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栗佔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先考慮藥物治療,而不是手術治療

根據中國最新類風濕關節炎(RA)數據顯示,中國RA患病率0.28%-0.4%,三年致殘率高達75%。在中國,RA患者與風濕科醫生的比例為1000:1,不規範治療使近五成患者出現骨侵蝕,患者承受著身體、心理和經濟的多重壓力。為使患者重新回歸正常生活,風濕科醫生面臨巨大的挑戰。

2018年9月15至16日,第十屆「類風濕關節炎國際論壇」(IFRA)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彙集了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美國、瑞典、香港、澳門、台地區及內地的國際風濕病及免疫學專家學者,K. Yamamoto、J Smolen、L. Liu、C.S. Lau、K. Mankia、M. Holers、C. Pitzalis、G. Schett、X.Y. Wang、S.A. Haqt、P.J. Jakobsson、栗佔國、蘇茵、朱平、張烜等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

第十屆「類風濕關節炎國際論壇」

會議上,J. Smolen教授做了「Novel therapies and clinical assessment in inflammatory arthritis」的專題報告,即炎性關節炎的最新治療方法與臨床評估。他提到,新療法已進入關節炎的治療領域,如IL-7和IL-23抑製劑(secukinumab、Ixekizumab;guselkumab,risenkizumab、tildrakizumab)用於PsA(銀屑病關節炎)的治療,Jak抑製劑(tofacitinib、baricitinib)用於RA(類風濕關節炎)和PsA的治療,這些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可治療關節炎,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為什麼IL-6抑製在PsA中不起作用?為什麼IL-12/23和IL-17抑製在RA中不起作用?這些都是專家們將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會議中,各國專家分別從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遺傳、預防、臨床評估、藥物反應、國際指南解讀、中西醫治療等方面對國際前沿的新思想、新機制、新措施等進行深入探討研究,以及對免疫、炎症、分子遺傳等相關學科的最新進展進行學術碰撞。

大會主席栗佔國教授發表演講

大會主席栗佔國教授多次強調早期診斷在RA診斷上的重要性。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推出的RA分類標準不適於早期RA的診斷。2010年,ACR和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推出新的RA分類標準,但新標準特異性較低,且出現了18%左右病例的假陽性診斷,因此我國風濕病學專家在ACR標準的基礎上,提出僅有5條的早期RA(E-RA)分類標準,並對該標準進行多中心驗證。結果表明,早期RA標準的敏感性高於ACR及ACR/EULAR分類標準,且總體診斷準確性更好,在臨床上更為實用。

在RA的治療上,栗教授建議患者先考慮藥物治療,而不是手術治療。他提倡的持續緩解治療(PRINT)方案,其核心理念是給患者一個治療方案後就要持續治療,而不是病情改善後立刻減量,否則對患者十分不利。待病情完全轉好後,患者要繼續鞏固,不要立刻停葯。PRINT方案是目前國內RA領域研究的第一個進入國際指南的治療方案,並受到國際上高度重視和推薦使用。

栗教授表示,RA是完全可以緩解的,之所以治不好,多半是由兩方面因素造成。一方面是大夫沒有給患者樹立信心或者沒有把治療理念很好的傳達給他們;另一方面是患者沒有遵醫囑吃藥或者有病亂投醫。因此,他建議患者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不要自行加藥或減葯,治療期間要有信心、有耐心並規範用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