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官之戰:秦國一雪前恥,終於擊敗了晉國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齊國、晉國、楚國並稱為四大強國。在這四大強國中,尤以晉國實力最為強大。在春秋時期,晉國不僅和楚國展開了百年的爭霸戰爭,還和秦國進行了多次較量,這些較量被稱為“秦晉爭霸”。周襄王二十一年,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周襄王二十六年,晉為遏製秦軍東進中原,兩敗秦將孟明視所率秦軍(參見崤之戰、彭衙之戰)。在崤之戰中,晉國大軍重創秦軍。在彭衙之戰中,晉國又一次擊敗秦軍。不過,對於頑強的秦國,沒有就此認輸,而是又和秦國展開了“王官之戰”。

首先,就王官之戰的歷史背景和起因來說,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孟視明等率領秦軍攻打鄭國,在回師途中,將領們擅自做主,消滅了晉國的屬國滑國。與此相對應的是,晉文公重耳去世後,剛剛即位的晉襄公對秦國的行為非常生氣,所以發動崤山之戰,導致秦軍全軍覆沒,三位將領被俘。後來,晉襄公釋放了秦國的三位將領。三位將領歸國後,在一年後又對晉國發起了進攻。這一次秦晉兩國在彭衙發生戰爭,秦國沒能取得好處,撤軍返回。值得注意的是,在連續兩次失利後,秦國反而越戰越勇,在公元前624年發動了針對晉國的王官之戰。

在崤之戰和彭衙之戰後,秦穆公力排眾議,依然對孟明視等敗軍之將予以信任和重用。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命孟明視率軍再度攻打晉國。在這場戰役中,秦軍東渡黃河後,孟明視為激發將士鬥志,下令將乘船焚毀,以示與晉軍決一死戰。在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激發的氣勢下,秦國大軍趁勢攻佔了晉國的城池王官(今山西省聞喜縣南),繼而揮師北上攻破郊邑(今山西省聞喜縣西)。面對氣勢如虹的秦國大軍,晉國的軍隊選擇堅守城池,拒不出戰。因為晉軍堅守不出,孟明視等秦國將士無法殲滅晉國大軍。

在此背景下,孟明視等秦國將士遂轉而南下自茅津(又名陝津,大陽津,今山西平陸西南黃河渡口)南渡黃河,進抵崤山。在來到自己的傷心故地後,孟明視等秦國將士掩埋掉三年前戰死於該地的秦軍士兵的遺骨。而且,為了銘記崤之戰的冤罪殺機,秦國將士還在崤山樹立標誌,以志紀念。爾後,秦軍班師回國。由此,對於王官之戰來說,是秦晉爭霸戰爭中,秦國大軍第一次獲得勝利,也是一雪前恥,報了崤之戰、彭衙之戰被晉國擊敗的仇。因為王官之戰的失利,晉國作為中原霸主的地位開始發生動搖,而且在之後更是要面對秦國和楚國的結盟。

最後,不過,自王官之戰中,秦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其並沒有和晉國主力展開決戰,也即沒有給晉國帶來多大的損傷。更為關鍵的是,對於秦國攻佔的王官等城市,因為遠離秦國,所以也難以長期佔領。為此,對於秦國君主秦穆公,還是決定暫時將注意力放在西邊,也即進攻西戎各國,從而“辟地千里”(《新序.善謀》),“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史記.李斯列傳》),擴大了秦國的疆域和實力,為戰國時期秦國稱霸中原奠定了基礎。此外,在王官之戰中,秦國大將孟明視在此戰中採用的“濟河焚舟”的戰術法,對韓信的背水之戰和項羽的破釜沉舟具有借鑒和參考的意義,也符合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理論。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