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年巨虧超100億美元,Uber上市也治不好“燒錢”病

Uber的今天,滴滴的明天?

天下網商記者 王詩琪

網約車“先驅”Uber終於決定上市了。

4月12日,Uber遞交招股書。據路透社報導,Uber此次IPO尋求900億-1000億美元的估值。

Uber十歲了。至2018年第四季度,它積累了9100萬平台月活用戶、390萬注冊司機。Uber業務遍及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營收112.7億美元,同比增長42.08%。這一增速相比2017年的106%已是大大放緩。

但資本似乎對“網約車第一股”並不青睞。3月29日,Uber在北美最大的競爭對手Lyft已搶先一步登陸納斯達克。截至發稿,掛牌半個月來,Lyft的股價從72美元的發行價跌到56美元左右,市值蒸發超過40億美元。

2017年,Uber深陷員工性騷擾、數據洩露、惡性競爭等醜聞,企業形象一落千丈。“抵製Uber”的行動愈演愈烈,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與投資人大吵一架後宣布辭職。當然,目前卡蘭尼克仍擁有Uber8.6%的股份。

卡蘭尼克掌管Uber時曾不斷強調,Uber絕不著急上市,當時他的底氣在於投資人帶來的充足資本。但現在的Uber似乎等不了。

盈利全靠滴滴?

時間倒轉。2016年7月,Uber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其短暫的中國行中,受到了中國創業者的熱烈追捧。

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的卡蘭尼克已經決定將優步中國賣給滴滴。這一年8月1日,滴滴宣布收購優步中國,Uber獲得滴滴17.7%的股份。最後才收到消息的優步中國員工被狠狠傷了一把。

截至2018年9月30日,Uber還擁有滴滴15.4%的股份,但Uber沒有投票權,不參與滴滴的日常運營。

卡蘭尼克此舉是及時止損。他曾透露,僅2015年,Uber在中國就損失了超過10億美元。且滴滴、快的合並後,Uber在中國的勢力漸微,翻盤幾乎沒有希望。

如同賈伯斯之於蘋果,Uber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卡蘭尼克的烙印。現在Uber的國際業務、多元化發展,都是卡蘭尼克時代的產物。卡蘭尼克被描述為規則的破壞者,極具創造性且不屈不撓。但同時他也因“直男癌”、無視規則、口無遮攔而飽受爭議。

“作為企業家,成功不僅要靠頭腦,還應順從內心。”卡蘭尼克在公開信中如此解釋放棄中國市場的原因。把虧損的業務換成市場領導者的股票,是一種十分務實的做法。

此後,同樣的戲碼頻頻出現在Uber的全球化運作中:2018年2月,退出俄羅斯/獨聯體市場,與當地企業Yandex成立合資公司;同年5月,把東南亞的業務賣給了當地計程車公司Grab,換取後者公司股份。

靠著剝離俄羅斯、東南亞業務得來的32億美元現金,以及投資滴滴帶來的近20億美元股權浮盈,Uber得以扭虧為盈。

據Uber招股書,2017年,Uber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虧損為40億美元,2018年則盈利10億美元。

“燒錢”停不下來

面對Uber的“扭虧為盈”,業內人士分析稱,投資收益並非企業實打實的業務收益,長期來看並不穩定,若以經營利潤(虧損)這一指標來看,Uber的財務狀況就沒這麽樂觀了。

2016年-2018年的三年中,Uber經營虧損總額超過100億美元。2018年,Uber營收112.7億美元,經營虧損為30.3億美元,相比2017年有所收窄,但Uber巨虧的現狀並沒有改變。

平台抽傭是Uber的收入來源。2018年,Uber核心平台業務,即乘車、外賣、貨運三項業務的平均抽傭比例為20%。其中,乘車業務抽成比例為22%,外賣為10%。根據區域差異,Uber乘車業務的抽成比例從12%至25%不等。

據滴滴快車司機反映,滴滴的抽成比例約為20%。滴滴的抽成與Uber不相上下,它也沒能逃脫虧損的命運。程維說滴滴創立以來從未盈利。2018年,滴滴全年虧損109億元。

Uber和Lyft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網約車面臨同質化競爭,產品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價優者勝,而司機也容易為收益更高的平台所吸引。

哪怕在上市前夕,Lyft與Uber的價格戰也沒停過。2018年,Lyft營收21億美元,虧損9.11億美元,但Lyft的市場在不斷擴大,據其招股說明書,至2018年底,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達39%,兩年內上升了17個百分點。

為了保持領先,Uber已采取了降價、補貼、優惠等措施爭搶市場份額。2018年,Uber的銷售及市場費用同比增長24.8%至31.51億美元。

除一般的乘客、司機補貼外,Uber還對司機進行額外激勵以刺激市場。司機每完成10美元的訂單總額,Uber就要額外激勵1美元。

在額外補貼模式下,每完成10美元訂單,Uber要倒貼1美元

儘管還坐在全球最大共享出行企業的“寶座”上,但Uber面臨的競爭形勢十分嚴峻。Uber警告投資者,在可預見的未來,為應對競爭,對乘客、司機的補貼還將繼續,盈利遙遙無期。Uber的“燒錢”術,一時還停不下來。

外賣拯救Uber?

相比創立初期的快速擴張,Uber的增長已有些乏力。

從財報數據看,2018年各季度,無論總訂單額、還是月活躍用戶,Uber的環比增速均明顯低於2017年的水準,且每活躍用戶月均行程數已連續三個季度停滯在5.5次。

用戶、訂單規模增長放緩,消費頻次停滯。Uber必須尋求新業務來刺激增長。

在乘車業務上,Uber一直不斷拓展新的業務場景來吸引新的客群,例如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優步巴士等。相比網約車,這些產品價格更低,因而將帶來更低的總訂單額。

從Uber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Uber對自身的預設不止於美國本土,也不止於簡單的計程車升級。這與聚焦計程車、聚焦本土的Lyft形成鮮明對比。

2016年,Uber外賣上線,2017年,Uber貨運開始運營。

Uber外賣的運營模式與網約車類似,仍是輕資產運營,人們在平台上申請、注冊,通過認證後即可接受派單、送單。

到2018年,Uber乘車業務營收91.82億元,還是Uber最大的收入來源,但比重從2017年的87%降至81%。而Uber外賣的收入達14.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5倍,佔整體收入的比重達13%,已是Uber的第二大業務。

Uber稱,Uber外賣已接入全球500個城市、22萬餐廳,2018年第四季度有超過1500萬月活用戶,是全球最大的送餐平台,當然,是除中國以外。值得一提的是,星巴克在美國的外賣服務,就是與Uber外賣合作。

多元化業務帶給Uber新鮮的血液。比如,2018年第四季度,使用Uber外賣的用戶中五成是頭一次用Uber的服務。

盈利重要性大於增長

Uber招股書披露,由於違反競爭條款,滴滴向Uber支付1.52億美元。據悉,滴滴已在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與Uber展開競爭。

儘管Uber號稱全球最大出行獨角獸,但從用戶規模來看,滴滴未必輸給Uber。

2018年3月,易觀谘詢曾稱,滴滴平台的月活躍用戶突破1億。另有媒體披露,如今,滴滴平台注冊的司機數約為3100萬。

今年初,滴滴宣布裁員15%,涉及員工超2000人。據認證為滴滴員工的ID在脈脈上爆料,滴滴國際業務部門不僅沒有裁員,還增加了人員編制。而滴滴在中國上線一年就“夭折”的外賣業務,也悄然在墨西哥等地試水。

在中國市場,Uber乾不過滴滴,但在國際市場,滴滴要向Uber學習。

Uber剛成立1年就開始在全球開疆拓土,相繼進入歐洲、澳大利亞、拉丁美洲、中國等地。現在,Uber有訂單額的52%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74%的網約車訂單來自美國以外。

但Uber未來的發展或“志不在此”。據公開資料,2017年,卡蘭尼克離開後,Uber砍掉了負責國際業務用戶增長的小組,新設了專注提升利潤的小組。增長不再是主要目標,賺錢才是。

最後打敗網約車的也許是“自動駕駛”技術。

據財報,Uber持續投入研發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能一舉消滅司機補貼,但技術的成熟度、安全性仍是未知數。去年3月,Uber一輛改造自沃爾沃的自動駕駛汽車就撞死了一名行人。

編輯 杜博奇

本文由天下網商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今日話題

# 網約車市場爭鬥依舊火熱 #

專注互聯網商業的權威新聞媒體,記錄互聯網商業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貓和淘寶商家集培訓、行銷、實戰於一體的系統化服務。

【購票指南TIPS】

在手淘APP搜索“2019新網商行銷大會”

進入官方店鋪購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