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跑馬拉松不受傷的秘訣!

你可能早就注意到了,那些在馬拉松賽道上第一方陣的大神們,都有著差不多的體型——1米7出頭,體重120斤上下,用「嬌小」來形容再合適不過。比如我們熟悉的雲南牛人馬大哥,六大滿貫場場進3的傲人成績,標準的馬拉松精英跑者身材。

同樣地,很多看起來柔弱的日本女優、國際超模、小個子姑娘,同時也是成績不錯的馬拉松跑者。

想一想也理所當然,馬拉松是一項時間長、耗能巨大的運動,多一斤體重就多一份負擔。哪怕是多帶一個充電寶,42.195公里下來也相當煩躁,更何況是多5-20斤的體重。即使跑力傲人、訓練嚴格,增重幾斤也能讓成績掉一大截。所以,所有的專業級選手,必須保持相當輕量的脂肪、骨骼甚至是肌肉。

在超馬和越野的世界裡,情況也是類似的。

在2010年至2013年間的幾次超馬試驗裡,研究者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身高和體脂率與超馬成績並無直接關聯;但體重大、尤其是上半身更健壯的選手,完賽成績更差。

這不難理解,額外的體重本身就是負擔,如果這些多出來的體重還不能用來「承擔」體重(比如長在腿上的肌肉),那就更慘了。同樣是稍稍偏重的跑者,如果上身偏瘦,下半身健壯,對成績則沒有明顯影響。

換句話說,身材嬌小、體重偏輕、尤其是上半身精瘦的人,在馬拉松賽道上更容易出成績

※ 關於馬拉松成績與胖瘦的關係,我們還曾經在《我胖著都跑這麼快了,瘦下來還得了?》裡做過一些討論。

※ 圖為181公斤的全馬完賽者Kelly Gneiting,我們曾在#關於馬拉松有1001個小故事#中講過他的故事。微信公眾號「馬拉馬拉」回復「最重」查看。

幸好的是,這並不能成為你拒絕跨出第一步的借口。

的確,在馬拉松賽道上,某些體型看起來更容易受傷,但這些傷病無一例外地都可以通過注意一些非體型因素來避免。大多數傷病與體型無關,而是由錯誤的跑步技巧、體力不足,以及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不好造成的。一個最好的證明就是,不同體重的跑者在受傷幾率上並沒有明顯區別。

2002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一群研究者在長達2年的時間裡跟蹤研究了超過2000名跑者。在搜集了他們的身高、體重、年齡、訓練史和一些其他數據後,研究者們發現,除了一部分體重過輕的女性(BMI體重偏重的跑者並不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傷

即使從確保安全的角度出發,體重偏大、身高偏高的跑者,也完全可以通過降低配速、控制跑量來避免受傷。

※ 圖為

羅斯·埃迪格雷背著100磅重的大樹完成奧林匹克標準距離的鐵人三項。

除了體重已經超出健康範圍的少部分人群,大多數人在科學訓練後都能安全地完成一場馬拉松。體重輕、個子嬌小的跑者,可以在三四個月的科學訓練後就完成自己的首馬,成績通常也更好;而個子大一些的跑者,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努力,而且初入坑時往往配速更慢、耐力更差。

況且,起步的能力並不代表結局,逆襲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更重要的是,儘管研究數據說體型對馬拉松和超馬成績有明顯的影響,但那也隻佔到所有影響因素的20%-40%。相比之下,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節奏等等與訓練過程相關的指標,才是完賽成績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即便你追求好成績,還是那句老話。對咱們這些非專業選手來說,糾結自己是否屬於「標準的」馬拉松身材,意義不大,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就已經足夠;科學訓練、充分備賽才是王道

一個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