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幕,很精彩

周簡王時期,還發生過一場大仗。這場大仗消耗了兩個大國的力量,亂世中的亂世開啟,誰將是下個霸主,究竟中原會是誰來稱霸,誰也說不清楚。那麽,這場大仗是哪場戰爭呢?

中原重鎮鄢陵,歷史悠久,曾是上古名國鄢國都城。鄭國武公壯大鄭國,將鄢國滅掉,廢鄢國為鄢邑,改為鄢陵。鄭國地處中原腹地,西有秦晉,右有齊魯,北有犬戎,南有楚國,四面皆戰,終於衰落。到周簡王的時候,鄭國已經成為強國附庸,而鄢陵重鎮,也成為晉楚爭霸的核心地帶。這一場戰爭,就發生在鄢陵,史稱鄢陵之戰。

晉國自多次大敗秦國後,已是霸主的提名者。晉國扶持吳國,吳國也已在東南成為楚國後方最大的隱患,晉國幾乎處於最有利的戰略地位和時期。但南方的楚國日趨強大,北進中原的步伐一代比一代快,作為中原翹楚的晉國,必須要與楚國一戰,此才可能真正鞏固中原霸主的地位。

周簡王九年的鄭國興兵伐許,多半也是晉國的慫恿。恐怕本來就是蓄謀已久,許國本身就是楚國的盟國。交戰許國,也就是挑釁楚國。可憐的鄭國,其實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地位,曾經強大的鄭莊公、鄭武公,怎麽也想象不到,自己的子孫竟然成為跳梁小醜,被大國們呼來喚去。

楚國對於鄭國的挑釁,自然非常的不高興,很快就派兵攻打鄭國,鄭國哪裡是楚國對手。很快敗下陣來,就屈服於楚國,成為楚國附庸。楚國既然有了鄭國這枚棋子,當然不會閑置,很快就讓鄭國去進攻宋國。這宋國乃是中原的名國,而鄭國的兩面三刀,讓中原諸國憤怒異常,尤其是晉國,對鄭國的行為咬牙切齒,況且要是放縱鄭國仗楚國勢,在中原為所欲為,自己這個中原霸主的顏面何存?

晉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當即派大軍攻伐鄭國。楚共王聽說晉國出兵,也不甘示弱,親自統打楚軍及鄭軍、夷兵,迅速北上援救鄭國,兩國軍隊於是便在鄭地鄢陵相遭遇。鄭國吃了苦果,在自己曾經的國境,讓自己曾經的子民飽受戰火,最重要的是,鄭國半點兒好處也沒沾到。

當時晉國聯合中原諸國,想要一鼓作氣,乾掉楚國。但楚軍講兵貴神速,及早的來到鄢陵排兵布陣,想要乘聯軍未到達前,集中兵力打敗晉軍。

按理來說,當時楚軍在戰場上還是有優勢的。晉軍此時未見盟軍援兵抵達,加之營壘前方有泥沼,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於不利的地位。鑒於這種形勢,晉軍主帥欒書主張固守待援,"楚軍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當時晉國新任統帥郤至認為楚軍是紙老虎,認為楚軍主將有矛盾,新兵訓練不佳,又不懂得中原陣法,郤至覺得應該及時出擊,先發製人,可以很好的大敗楚軍。此時晉國是晉厲公當政,他也認為郤至所言很在理,於是改變先前固守待援、後發製人的計劃,決心趨利避害,立即與楚軍決戰。隨即便在營壘中填平井灶,擴大列陣的太空,調動上、中、下軍及新軍布列陣勢。

其實這場戰爭,雙方都不是好惹的主。晉厲公身邊有舊臣苗賁皇的陪伴,楚共王身邊有晉國叛臣伯州犁陪同,雙方其實都是有機會熟悉真實敵情的。這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致勝法寶。雙方的判斷其實最終都發生了偏差,這也跟雙方國君對叛臣的信任有限所致,一時戰爭陷入膠著狀態。

雙方打到後半場,晉楚君王已可遠遠相望,王師對王師,打得不可開交。楚共王更是親率中軍想要活捉晉厲公,哪知遇到晉軍萬巧抵抗,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後退。這也是楚共王棋差一著,中軍撤退之際,來不及照顧兩翼部隊,遭到晉國的大軍突襲,終導致楚軍潰敗,一瀉千里。

可是,此戰中雙方損失都可謂慘重,楚國雖偏居南方,漸漸恢復元氣。而晉國自此也國力衰減,對諸侯的控制力走向頹勢。中原的霸主,號召力已大不如前。真正一統天下的霸主,還在很多很多年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