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處暑|習俗、飲食要謹記,讓你健康少生病,給關心的人看看

今日處暑 26日出伏

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處」是指「終止」,「處暑」意味著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涼爽的秋天即將到來。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習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放河燈

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處暑養生

秋燥易傷津虧陰

中醫學認為,秋季是多事之秋,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度階段,從立秋到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秋雨綿綿,濕氣較重,氣象以濕熱並重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秋雨漸少,氣象開始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相交,稍為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多種舊病亦隨之複發。

每年初秋,中醫門診的患者都會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氣虛寒底體質的人,癥狀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調等。入秋以後,雨水會明顯減少、空氣濕度漸漸降低,「秋燥」容易引發咳嗽。

醫生表示,許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為是喉嚨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卻收效甚微。「這種情況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會有感冒、咳嗽等徵兆發生。」專家進一步分析,初秋常常為溫燥,通常表現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呼吸不順、心煩口渴、舌乾無苔。

專家表示,此時應該多喝水補津液。但有些人白天喝的水已經夠多了,可仍照樣出現嘴乾唇裂等明顯的乾燥癥狀,怎麼辦?」專家建議: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外,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不然的話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濕拖把擦地等。

現在還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開幾個小時的冷氣機,本來「秋燥」就不請自來,如果在乾燥的冷氣機房中待久了,人體的津液自然會受到更大的損傷,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大便乾結、口鼻咽乾、胸痛乾咳、少痰等癥狀。有條件的家庭可選用空氣加濕器,把空氣的濕度調高,空氣一濕潤,皮膚的感受、呼吸都會比較舒服。

養脾胃祛濕是關鍵

雖然處暑過後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氣溫上還沒真正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氣象依然較多,氣象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祛濕,養護脾胃,夜裡不要貪涼,不要多吃冷飲,以預防胃腸道疾病。因為胃喜濕不喜寒。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慾感不強,因此飲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現在仍然很濕熱,比較適合吃健脾祛濕養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蓮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夾餅等。

很多在夏天裡食慾比較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不知不覺地開始吃點好的——按中國人的習慣,也就是要吃肉;一些中老年人,還講究「貼秋膘」。不過,中醫養生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

這一時期,還是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穀物、豆類、薯類、食用菌類等食物,少吃高熱量、難消化的肉食。否則,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同時,過多的熱量還容易引起我們發胖,甚至易導致患高血壓、心臟病。

適量運動保陰氣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登山是秋季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處暑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登山是一種負重運動,膝關節承受了整個身體的重量,特別是在登上一級台階關節還未伸直的情況下,又繼續登另一級台階,膝關節一直處於半屈狀態,這會對關節造成較大的負擔。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對年老體弱者,也不可一味強調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產生不測。

處暑後高發疾病會找上門來,因此大家可加強自我保健,預防疾病。

捶背法可補養肺氣

冬季易患許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反覆感冒等,這往往與秋季肺陰受損有關。因此,秋季應注意養肺。這裡介紹幾種簡便易行、有助於補養肺氣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0次。捶倒楣,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虎口對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這種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按摩氣管兩側防哮喘

處暑後空氣開始變得乾燥,過敏源較多,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由於有哮喘病史的人對大氣的溫度、濕度等變化極為敏感,而且適應能力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支氣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應盡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與致敏物質接觸。其次,要隨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被褥,調好冷氣機的溫度,防止受涼。還要注意加強營養,重視鍛煉身體。

自我保健方法如下:四指併攏與拇指相對應放置於頸部氣管兩側,進行有節律性提捏,用力要輕而緩,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反覆進行1—2分鐘。

處暑飲食

蓮子助你秋日甜蜜養生

荷,又稱芙蕖,蓮子是果實。蓮子素有「蓮參」之稱。蓮子湯、蓮子粥、糖水蓮子……素來都是兒時甜蜜時光的印證。 對蓮子的愛,如同對兒童節的眷戀。若即若離的芬芳,飄渺香遠的味道。

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的蓮子,因為和「憐子」諧音的關係,每每出現在表達愛意的古詩詞中。國人愛蓮。飄然出塵的蓮花,是傳說中菩薩降臨世間的祥瑞;粉融香雪的蓮藕則因出泥不染之品性,更成為美好情操的寫照。絲絲縷縷蓮香飄至,驅走炎夏幾許燥意。

荷塘月色

主料:蓮子若乾、蓧麵150克 、綠豆面30克、 白面50克

調料:白糖80克、雞蛋2個、發酵粉10克

做法:

1、將各種麵粉過細羅,放入白糖、打入雞蛋液攪勻,加入發酵粉後加水調成糊狀;

2、取一小碗,裡面抹上油,倒入半碗麵糊,上面撒上幾顆蓮子,仿成蓮蓬狀;

3、蒸鍋放入水,水開後將碗上屜,蒸15分鐘,取出後將糕扣出,裝盤即可。

提示:因蒸後體積會膨脹,所以將麵糊裝碗的時候一定不要裝滿,以免溢出碗外影響造型。

蜂蜜蓮藕為潤燥首選

單純喝水解得了口渴解不了「體渴」。而按照中醫的五行與五髒的對應理論:秋季乾燥,五行屬金,人體所對應主管的內臟為「肺」,因此秋天解體渴,潤燥關鍵就是要養肺、潤肺。吳艷華說,為達到潤肺目的,秋季總體的飲食原則是:清潤食物為主,增酸味食物減辛辣食物,這樣才能大程度達到養肺的目的。

中醫古籍認為,「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意思就是說,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奇異果等酸味水果可養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辛辣的食材用於烹飪調味沒問題,就別大量食用了。

此外,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之品為宜,蜂蜜、蓮藕為首選。蜂蜜性味甘、平,能補中潤燥、滋陰美容,降壓通便;蓮藕有清熱涼血、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功效。其餘如杏仁、銀耳、豆腐等都是秋季「潤燥」通便的佳品。腸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則可以食用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藥、扁豆等食物。

處暑品冬瓜 消暑也美容

冬瓜味甘而性寒,中醫認為它有祛暑氣、消暑濕、養胃益、行水消腫、清熱解毒、清胃降火及消炎之功效。熱痢口渴者可煮冬瓜食之。冬瓜黃酒加白蜜熬膏,常拍臉部可除黑斑。而現代營養學則認為冬瓜中富含蛋白質、粗纖維、胡蘿蔔素以及鈣鐵磷等微量元素,對於防止人體發胖,增進形態美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被譽為減肥的佳品。

冬瓜白木耳蓮子煲母雞

功效:此道靚湯清潤可口,滋潤有益,非常適合這個時候食用。

材料:冬瓜800g,白木耳25g,蓮子50g,母雞1隻,豬瘦肉100g,生薑3片

烹製:冬瓜去皮切塊;母雞生宰洗凈,去內臟和尾巴,切塊;白木耳浸泡,撕成朵狀;蓮子去心;把所有食材放入甕中,加水3000毫升(約12碗水),武火滾沸之後改為文火煲2個小時,加少許鹽即可。

冬瓜甜湯

功效:該湯很適合小孩以及喉嚨痛或者睡不好的人。

材料:冬瓜500g,荷葉15g,蟬蛻15g,燈芯花8扎,生薏仁12g,生薑3片。

烹製:冬瓜去皮切塊;荷葉、蟬蛻、燈心花、生薏仁洗凈;把食材放入甕中,加水2000毫升(約8碗水),煲40分鐘到1個小時,下點紅糖即可。

處暑艾灸重點

1、防秋燥

處暑已有秋燥。處暑代表暑氣的結束,緊接著就要迎來秋燥,所以處暑也兼備秋季「燥」的特點。多感喉嚨乾癢、皮膚乾澀、口腔乾燥、爛嘴角、喉嚨疼痛、流鼻血、乾咳和便秘等。可多食滋陰潤肺食物:雜糧粥、紅棗粥、紫薯粥、蓮子銀耳粥、瘦肉粥、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

處暑後,氣象逐漸變得乾燥,易產生咳嗽少痰、咽乾不適、鼻燥口乾、手腳心熱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複發或加重,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此,此節氣宜選灸大椎、腎俞、肺俞、風門、太溪穴、神闕、關元、湧泉、合谷等穴清肺、滋陰潤燥。

2、強正氣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中醫養生講究順應天序,處暑養生注重調補脾腎,順應陰陽之氣的變化不但可以保持秋季健康,還可以起到消除夏季的火熱為冬季儲備能量的作用。

此節氣艾灸能夠有效提升人體正氣,起到養肺護肝的作用,對體力、元氣不足及情緒波動較大等情況有明顯的調理效果。處暑艾灸肺俞、脾俞、腎俞、中脘、太溪、照海等穴可以溫補陽氣。

3、排餘毒

處暑的到來,代表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但此時外界的暑濕之氣還沒有完全退去,所以祛濕邪掃餘毒依然很重要。處暑艾灸中脘,足三裡,豐隆,承山穴可以祛除體內濕氣。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的 健康資訊,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關注我們,給您更多健康與驚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