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栗佔國教授:類風濕關節炎診治理念和研究正健步向前!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類風濕關節炎(RA)的治療正在經歷診治理念和新葯研究齊頭並進的局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風濕免疫科主任栗佔國教授強調,持續緩解治療(PRINT)策略值得推廣,而抗RA小分子藥物臨床前景廣闊。

引言

7月4日,栗佔國教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接受《醫學界》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RA領域的發展很快,對其發病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診治方法和理念不斷發展,新葯上市及研發不時傳來好消息。不過,栗佔國教授同時提醒,診治中的問題依然存在,臨床上仍需繼續努力。

1

栗佔國教授表示,近年來,中國在RA乃至整個風濕免疫領域都取得了巨大進步[1],在發病情況、發病機制、診斷、用藥[2]和治療等方面均有了一系列的進展和成就,也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如何讓一日千里的醫學進步惠及更多患者?栗佔國教授認為新的方法和優化的方案十分重要。

栗佔國教授指出,RA的早期診斷是近年來RA診治理念的一大趨勢。他的團隊和國內十餘家大醫院聯合,在2012年通過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建立並驗證了早期類風濕關節炎(ERA)分類標準,並對其進行了大樣本驗證,證明該標準敏感性優於歐美的標準,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且簡便易行。相關成果發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並已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推動了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診療進步,促進了RA患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

栗佔國教授同時強調,RA治療不能是「見好就收」。他說:「RA病人的治療需要轉變理念。不是癥狀緩解了就可以減葯、停葯了,應該再堅持用藥一段時間,進一步治療,才能達到完全緩解,減少複發。」

RA持續緩解治療(PRINT)策略研究[3]結果顯示,隨著改善病情抗風濕葯(DMARDs)治療時間延長,RA緩解率可能從23%提升到81%。RA患者的EULAR顯著有效反應率從3個月18.7%、6個月36.9%,增加到9個月54.1%。對於3-6個月治療不達標的RA患者,在原方案不變的情況下延長治療時間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緩解率,而且患者的用藥安全性良好。此外,PRINT研究第二階段觀察發現,經治療獲得完全緩解的關節功能障礙輕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維持緩解率。PRINT研究成果已經發表,這一方案已被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2016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專家建議列入和推薦[4]。PRINT方案是目前國內RA領域研究的第一個進入國際指南的治療方案,並受到國際上高度重視和推薦使用。

2

新葯進展:小分子葯傳來捷報

治療RA不但需要PRINT這樣的先進方案,也需要更多新的方法。甲氨蝶呤(MTX)是RA治療的主要藥物之一[5]。RA患者一經確診,應儘早開始DMARDs治療。單一傳統合成DMARDs治療未達標時,建議聯合另一種或兩種傳統合成DMARDs進行治療。

2018年EULAR發布的一項三期臨床研究RA-BALANCE表明,中度和重度RA患者使用MTX療效不足時,每天服用4毫克巴瑞克替尼治療,其臨床癥狀、身體機能、治療效果和低疾病活動度(LDA)等方面都能得到迅速且持續的改善,而且出現不良事件(AE)的風險比較低。

這項研究正是在栗佔國教授的帶領下,由中國、阿根廷和巴西三個國家共同完成的。中國有包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內的22家醫院聯合參與(見後)[6]。這項上市前臨床研究數據同時也明確了口服JAK抑製劑在中國人群的療效和安全性優勢,為RA治療提供了一種新選擇,為患者獲益提供多一份保障。

作為一種口服的JAK1和JAK2的抑製劑,巴瑞克替尼對於服用MTX療效不足的患者同樣有效。目前,巴瑞克替尼已經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應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每天服用4毫克巴瑞克替尼治療的患者,達到ACR20/50/70(美國風濕病學會定義的20%/50%/70%關節炎改善)的比例顯著增加(如下圖),臨床療效得到很大提升,且具備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實現ACR20、50和70療效的比例

(***p≤0.001;**p≤0.01)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參加試驗的患者對巴瑞克替尼耐受性良好,90%的患者完成試驗治療。在嚴重不良反應和嚴重感染等方面,試驗組不高於對照組。這說明巴瑞克替尼不僅有效,而且安全。

3

任重道遠:RA治療面臨的挑戰

RA治療理念變化和新型藥物不斷進展為患者帶來新的選擇。栗佔國教授最後指出,我國的RA治療進展很大,緩解率有所改善,但問題依然存在,整體情況並不樂觀。同樣的治療方法難以讓所有患者有效緩解,有時增加藥量也收效甚微。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方案。

專家簡介

栗佔國教授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風濕免疫科主任,風濕免疫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臨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風濕免疫學系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傑出教授及吳楊獎獲得者。國際風濕病聯盟(ILAR)前主席和亞太風濕病聯盟(APLAR)前主席,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參考文獻

[1]Zhanguo Li. A new look at rheumatology in China——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2015.

[2]劉田, 安媛, 何東儀, 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用生物類改善病情抗風濕葯及合併用藥模式:一項大樣本多中心橫斷面研究 [J].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2016,20( 10 ):652-658. DOI: 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6.10.002

[3] Ru Li et al. Highremission and low relapse with prolonged intensive DMARD therapy in rheumatoidarthritis (PRINT):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Medicine, July 2016 - Volume 95 - Issue28 - p e3968.

[4] Smolen JS, etal. Ann Rheum Dis 2017;0:1–18. doi:10.1136/annrheumdis-2016-210715

[5] Pincus T, YaziciY, Sokka T, et al. Methotrexate as the "anchor drug" for thetreatment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J]. Clin Exp Rheumatol, 2003, 21(5 Suppl 31):S179-S185.

[6]多中心研究參與部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光華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蚌埠醫學院附屬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萍鄉市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寧波市第一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株洲市中心醫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