燥

第四坑,早起

夏天的時候天亮早,我們一般會早早就起床,有些中老年人甚至5點就出門買菜,這要是在夏天是完全可以得:因為夏天早點起床買菜可以避免上午的高溫。

但而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此時早晚已經非常涼快了,加上人體出汗減少,水鹽代謝開始由夏天的不平衡進入另一個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人體機能開始進入另一個階段,而這些轉換都是需要耗能量的,此時人體就會產生莫名其妙的「秋乏」。

所以,處暑之後人的起居應也要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增加睡眠一小時,比如:以前10點上床的,可以依舊保持上床時間不變,而推遲一小時再起床。

  • 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睡足6~7小時,
  • 40~60歲的中年朋友睡足7小時,
  • 生長期的小孩、工作族睡足8小時,

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

第五坑,捂

「春捂秋凍」是我們都非常了解的,處暑的時候不要因為早晚氣溫有所下降就急急忙忙開始添衣,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乍寒還暖的感覺能夠幫我們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這也不是盲目的凍,大家看好兩條標準:

  • 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差≥8℃時,早晚就要增加一件衣物;
  • 溫度<15℃時,要注意多穿衣;

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

處暑養生,除了注意避免以上5個坑以外,大家平時沒事的時候還應該多喝水,多注意保暖,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這樣的話才可以讓自己身體更加健康,遠離多事之秋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